返回 顶部

经广时评:“数智”生活也需适老化改造——银发经济浪潮下的数字文明考题

来源:闪电新闻 发布时间:2025-03-14
字号: [小] [大]   
来源:闪电新闻 时间:2025-03-14

齐鲁网·闪电新闻3月14日讯 (山东经济广播记者张晶晶)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适老化改造”成为代表委员热议的高频词。在《关于发展银发经济提振消费的若干建议》中,首次将“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纳入扩大内需专项行动。当全社会加速迈向“万物互联”,一场关于科技温度与社会文明的深层拷问浮出水面:在效率至上的数字化浪潮中,我们该如何为2.8亿老年人留住尊严与体面?

被智能终端"围困"的银发族春寒料峭的青岛某大型超市里,68岁的张玉芬攥着现金在自助结账区来回踱步。当她试探着询问工作人员能否帮忙操作时,得到的回答是“我们只保留了一个人工收银通道,需要排队半小时”。这样的场景正在全国各大城市上演——上海部分医院取消现场挂号后,老人在门诊大厅茫然四顾;广州地铁全面启用刷脸进站,有老人因不会操作在闸机前急得落泪。

更令人忧心的是隐性歧视的蔓延。济南某餐厅推出“扫码点餐享8折”活动,当老人坚持要纸质菜单时,服务员脱口而出“现在谁还用这个”。技术本应为所有人服务,但当社会将“适老需求”等同于"落后麻烦",折射出的不仅是服务意识的缺失,更是对公民权利的漠视。

数字鸿沟背后的三重困境技术迭代与人文关怀的失衡,暴露了智能化转型中的系统性短板。某主流购物APP的适老模式测试显示,放大字体后关键功能按钮仍会消失;多地政务平台开通“长者专线”,但转接人工平均需等待15分钟以上。这些现象揭示出三个深层矛盾:

其一,市场逻辑下的“效率优先”原则,使得企业将老年群体视为“非目标用户”。某智能家居企业负责人在行业论坛坦言:“适老化改造成本约占研发预算30%,但银发群体付费意愿低。”

其二,公共服务数字化转型存在“一刀切”倾向,青岛某社区医院取消现场挂号后,日均接诊量下降23%,暴露出政策执行中的人本思维缺位。

其三,社会认知仍困在“技术达尔文主义”的窠臼,将老年人面临的数字困境简单归因为“不愿学习”,却忽视了视听力退化、操作记忆衰退等生理限制。

构建有温度的数字包容生态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数字适老化改造三年行动”,释放出制度性破题的强烈信号。要让政策春风真正化作惠民春雨,需要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

技术创新层面,应当建立“需求倒逼研发”机制。深圳某科技企业开发的语音控制智能药盒,通过方言识别和用药提醒功能,三个月内用户活跃度提升47%,证明适老化产品具有市场潜力。政府部门可借鉴上海经验,对通过适老化认证的产品给予税收优惠和采购倾斜,激发企业创新动能。

公共服务领域亟待建立“数字保留”原则。广州在推行电子政务时,要求每个街道保留两个线下办事窗口,同步培训“银发数字辅导员”,这种“双轨并行”模式值得推广。杭州某老年大学开设的“反哺课堂”令人耳目一新——年轻人教学手机支付,老人传授生活智慧,这种代际互学打破了“数智文明=青年文明”的偏见。正如社会学家李娟所言:“衡量数字文明的标尺,不是淘汰了多少传统方式,而是为多少群体保留了选择权。”

站在银发经济规模突破10万亿的历史节点,适老化改造早已超越技术优化的范畴,成为检验社会文明程度的试金石。当城市天际线被智慧屏照亮时,别让老人在数字迷雾中跌跌撞撞。只有让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同频共振,才能构建真正具有包容性的数字中国,这既是发展银发经济的内在要求,更是老龄化社会不可推卸的责任担当。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