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2023上海民生访谈 | 智慧养老院首次纳入实事项目,探索“养老服务外卖”

来源:文汇报 发布时间:2023-04-11
字号: [小] [大]   
来源:文汇报 时间:2023-04-11

        携手走过前半生的周折顿挫,生活好不容易安稳下来,可一对年逾八旬的老夫妻却面临相伴余生的“两难”。老先生患上轻度认知障碍,需专人看顾;阿婆仍身体康健,不愿住进养老院,想与身边姐妹作伴。在今天的2023上海“民生访谈”直播间,面对热心市民抛出的养老之问,上海市民政局局长蒋蕊介绍了各区正探索试点的家庭照护床位,即养老院派出专业机构人员,将服务延伸至老人家庭中。这一类似“养老服务外卖”的方案,被视为解决“一老伴一老”现象、赋能“原居安老”的新路径。蒋蕊进一步指出,家庭照护床位依托的服务载体是专业养老机构。今年,上海市实事项目中首次将“建设30家智慧养老院”纳入其中,夯实机构力量,为家庭照护床位扩大探索奠定基础。

        相较于人力设施资源充沛的养老机构,主打“养老服务外卖”的家庭照护床位胜在灵活,能根据不同身体情况的老人定制服务菜单。特别是,针对诸如摔跤后护理等急性、短时的需求迅速匹配服务。灵活之外,老人更看中的是外卖质量,能否实现安全性。蒋蕊以查房举例,在养老院,护理员每日定时监测老人身体状况。从床边询问到健康监测,一整套服务流程,令老人一旦发生身体异常能第一时间被发现、处置。即便是口不能言的失能老人,也能通过身体指征的细微变化,向护理员“说”出不适。

        “数字技术的成熟完善,让这套服务机制有望搬入家中,”蒋蕊解释,红外线智能设备可实时监测老人身体情况,替代护理员24小时关注老人情况。但光依赖智能设备还不够,需积极探索“数字+人”的融合照护方式,以高效的专业服务赋能家庭养老。这也是智慧养老院建设之于家庭照护床位的重要意义。赋能涉及到硬件设施的改造,指向的是家庭内部的适老化。放眼全市,家庭照护床位试点中,部分养老机构根据不同老人需求个性配置电动护理床、智能监测设备等。硬件更新辅以软件输出,让这张养老床的服务品质更接近专业机构。

        事实上,养老机构触及的适老化改造需求仅是冰山一角。截至去年年底,上海两年累计完成1.3万户家庭的适老化改造,而提出申请的家庭则超2.3万户。“大量的改造需求尚未满足,”蒋蕊剖析,被弹回的申请中,不少是因与现行标准规则的不匹配。改造中,曾有一对住在市中心里弄的九旬夫妇想实现“浴改淋”,但咨询下来却发现困难重重。例如,淋浴房必备的热水器电源,放到砖木结构老房中便成了风险源。普通住宅通行的装修规范,放诸于适老化改造却屡屡碰壁。这也倒逼着标准规则的进一步完善明确。蒋蕊认为,无论是适老化改造或是家庭照护床位,政策制定均需兼顾标准和个性。前者事关更好吸引社会力量进入、做大服务市场;后者关乎每位老人的养老体验度。

        “养老服务外卖”送到家,不仅要加大硬件建设,更需关注“外卖员”的队伍质量提升。上周,上海举办了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大赛颁奖礼。首批21名养老护理员从6万余名同行中脱颖而出,被认定为高级技师。这是目前上海养老护理职业技能的最高级别。“希望吸引更多有志于养老行业的年轻人加入。”蒋蕊认为,打通养老护理员的职业晋升通道,不仅能成就其职业荣誉感,也能让他们更有奔头。

        实践中,为打造一支高技能护理员队伍,上海正逐步探索符合国情的养老护理员培训方案。比如,参照英国现代学徒制培养护理员。以部分连锁养老机构为例,其会安排资深养老护理员进行带教,“入职即入学,招工即招生”。同时,为减轻养老机构、护理员的培训负担,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定向出台一系列鼓励政策支持规范岗前培训,包括给予相应补贴等。三年来,上海已开展4万余人的养老护理员职业技能等级培训,全市在岗的养老护理员技能等级持证率已达74%。“通过包容的政策环境,不断降低年轻人进入养老行业的门槛、提升服务技能,”蒋蕊介绍,在持续加强养老服务供给端的人才队伍建设时,其也通过建设数据平台,让养老服务更好实现供需适配。比如,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已上线“护理员查询”功能。输入护理员姓名或身份证号,就能显示性别、年龄、工作机构、持证情况等信息。“在保护护理员个人隐私的前提下,让更多市民便捷查询到护理员的资质、个人情况。”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