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半月谈 | 老有“善”养新品类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发布时间:2024-07-14
字号: [小] [大]   
来源:新华社半月谈 时间:2024-07-14

中国老龄化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史无前例。截至2022年末,全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9.8%,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2035年左右,这一占比将超过30%。构建老龄友好型社会,加强养老服务保障,让老年人度过有质量的晚年生活,是关系亿万家庭幸福的“国之大者”。

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多次修订,以及《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等系列重要文件出台,我国养老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各城市地区不断探索升级新模式。

随着养老需求日益多元化,养老护理已不再是简单的基础生活照顾,集慢病护理、医疗康复、康复辅具应用、健康管理、安全及急救知识等复合型看护照料模式,更为养老行业所需,养老+医疗+娱乐+旅游+教育+消费等不断拓宽养老新地带、催生养老新品类。

与此同时,养老机构专业化分化、长期护理险试点进一步扩围、互联网医疗不断深入社区基层、定制化养老呼之欲出、帮扶老龄“数字遗民”缩小“数字鸿沟”……养老领域亮点不断刷新。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我国养老事业日益呈现四个特点:消费个性化层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精神需求越来越强烈、养老地域流动性越来越大、养老服务越来越社会化。

对每一个社会成员来说,生老病死概莫能外,老龄友好型社会呼唤共建共享。

之一:“第六险+第三支柱”在发力

半月谈记者 李 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和家庭小型化,养老保障和服务需求飞速攀升,养老目标不断向着更有尊严、更高质量迈进。近年来,我国不断建立健全多层次的养老保险制度体系,其中以长期护理险和个人养老金试点为代表,探索构建品质养老方案,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多样化养老保障需求。

“第六险”:

不让“一人失能、全家失衡”

“朱阿姨,天气变好了,您感觉怎么样?”今年3月15日10时,浙江省嘉善县椿熙堂老年社会服务发展中心护理员郁全英来到朱玉珍家中。看到郁全英进来,82岁的朱玉珍微微抬了抬手,脸上有了笑容。

作为长期护理险护理员,郁全英已经照顾朱玉珍2年多了。每两天,郁全英都会上门护理朱玉珍,服务内容包括理发、擦身、沐浴、剪指甲、康复按摩等,一个小时服务费用60元。通过长期护理险补贴,重度失能的朱玉珍每月可获得900元的护理劵和300元的现金补助,这意味着朱玉珍每月至少可免费享受20次(小时)养老护理服务。

“她的到来,真给我们家庭减轻了很大护理压力!”朱玉珍50多岁的儿媳妇童红英告诉半月谈记者,婆婆卧床多年,自己的体力精力也大不如前,“小”老人照顾“老”老人,一年比一年吃力,幸亏有长期护理险,自己才有了“喘口气”的机会。

长期护理保险被称为继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等社会保险之后的“第六大保险”。2017年,嘉善县在浙江省率先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不分城乡、不分年龄,覆盖全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参保人员。2018年9月该险种又继续扩大保障范围,在全省率先将评估等级达到4级的中度失能人员以及中度、重度失智人员纳入范畴。

经过多年推广,长护险已成为破解“一人失能、全家失衡”难题的一剂良方。截至2023年2月底,嘉善县累计有11364人享受到长护险待遇,其中80%以上的老人选择居家上门护理服务,较好保障了失能失智老人的晚年生活。

我国自2016年试点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至今已覆盖49个试点城市、1.45亿人口,超过180万名失能人员享受到了社保“第六险”待遇。

浙江省老年服务业协会会长徐佳增表示,长期护理险是我国面对老龄化社会大量出现失能失智老人进行的一个制度性设计,它的引入有利于纾解人们的养老忧患,在减轻重度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改善失能失智人员生存质量、促进康养产业发展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稳步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在可以预见的时期内,我国将基本形成适应目前经济发展水平和老龄化发展趋势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届时,将有更多的中国老人老有所护,老有所安。”徐佳增说。

养老第三支柱,多一份积累保障老年生活

据全国老龄办预测,到2033年,中国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银发浪潮”正席卷而来。

