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高质量背景下幼有善育的思考

来源:李伟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发布时间:2021-12-13
字号: [小] [大]   
来源:李伟涛 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 时间:2021-12-13

当“幼有善育”被提出并进入公众视野时,善育成为人们的关注点。在教育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善育意味着什么?随着人均GDP增长和基尼系数下降、教育现代化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以及现代教育体系构建日趋完善,学前教育成为公共服务并代表着文明发展和体现社会美好,儿童发展质量逐步成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幼儿被视为“最柔软的群体”,学前教育不仅是民生,牵动着老百姓的神经,还是科学,需要科学的理念、手段与方法,确保儿童幸福、健康成长。

一、幼有善育是学前教育高品质的追求

善育体现学前教育的高品质追求

高品质的学前教育,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和建设教育强国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日益增长,对高品质教育的期待更显迫切。与高品质教育需求相比,学前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依然很突出。教育是民生之基,学前教育是教育之基。幼有善育不仅事关幼儿的终身发展,而且事关家庭幸福。学前教育服务作为公共物品,不再只是经济学概念,而是体现儿童权利、教育公平、社会良知、城市品格。

正是在此背景下,在实现幼有所教的目标基础上,促进幼有善育的意义和价值逐渐凸显出来。幼有所教是幼有善育的前提和基础,幼有善育是幼有所教的品质提升。如果说“学前三年毛入园率”是衡量幼有所教的重要指标,那么高品质的学前教育发展更多关注3岁以下婴幼儿家庭的科学育儿指导服务水平和3~6岁幼儿的快乐启蒙教育。

善育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发展理念

《上海教育现代化2035》把促进学习者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作为主要发展目标,充分彰显了以人的现代化为核心的发展理念。以学习者为中心,首位要求是遵循儿童发展规律,重视学前教育对于儿童健康成长的价值,尊重儿童作为生命个体的价值和权利,优先考虑儿童需求的满足和儿童利益的实现。比如,儿童学习要充分重视游戏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近年来,许多研究结果发现,游戏对儿童的发展至关重要,包括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学习方式。

同时,以学习者为中心,要求把家长纳入学习者范畴。家长是善育的重要主体,既是参与者又是合作者。促进幼有善育,需要家长形成科学的育儿观念、掌握科学的育儿方法。育儿观念、能力的变化,远比物质资源的提供显得重要,同时也更具有难度。为此,幼儿园纷纷深化家园合作,开展家庭教育指导。。同时,国内越来越多的城市把科学育儿指导纳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社区15分钟生活圈,让新手爸妈们在社区能够享受便捷、科学的育儿指导服务。

在上海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实现高效能治理的进程中,从幼有善育视角推进更高质量学前教育现代化发展,无论对于上海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还是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提高儿童发展质量以及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提高科学性是促进幼有善育的关键

幼有善育要求科学保教

善育,坚持儿童立场,尊重儿童发展权利与规律。衡量善育的标准在于能够对儿童发展的需求具有高度敏感性,并及时做出回应。对于教师而言,敏感捕捉儿童发展的需要并非易事,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挑战。科学保教,要求从儿童身心发展和学习规律与特点出发,主动观察儿童的发展需要、科学判断儿童的合理需要,进而有效满足儿童的发展需求。这需要幼儿园研究保教规律,优化教育内容,对儿童实施体、智、德、美诸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

为此,幼儿园整体提高科学保教水平显得至关重要。幼儿园应当充分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研究有效的活动形式和方法,探索符合儿童发展规律、以游戏为主的学前教育教学方式。幼儿园既需要保持高水平的0~6岁儿童保健管理,降低儿童近视率、肥胖率,同时还需要开发科学工具,促进教师整体学会观察、诊断分析并有效干预。另外,大学与科研院所在脑科学、信息科学、神经科学、教育科学的最新研究成果,在更多的幼儿园里实现应用转化,可以成为促进科学保教质量提升的重要力量。

幼有善育需要科学评价

评价作为一种价值判断活动,是改变现状、改进质量的基础。在实践中,教师往往对自己、他人行为的好坏以及好在哪里把握不准。科学评价的最终目的在于确保所有儿童在安全的环境中获得相同的高质量教育和活动标准,为儿童的发展和学习创造最佳条件,并帮助改善儿童的学习成果。这需要教师通过倾听、观察、与单个幼儿或幼儿群体互动以记录总结有意义的资料,尤其是连续的观察能够为更深入的评估提供基础信息,得以最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

