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养老大调查|退休后,老年人怎样过得更有滋味
“虽然衣食无忧,但总觉少了点啥滋味。”谈起退休后的生活,家住大渡口区跃进村街道的夏辉全老人有些怅然若失。
曾在重钢做检修工作的他,过去每天上班检查安全、维修设备、培养徒弟,早出晚归、忙忙碌碌几十年。退休后,原本热情开朗的他突然变得沉默寡言,每天一大早习惯性地打开电视机,同时拿出手机,一边听电视节目一边在手机上下棋,沙发上一坐就是一整天;老伴傅朝英每天上午买菜、做饭,午饭后出门打半天麻将,晚上两人一起继续守着电视……
一屋、三餐、四季,时光往复。在内心深处,夏辉全一直有点小小的渴盼:除了在家发呆玩手机和到麻将馆消磨时间,能否再做点什么,让自己的退休生活过得更丰富?
夏辉全的渴盼反映出不少老人的困惑。去年重阳节前夕,重庆日报对7000余位老人进行的问卷调查显示,老人们在养老中遇到的最大难题不是健康问题,也不是生活困难,而是缺少休闲娱乐项目,精神文化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其中,53%的老人提出,最希望社区提供谈心陪伴等养老服务。
休闲娱乐活动较单一
日子过得少了“滋味”
“郑大姐快来,三缺一,就等你了。”近日,在渝北区北环一小区的棋牌室门口,老板正招呼匆匆赶来的郑庆。
“来了来了,在家里才打扫完卫生,耽搁了时间。”郑庆迈步进门,在老位置上坐下。
记者看到,来这家棋牌室打麻将的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大多是固定的牌搭子,下午打完麻将,老人们正好到旁边的幼儿园接小孩。”老板说。
今年78岁的郑庆,以前跟儿子住在上海,4年前和老伴回到重庆。“每天就在家看电视、刷手机,导致视力下降,老伴就让我学打麻将。”郑庆说,这样既动脑,还可以消磨时间。
“打起麻将来,时间过得就很快。”郑庆说,在上海生活时,她喜欢跳国标舞,还会参加比赛,但回到重庆后就没跳了,因为没找到合适的舞伴和场所。
68岁的刘剑英和张巨收老两口也是从外地搬回来的。老两口是湖南人,儿子在重庆工作,为了照顾孙子,他们除了寒暑假都会待在重庆。
刘剑英告诉记者,过去她常常会打太极拳、跳广场舞,后来动了手术就没参加健身活动了,现在,每天下午都要到麻将馆“摸”几圈。
与刘剑英不同,她的老伴张巨收是“被动”选择打麻将的。张巨收说,自己退休前是教师,很喜欢书法,现在特别想发挥余热,如果小区里能有这样的兴趣班就好了。
除了打麻将,还有一些老人喜欢待在家里。
家住南岸区美堤雅城的周先云老人是一名退休教师,他平时的爱好是在网络上下围棋。“一局时间很长,所以我经常因为下棋忘记吃饭,觉得时间过得特别快。”
家住北碚蔡家的吴文寿老人平时不爱出门,退休后的他除了偶尔出去与家人聚餐,平日里都是窝在沙发上看电视。
……
一成不变的“规律”生活,让部分老人的日子过得有些单调乏味。好几位受访老人向记者表示,并不是自己不愿改变,而是生活中缺少选择。
孤独焦虑成“通病”
应重视老年人心理健康
前不久,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三科主任张望接诊了一名68岁的老人。
陪同老人就诊的老伴告诉张望,最近丈夫情绪很不好,晚上总是失眠……这位老人,正是爱窝在沙发上看电视的吴文寿,他被诊断出患有焦虑症。
“这几年,来看心理疾病的老年人明显增多。”张望告诉记者,去年1—11月,市精神卫生中心接收60岁以上老人就诊4.08万人次,而2018年同期仅为2.48万人次。“另外,还有一个突出现象:男性老人比女性老人更容易感到孤独、焦虑。因为他们更爱待在家看电视玩手机,而阿姨们可以出门和姐妹聊天、逛街。”
事实上,老人的孤独焦虑还会带来一系列社会问题。有媒体报道,不少老人成为保健品骗局的牺牲品,因为他们“恋”上的不是保健品,而是推销员不厌其烦的陪伴,以及他们提供的能排遣寂寞的聊天服务……
“老年人因为失去伴侣、朋友离世、退休、社交圈变化等原因,更容易感到孤独,甚至出现焦虑、抑郁等问题。长期心理失衡就会导致心理畸形,做出失格失范的事情。”市内一家三甲医院心理科专家分析说,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值得我们高度重视。
参加兴趣活动、老年大学
尝试体验更多新“耍式”
记者在调查中发现,不少老人也在尝试体验更多新的娱乐休闲方式。
在重庆高新区虎溪街道虎溪花园社区养老服务站,65岁的陈丽雅刚结束舞蹈队排练,额头渗着细汗。“我现在比上班还忙,上午下午各一场活动,有时候晚上也排起的。”