“未富先老”“未备先老”的形势下,2022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银保监会、证监会联合发布《个人养老金实施办法》,旨在构建以基本养老保险为基础、以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为补充、与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和商业养老保险相衔接的“三支柱”养老保险体系。

何谓个人养老金?根据该《办法》,个人养老金是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补充养老保险制度。在保值增值方面,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内资金,可用于购买符合规定的银行理财、储蓄存款、商业养老保险、公募基金等金融产品,在中国境内参加城镇职工或者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的劳动者(不包括已经退休人员),均可参加个人养老金。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数据显示,体现社会共济性质的基本养老保险,截至2022年底,参保人数已超过10亿,目前基金运行总体平稳,待遇按时足额发放。

邢台市襄都区医疗保障局居家护理服务人员协助老人进行康复训练

“但基本养老保险(第一支柱)面临收支矛盾日益突出,企业年金或职业年金(第二支柱)存在民营企业参与率低等问题,亟待在个人养老金‘第三支柱’方面破题。也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国家出台了个人养老金制度,引导公众增加个人养老资产储备。”徐佳增说。

杭州作为个人养老金试点城市,个人养老金参保热度颇高。杭州市人社局养老保险处处长沈明海表示,个人养老金制度推出后,杭州市消费者总体投资风格较为稳健,投资选择偏向于储蓄产品和保险产品,在基金的选择上也更偏向于长期型产品。

2022年11月,杭州市民夏先生在浙江某银行储存了一笔1.2万元的储蓄型个人养老金。夏先生说,为保证退休后老年生活品质,20年前,他就购买了某保险机构“每月存入100元、60周岁退休后每月可领取1650元”的养老金融产品。“但保险机构推出该养老金融产品时,有一定的管理费和佣金费,对消费者来说并不划算。经历几十年等待后,国家终于出台了个人养老金制度,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夏先生说。

个人养老金制度是国家关于第三支柱的制度性安排,有利于在基本养老保险和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基础上,再增加一份积累,退休后能够再多一份收入,让老年生活更有保障、更有质量。特别是个人养老金有利于个人理性规划养老资金,合理选择金融产品,是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重要举措。

合力施策应对老龄化

目前中国老年人不同程度面临贫困风险、疾病风险、失能风险、孤独风险这四种风险。个人养老金和长期照护险是应对第一种和第三种风险的有效手段。但推进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难题亟待进一步破解。

当前,个人养老金制度税收优惠政策不明显,低收入群体参加意愿不足。沈明海表示,个人养老金虽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但领取个人养老金时仍需单独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对于收入相对较低、个人所得税税率不到10%档次的人群,虽然缴纳时享受了3%的抵扣税率,但领取时仍需缴纳3%的个人所得税。这部分群体收入不高,政策规定这部分钱只能在退休时领取,突遇困难时无法灵活支取。

沈明海建议出台阶梯式的个人养老金税收优惠政策,对未达到10%税率档次的低收入群体,领取个人养老金时免征个人所得税,对于达到10%未达到上一档次税率的,进一步降低个人养老金领取个人所得税率,激发低收入群体的参保意愿。对参保人确有特殊情况需要支取个人养老金的情况,也应该开一个口子,避免一刀切。个人养老金资金封闭运行,还需要进一步优化和丰富个人养老金投资产品,提供在资金安全、保值增值、产品多样方面有明显优势的投资产品。

长护险面对的是失能人群,是通过护理维持其身体机能状态,并不具备显著的治疗康复功能,而医疗保险主要是保障患者的治疗和康复。同时,医保基金面临较大的保值增值压力,对长护险的“输血”面临持续性的问题。因此,沈明海建议完善推广长期护理险制度,建立专门的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保证其长期稳定发展。“未来还可以探索将民政、残联等其他相关政府部门的助老基金进行整合,聚拢到长护险的资金池里,集中力量办大事。”

之二: 养老须“适老”

半月谈记者 吴振东

上海,全国最早进入老龄化且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城市之一。截至2022年底,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36.8%。总量持续增加且越来越细分的养老需求,催促着养老机构不断升级迭代。