评估学前教育的质量并创设良好的条件,需要监测、记录、分析课程实施与儿童的学习和发展情况,所有关于活动质量的评估都应该将儿童作为起点。此外,儿童和家长有权参与到课程评估,应该将儿童和家长纳入课程质量评估体系中,重视他们所提出的意见。同时,可以针对教师开发一套自我评估工具,以帮助教师有效评估课程的框架和实施框架的内容。

三、善治是实现幼有善育的重要保证

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是善治的前提

善育需要善治。善治作为治理现代化实践模式,强调积极吸纳公民参与,注重相关多元主体需求表达渠道、有效合作机制的建立,以共同促进儿童发展。

儿童成长环境是由情感支持、安全的社会关系、认知刺激、语言模式接触以及提供的发展自我调节机会等组成。其中,儿童成长环境的质量首先与家庭有关,家庭环境是儿童成长环境的重要构成,家庭应作为建立亲情和支持性社会关系的可靠基础。可以说,作为儿童语言、识字和数学概念和技能的家庭学习环境,对儿童在各个领域的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关研究指出,儿童在认知、语言、自我调节和社会发展方面的早期差异与家庭的社会经济地位、父母的教育水平和民族背景、父母的教养方式和父母提供的家庭学习环境密切相关。与来自更有利家庭背景的儿童相比,来自不利家庭背景的儿童在早期就表现出发育迟缓,尤其是在语言、识字和数学方面。因此,优化儿童成长环境是善治的重要前提。

科学衔接是善治的重要基础

善治,要求幼小双向、深度、科学衔接。双向衔接的目的,是为了使入学准备和入学适应的衔接实践更加科学、有效。但实践中存在着衔接不到位、不够有效的情况。深化双向衔接,就是要解决幼儿园与小学长期分离而导致机构间异质化和交流合作的壁垒,从而提升协同治理能力。

幼小衔接中的壁垒是多方面的,既包括观念壁垒,又包括资源壁垒、信息壁垒。这些类型的壁垒都需要打破,从而为儿童发展创设良好的生态环境。打破观念壁垒,就是要以儿童发展为本,幼儿园和小学教师改变对“幼升小”的传统认知,转变幼小衔接只是幼儿园单向对接小学和衔接教育是单一方面责任的观念,转而更加关注小学适应教育与幼儿园准备教育融合,以及幼儿园和小学教育情境的融合。打破机制壁垒,就是要以儿童发展为本,开展双向联动的教研,这是一条主要通道,在儿童研究与支持的专业理解上为两个学段的教师提供平台、机制和资源。打破信息壁垒,深化双向衔接,则需要加强循证研究,共同采集和分享儿童发展数据,深入挖掘分析数据信息、形成证据,并基于证据推进幼小双向衔接持续常态和走向深度。

社会支持是善治的关键条件

为增强公民安全感、获得感和幸福感,社会支持必不可少,尤其在城市化快速发展和社会加速变革的时代。城市之所以成为城市,是因为人的聚集、互动,在开放、关系建构中彰显精神、活力。幼儿园与社区关系的现代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衡量标志。这要求幼儿园融入社区、服务社区,让善育文化在社区文明建设中发挥引领作用。

在城市,幼儿园是社区文化的重要阵地,教师在学习型社区建设中发挥率先作用,向社区居民提供免费的幼儿发展指导相关服务,推动家长参与社区事务、引导家长参与幼儿园管理。同时,幼儿园让社区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的重要阵地,有更多的教师以志愿者的实践方式活跃在社区,热心公益、参加公益。幼有善育,需要早期教养指导服务打通“最后一公里”,进社区、进楼宇、进场馆等,让婴幼儿家长从中获得必要的早期教养知识和技能,减少育儿中的烦恼与焦虑。同时,互联网时代儿童的成长,需要减少屏幕暴露时间,增加户外运动时间、亲子活动时间。

为此,儿童友好社区的创建、各种主流媒体积极提供信息服务、加强儿童体质健康监测等,都是善治的关键条件,也是促进幼有善育的内在要求。


本文转载自其他网站,不代表善养中国观点和立场。如有内容和图片的著作权异议,请及时联系我们(邮箱:info@lovebabamama.com)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