虎溪花园社区近五成常住居民是60岁以上老人。社区养老服务站不仅设置了老人生活服务区,还专门打造了休闲娱乐室、文化教育室以及网球场和乒乓球场。社区组建了柔力球、太极、舞蹈、模特、器乐等12支文娱队伍,老人们踊跃报名参加,各项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除此之外,每个季度,虎溪花园社区还在养老服务站为辖区老人举办集体生日会,丰富的节目表演、有趣的游戏环节、充满仪式感的吹蜡烛许愿,为寿星们营造了欢乐空间。
还有不少老人背起书包去“上学”。家住渝北区双龙湖街道飞湖路社区的李满刚满60岁,是街道老年大学的学生。这个家门口的老年大学由双龙湖街道与渝北区老年大学合办,每年3月和9月开学,开设有古典舞、烹饪、柔力球、走秀等8个班级,老人们每年上课时间达8个月。此外,街道户外养老站还有老年大学“阳光课堂”,为老人提供户外学习的课程和场所。
“以前,老人退休后不是带孙子,就是买菜做饭料理家务,成为子女的‘免费保姆’。现在时代变了,耍式多了,我退休后要好好生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李满说,到老年大学上课让她感受到,老人也可以活出别样的精彩。
为老年人搭建精神家园
需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
老人的精神家园如何搭建?社会各方该如何发力?
事实上,近年来,我市相继出台《重庆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四五”规划(2021—2025年)》《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十三五”规划》等,均提出从多方面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220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743个乡镇养老服务中心、2912个社区养老服务站,还有众多的社区老年食堂和助餐点,都可以提供相应服务,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在老年教育上,目前,我市已依托重庆开放大学建成市社区教育服务指导中心1个,区县社区学院38个,镇街社区学校918个,村(社区)学习中心8600个,构建起覆盖城乡的四级社区教育服务网络。开发老年课程涵盖7大类36种,开设“钱棍舞”“苗绣”“川剧”“蜀绣”等优秀传统文化、非遗项目和地方特色课程。
不过,由于老年群体基数庞大、增速快,要想更好满足老年人的精神文化需求,尚需全社会形成共识和合力。
以老年大学为例,目前重庆市老年大学规模已达到1.8万人次。尽管我市逐年扩大招生,各个区县也纷纷开办老年大学,但老年大学学位“一位难求”的矛盾暂未得到显著缓解。
对此,长期研究我市老年教育的重庆开放大学副校长刘昌雄建议,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主体,应形成多渠道筹措老年教育经费的机制,按照“政府拨一点、社会筹一点、单位出一点”的办法,采取多种方式加大对老年教育的投入。同时,鼓励和支持行业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设立老年教育发展基金,企业和个人对老年教育的公益性捐赠支出,按照税收法律法规享受所得税税前扣除政策。
去年,沙坪坝区创新启动“毕业季红岩社工计划”,定向选拔招募重庆大学、西南政法大学等高校应届毕业生,到基层设计、参与独居老人关爱公益服务项目。大学生们为独居老人设计“一人一策”,上门陪伴、代取包裹、教用智能手机、微信提醒吃药、陪同散步、组建兴趣小组……让老人“走出来、融进去、敢展示”。
目前,“毕业季红岩社工计划”已开展9期,服务独居老人1400多人。
“沙坪坝区以项目购买形式,引导大学生参与独居老人关爱等基层治理的做法值得借鉴。”重庆城市管理职业学院智慧康养学院院长田奇恒建议:一方面,可以建立健全“社会工作者+志愿者”联动服务机制,支持社工机构、心理咨询机构为老年人提供精神慰藉、心理疏导和生活支持等专业化服务;另一方面,要加强老年人友好型社区建设,发展上门陪诊等居家社区养老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