“可以随时找医生问诊,方便多了,心里踏实多了。”对于日常出行需要轮椅的李老伯来说,现在不用出门,就能拥有门诊在身边的便利。这是上海市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养老院+互联网医院”模式为高龄长者带来的惊喜之一。

上海鲁坤养老院为认知障碍老人打造“真实”的社会生活,这是院内的“杂货铺”版块 吴振东 / 摄

老龄友好型社会,从社区开始

我国人口基数庞大,基于我国国情构建的“9073”养老服务格局日益受到各方认可。其中,“90”指90%左右的老人以居家养老为主。因此,完善“家门口”的养老服务体系、提升养老服务可及性、便利性格外重要。

在2023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中,“建设100个家门口养老服务站”为首次提出的任务目标。相较于当前上海依托街镇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打造的“15分钟为老服务圈”,“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致力于让市民步行5分钟就能便捷获取各类养老“微服务”。

闵行区新虹街道“航云路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近期正式对外开放,这是该区第一个建成投用的家门口养老服务站,辐射周边2个小区1600多名老人。面积不到300平方米的服务站内,助起沙发、感应照明、防跌倒智能警报设备等适老化设施一应俱全,设有助餐室、日托室、阅览室、综合活动室等多个功能区。

服务站突出“微”的理念,把微助餐、微健康、微社交、微顾问等8项服务送至居民家门口。例如,“微助餐”,“航云路家门口养老服务站”按菜品荤素、数量等,设3个不同价位档次,每周菜品不重复。王阿姨和老伴在这里订了两份午餐,“中午不烧饭,也能吃上营养饭菜了。”她说。

李老伯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病,服务站不仅为他准备了控糖餐品,还指导他进行健康监测和锻炼。“老人们大都希望养老不离家,服务站不仅提供了物理空间,还是一种情感寄托。”李老伯感慨地说。

考虑到并非所有认知障碍老人都能得到专业机构的照料,专业养老服务的供给也在向社区延伸。闵行区马桥镇近日投用的认知障碍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可为有轻度认知障碍的老人提供精筛、生活照顾、自理能力训练、精神及社会交往支持、日间托养等服务。

“我们还计划提供家庭照料者的培训,让家属掌握照护认知障碍长者的基本技能。”马桥镇认知障碍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负责人说。

把“记忆”搬到养老院

上海患有认知障碍的老年人超过30万,这一数字仍在不断增长。面对这一群体的照护专业需求,上海2018年将“改造认知障碍照料床位”列入市政府实事项目。目前全市已有认知障碍照护床位9400余张的同时,在全国率先出现了一批提供专业服务的照护机构。

上海浦江地区的浦江鲁坤养老院是一家新开业的认知障碍专业照护养老机构,共有床位252张。与普通养老机构不同,鲁坤养老院着力为老人打造“真实”的社会生活。“记忆咖啡馆”“售票处”“杂货铺”“家庭俱乐部”……都是老人们年轻岁月中熟悉的生活场景。

“鼓励老人积极参与这些‘社会性事务’,尽可能维持其原有的生活技能,延缓认知衰退,实现更高质量的晚年生活。”华康健康产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张婕说。

除打造社交环境外,机构还引入专业团队为住养老人提供全方位康复认知训练,改善老人情绪问题。朱阿伯因患帕金森病出现认知障碍,刚入院时,感官、生活和执行能力有明显退化。经过专业康复和非药物干预,认知障碍症状和焦虑情绪均有所减轻,逐渐成为组织社交活动的热心人。

拥有康复、问诊、配药等功能的养老机构,正越来越受到老人的欢迎。上海民政、卫健部门积极推进“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工作,扩大优质医疗资源辐射面,让更多住养老人享受近在身边的医疗服务。

“我们可以提前通过医疗移动终端,在普陀区中心医院预约挂号,到了约定时间,我们再组织老人和医生进行视频一对一复诊。”普陀区第一老年福利院内,在工作人员帮助下,李老伯顺利完成了网上诊疗,线上开出的处方药将通过快递直送。

保障新型养老机构“生根开花”

