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一份调查报告助解“养老之问”

来源:人民政协报 发布时间:2024-12-19
字号: [小] [大]   
来源:人民政协报 时间:2024-12-19

由农工党中央社会法治与联络工作委员会(以下称“专委会”)历时数月走访调研和调查问卷综合形成的2024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调查结果,近日在北京发布。

该调查收集的8762份有效样本数据显示,我国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阶段取得巨大成效,居民广泛意识到提升养老服务人员专业程度的必要性,老年人养老服务维权问题得到重视。但同时,调查也发现我国养老服务存在宣传度较低,适老化改造仍欠缺,基层管理者专业度不够,“医养结合”及“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开展还不全面等问题。

围绕“基层社会治理创新与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这一主题,经农工党中央批准,专委会在调查结果公布的当天,就报告里的“养老之问”召开座谈会,邀请相关领域代表共同探讨如何通过基层治理创新,为实现中国式“基层之治”贡献参政党智慧和力量,为更好地服务老年人群体“协商共答”。

提高居民对养老服务的满意度

应让社区照护服务更加贴近群众需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事关社会和谐稳定。中共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

做好养老服务工作,离不开社区这个推进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依托。在专题调研组收集的7787份“家中有65周岁以上家庭成员”的有效样本中显示,受访认为,养老服务在内容多样性和服务人员专业素质上最需要改进,目前提供的具体养老服务中健康监测、健康咨询、健康干预等健康管理服务最需要改进。

“少、低、散”。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会长何振喜用这三个字分析了现在养老服务存在的问题。在他看来,当前养老服务从业人员持证上岗的非常少,健康照护专业水平还偏低,队伍相对较分散,尚缺乏统一的组织管理,社会更加呼唤“健康照护师”这一职业走入老年人生活日常。何振喜以在北京、河南等地开展的健康照护师培训为例介绍,基于互联网、健康照护师和临床专家,学会自主研发了“互联网+健康照护系统”,通过推动健康照护师这一新职业培训、派遣、职业等级认证等核心工作,构建出家庭社区机构相协调、院前院中院后相衔接、预防治疗康复康养一体化的新业态,用以适应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紧迫需求。

“社区养老规模小、负担小,应对外部风险的承压能力强,恢复正常秩序的速度也快。”北京国安养老董事、总经理李筱东在回应社区照护服务如何更加贴近百姓需求时表示,具有专业背景和行业经验的运营团队,能高效设计出拳头产品和主流模式,开发满足养老基础需求的共性产品。应因地制宜针对特定区域需求,利用政府提供的场地资源,由社会力量提供装修和设备,减少运营后折旧摊销负担,以轻资产经营确保现金流和营业收入平衡。

大型养老机构投资往往盈利周期长、投资规模大,什么样的资金能支撑这种商业模式?泰康保险集团助理总裁兼董事会秘书应惟伟认为,保险企业进入养老赛道具有一定优势。长寿时代背景下人们养老需求提升,保险资金较适合做大型养老机构投资。

“尽管全国有20多个省份发布了老年人权益保障措施,但只有12个省份涉及适老化改造。”长沙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张敏纯认为,在适老化改造与基础设施建设方面,针对老年人特殊需求的立法还不足,尚不能高效满足老龄化社会需求。“老年人常遭遇诈骗和遗弃,维权意识和能力较弱。政府部门应加强监管,特别是针对网络诈骗,需要多部门联合执法。”在她看来,应注重加强对养老机构从业人员法治教育,进一步提升他们的法律意识和素养,包括能够提供司法救助和心理慰藉等。

积极探索养老服务发展新模式

助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家住成都104岁高龄的王婆婆,无儿无女。每周的敲门声,成了74岁的志愿者陈素华和王婆婆之间的约定。“每个星期我要去打扫两次卫生,退休了依然可以发光发热。”在全国,像陈素华一样以轻龄、活力老人为主体服务本社区高龄老人的公益志愿者不在少数。

记者从民政部和全国老龄委获悉,截至目前,全国参加“银龄行动”的老年志愿者累计有700余万人次。中华志愿者协会养老服务志愿者委员会副主任王虎介绍,成都近年注重推广志愿者服务模式,目前已覆盖150个社区,拥有6000多名注册活力老人志愿者。“其中30%以上的志愿者是退休老党员,他们在社区中担任政策宣讲员和社区调解员的角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宣传最新的党建方向和养老政策,有效地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

对于如何进一步促进医疗卫生资源继续下沉乡镇甚至村庄,福州市民政局副局长赵艺萍建议认为,应注重发展、培育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的设施和企业。“这样既能保障区域内有老人能服务,有活动场所能提供服务,又能保障稳定收入和稳定服务团队,形成中心带站点进家庭的全链条上门服务。”

记者在座谈会上了解到,无论是政府部门政策引导,还是企业创新实践,抑或是社会组织积极参与,都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但在对基层管理人员进行的广泛调研中显示,受访基层管理者所在社区全面开展“医养结合”及“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仍是短板。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是建设养老服务体系的基本要求。如何让科技成果助力养老变“享老”?本次座谈会上,也分享了基层探索的经验。

“北京市为居家养老老年人搭建了基层卫生预约转诊平台,开展了‘互联网+医疗’、‘互联网+居家护理’等服务。在80岁及以上‘老老人’方面,打通了上下协同机制和信息资源共享。此外,在发挥北京市家庭医生作用、规范家庭医生的上门服务基础上,还积极构建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员会一级巡视员王小娥说。

在助力支持社区健康养老服务方面,成都市自2018年起探索公共数据授权运营,形成了“健康一网通平台”整合政府和社会数据。在腾讯SSV健康普惠实验室高级总监翟家欢看来,成都市“健康一网通”项目,实现了民政、卫健、医保等多领域数据融通,为数字化和智能化工具开发提供了土壤。但在操作层面,老年人和基层工作人员对数字化工具熟练度还不足;在机制层面,许多地区尚未满足数据融通条件;在资源层面,老年人虽有明确需求,但服务供应较为分散。“因此需要更统一的服务整合方案。”

“要注重积极营造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良好氛围,增强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的成就感和荣誉感,让老年人在参与基层社会治理中绽放出属于老年人的独特光彩。”民政部党组成员、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刘振国认为,应进一步通过社会组织构建覆盖广泛、层次多样、高效管用的参与服务平台,有效拓展老年人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渠道,为有意愿参加基层社会治理的老年人提供更多机会。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