今年3月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医疗卫生机构与养老机构业务协作机制。这意味着要进一步培育和发展适应我国国情的养老机构类型和服务形式。包括提速“养老院+互联网医院”试点建设,提升医养结合水平;加快布局和建设家门口养老服务站点,实现“家门口”与“一站式”优势互补;加快构建社区助餐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家庭照护床位建设。

民政部发布的《关于贯彻落实新修改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的通知》明确,各级民政部门不再受理养老机构设立许可申请。中国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唐钧表示,“取消设立许可”的新政策,将更大限度激发市场活力和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有利于更多各类新型养老机构及服务涌现。

但真正让新型养老机构“生根开花”,政府还应给予更大力度支持。例如,照护认知障碍等特殊老年人群体的机构,在机构环境改造、人力成本等方面,较普通机构投入更大,政府可对符合条件的非营利性认知障碍照护机构按使用床位数给予相应的建设补助、运营补贴;对于政府出资建设的养老机构,如用于照护特殊老年群体,可让运营方提早介入空间设计、环境打造等过程,避免投入使用后出现“不适老”的问题。

不少城市都面临中心城区养老机构入住率较高甚至一床难求、郊区机构门可罗雀的结构性矛盾。对一些新型养老机构来说也是如此,而入住率过低则可能造成服务难以为继。破题的关键是加强养老床位的统筹使用,可试点推进保基本养老床位统筹机制,不断将优质床位资源纳入全市统筹池,保障老人可以更大范围选择。

之三: “量身定制”养老图鉴

半月谈记者 杨稳玺

从按照健康状况“量身打造”服务内容的机构养老,到涵盖“吃喝玩乐”的养老服务圈;从足不出户、上门服务的舒心惬意,到追寻诗与远方的旅居康养……近年来,宁夏回族自治区将健康养老列为“六优”产业,不断发挥财政政策引导作用助力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质效提升,推动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

养老也可“私人定制”

入院第一步先评估身体状况,再结合个人需求制定食谱和康复、康养计划,还有老年学堂、兴趣小组可以加入……养老“定制化”升级,已成为不少宁夏养老机构的“必备内容”,养老机构不断“延链、补链”,力图提供全方位、多样化的“私人定制”养老服务。

1 月 7 日,上海中福会养老院,保健医生给老人做血氧监测 方喆 / 摄

“吴忠市盐池县是全国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单位,这张名片帮助我们构建涵盖‘医、养、药、游’为支撑的医药医疗、保健养生、旅游康体产业体系,打造集‘开放式公寓、酒店式服务、学院式文娱、度假式旅居、医疗式康养’于一体的大型康复生态养生养老机构。”吴忠市盐池县永宏乐丰康复生态养生园负责人赵永禄说。

在老年大学“一位难求”的当下,养生园引进了共建的老年大学,老人的精神文化生活从棋牌唠嗑升级成了“定制学习”。66岁的李秀玲说:“唱红歌、学曲艺,举办旗袍走秀,潮得很呢!”

4 月 10 日,一位老人在河北雄安新区容西第一养老驿站练习书法 朱旭东 / 摄

“养老服务覆盖面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各类社会组织、机构及服务人员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全国政协委员王春秀说,通过实施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补短板计划、农村敬老院质效提升计划,宁夏已建立起了机构梯次配置、山川布局合理的结对帮扶机制。

华邦美好家园(宁夏)孝慈园院长张一凡说,依托信息化、物联网技术,今后群众在家中就可以享受到远程健康监测、健康评估、疾病风险评估预警、远程医疗、紧急救援、生活照料、家政服务、精神关怀。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中明确指出“发展老年医疗、康复护理和安宁疗护服务”。为让老人安详又有尊严地走完生命最后一程,近年来,宁夏越来越多的养老机构开始发展、升级安宁疗护服务。石嘴山市平罗县颐养中心院长张菊梅说:“由养老院医护人员、照护人员和心理咨询师组成的临终关怀团队陪伴老人身边,可以尽最大所能减轻老人临终时的病痛和恐惧不安情绪。”

兜底、普惠“因地制宜”

石嘴山市大武口区工人街社区的多个一楼楼梯被改造成了平整坡道。“以前那几级楼梯,对我来说就是天堑。改造升级后,天堑变通途了。”谈及政府部门对生活环境的“定制化”改造升级,65岁的马志顺赞不绝口。

走入马志顺家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墙上随处可见的黄色把手,在洗手间、床边也安装了相应设施。“量身打造,合适得很。”马志顺将助行器展开成椅子后坐下说,自己遭遇车祸后行动不便,妹妹扛起照顾他和90岁父亲的重担。“以前别说出门,在家里都只能躺着,现在有助行器、扶手,活动范围大多了。门口的坡道也方便妹妹把我推出门转转,以前上下楼没两三个人根本抱不动我。”

“今年宁夏有6000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可以得到适老化改造,这项工作已被列入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和民生实事。”自治区民政厅厅长蒋文龄说。

为回答“农民老了、种不动地了怎么办”这一难题,平罗县在农村产权自愿有偿退出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农村“以权养老”机制。“通过农民自愿退出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使用权、股权等置换居家、集中等多元养老服务,让老人在故乡安享晚年。”平罗县农改中心主任顾思伟说。

旅居养老蓄势待发

“早早把东西都收拾好了,激动得不行,很新鲜、很期待。”银川的李大爷说,即将启程的福建旅居养老体验活动是“双重升级”。“一方面旅游升级,不住酒店住养老机构,吃住啥的别人都给你管好了,不用操心;另一方面按照我们要求,注重养生、体验不一样的风情。”

随着老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乐享晚年的要求已不再仅限于故土,而是追求诗与远方。今年3月底,宁夏首批赴闽旅居养老体验的老年人正式启程。

近年来,宁夏大力发展区内外“候鸟式”旅居养老产业,逐步形成多元化、多业态养老产业发展新格局。2022年7月,自治区民政厅与福建省民政厅签订了“闽宁协作—旅居养老”(共添山海寿—旅居养老)合作框架协议;今年,宁夏继续探索发展以福建、广东、山西、云南等省份为龙头示范的双向康养旅居养老,将立足西北、面向全国打造“乐享塞上·颐养宁夏”医养康养品牌,并同步推进春夏秋三季区内南北互动的旅居养老。

“一定让首批来宁体验旅居养老的福建朋友感受到宁夏之美。”吴忠市颐嘉祥老年公寓负责人闫荣杰说,远道而来的客人不仅可以品尝到宁夏地方特色美食,还能接触黄河美景、特色采摘、灵芝养生。“管吃管住的收费标准为每人每天100元到150元之间。”

之四: 让“数字遗民”晋级“数字移民”

半月谈记者 张漫子

数字技术发展所带来的数字鸿沟将社会分化为三个世界:一是“数字原住民”世界,生于互联网时代的年轻人,自如使用技术、享受技术红利;二是“数字移民”世界,基本跟上了技术革新步伐的中年人和少部分老年人;三是“数字遗民”世界,无法正常使用数字技术、被技术操作拖累、被关在数字技术之门之外的老年人。

数字技术这把剑,在为生而赛博的“数字原住民”赋予更多主动权的同时,也辟出一道“数字天堑”,将“数字遗民”留在了容易被遗忘的角落。

“数字鸿沟”下的银发族

数字技术的发展在重塑了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同时,也拉大了银发族与数字生活的距离。《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网民规模达1.19亿,半数以上的老年群体至今尚未触网。

在我国,与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并行疾驰的是“人口老龄化”,导致代际间的数字鸿沟拉大。

——购物之困。

“不会用手机买单,自助结账也不收现金,就只能在人工这里排队。”北京一超市内,一位正在排队结账的65岁老人告诉半月谈记者,“孩子每次都叫我们从网上买,说是能直接送货到家,我们也不会搞,而且网上买的质量一般,还是现场买的更放心。”

类似的情况不仅发生在超市,肯德基、麦当劳门店大多只接受线上点单,想满足孙子孙女心愿的老年人,往往因不懂“疯狂星期四”等活动而现场原价购买单品,最终多花一大笔钱。

——就医之难。

在人满为患的门诊大厅里,存在着截然不同的两幅画面。行色匆匆的年轻人,在自助取号机上快速一点,就可以拿到早已网络约好的号码;而对人工挂号窗口前排队的老年人而言,“老是赶不上线上放号”。

——出行之阻。

“平时家里面只有两个老人在家,前段时间老人生病,大晚上在路边拦不到出租车,也不会用手机打车,最后实在没办法了才告诉我们,给他们叫车送到医院的。”河北的马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久而久之,老人就不愿出门,只想待在家里了。”

北京市丰台区东高地街道万源南里社区的两位老人使用手机购买衣服 李欣 / 摄

走不出的“数字困境”、“数字陷阱”

对不熟悉数字技术的老人而言,恐惧的心理、难防的陷阱、得不到回应的诉求,都成为阻挡老年人走出“数字困境”的壁垒。

——不敢用不愿用。

眼花缭乱的页面,烦琐的选项,复杂的规则将老年群体隔绝在外。“每次打开打车软件,里面的好多选项,什么专车、拼车、特价车,不如我在路边拦辆出租车。”马女士告诉半月谈记者,“在手机上买点菜还要加七八块的配送费,点个外卖也算不明白红包满减,太麻烦了。”

半只脚刚踏进数字时代的大门,就已经被“薅了羊毛”,让本就不熟悉数字技术的部分老年人更不愿甚至不敢使用网络。在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陆杰华看来,老年人对数字技术的排斥心理是“由于老年人对智能化手机的熟悉程度和年轻人存在差距,而当前数字技术更多是为了满足年轻人的需要,开发者也多为年轻人,缺少老年人的体验感”。

——知老坑老。

不少老年人在使用手机中容易被弹出的“内存不足”“病毒威胁”等提示误导,点击后往往会被强制下载恶意软件,加剧信息泄露的风险。有人盯上了老年人的养老金、救命钱,不择手段进行坑骗。红包返现的套路、恶意弹窗的扣费、保健品的骗局、高额理财的圈套……由于缺乏信息鉴别能力,部分老年群体极易踏入精心设置的数字陷阱。

兰州大学哲学社会学院教授周亚平认为,这些欺诈行为包括“营销和假政策”两类,直击老年群体的痛点,故意激发创造其“健康焦虑或者养老焦虑”。

“商家有意或无意的欺诈,很重要的因素是想掏老年人的腰包。”陆杰华表示,“这样的无良商家让老年人对网络信息更加排斥。”

——被漠视的需求。

尽管现实中已有不少老年人沉迷短视频和抖音直播,但在生活服务方面,老年群体仍然是“被遗忘的少数人”。大量商家将主力消费群体定位为中青年的同时,忽视了老年人的需求。字体小、广告多、页面复杂等问题,依旧困扰着银发群体。

“抖音和短视频提供的资讯大多是根据老年人的兴趣和特点研究开发的,年轻人虽然也用抖音,但更喜欢使用小红书、知乎等。”陆杰华分析,“由于年龄和数字素养等原因,老年人更享受文化娱乐的服务,在智能应用公共服务方面和年轻人存在差距。”

从“数字遗民”到“数字移民”

数字技术适老化改造作为系统性民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发力。

——加快建设适老化媒介。“数字技术的开发者需要考虑到老年用户的可接受程度和熟悉程度。”陆杰华表示。优化刚性服务流程,人脸识别可以变成现场验证,网络抢号可以成为绿色通道,立足老年群体的切实需求;强化柔性服务关怀,耐心多点,步伐慢点,语气软点,嗓音低点,别把老年人关在数字技术的大门之外。

——少点套路,多点真诚。面对层出不穷的老年人骗局,周亚平认为,需要进一步加强政策监管力度,“信息化部门和移动通信部门可以整合利用技术大数据来预防老年人上当受骗,并定期展开考核,如果犯罪比例过高则进行有效追责。”此外,商家也要少点复杂的套路,别让“适老”的公益沦为“坑老”的生意。

——数字反哺势在必行。“老龄社会的数字反哺应该将线上线下综合起来。”陆杰华表示,“老年大学可以通过教学的形式为更多老年人赋能,熟悉数字技术来降低焦虑和风险,社区通过各种讲座向老年人讲解传授数字技术。”(焦点深谈 策划编辑:张曦)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