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善养:老龄化时代的金融解法
文 王柯瑾
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峻是把双刃剑,一方面,给我国养老保障体系带来更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也催生了养老产业以及养老金融的新机遇。
自2013年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首次提出养老金融服务至今已整整十年。2023年10月末的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再次明确养老金融的国家战略高度,提出要做好科技金融、养老金融等五篇大文章。
2023年12月,民政部发布《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 2022 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亿人,占总人口的19.8%。另据国家卫健委测算,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在总人口中的占比将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业内分析认为,发挥金融的融通作用,探索创新养老金融产品与服务,助力社会发展长治久安是金融机构的责任之一。养老金融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金融机构以及国民个人的共同努力。
政策红利不断释放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
近年来,国家政策多次强调对养老事业发展的推动。
2022 年 4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2〕7 号),推动发展适合中国国情、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金。
2023年10月,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推进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国发〔2023〕15号)提出,提升民生领域金融服务质量。其中提到,完善适老、友好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加强对养老服务、医疗卫生服务产业和项目的金融支持。支持具有养老属性的储蓄、理财、保险、基金等产品发展。鼓励信托公司开发养老领域信托产品。注重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群体的人工服务、远程服务、上门服务,完善无障碍服务设施,提高特殊群体享受金融服务的便利性。积极围绕适老化、无障碍金融服务以及生僻字处理等制定实施金融标准。
同在2023年10月,为稳步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印发了《关于促进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明确相关业务要求,进一步扩大经营专属商业养老保险业务的机构范围。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银行研究发展部总经理杨海平表示:“养老金融的发展关系到人口老龄化趋势下养老第三支柱的建设,并且养老金融的发展将逐步为金融市场提供较为充沛的长期资金来源,有望成为资本市场的压舱石,同时将对商业银行、银行理财子公司、公募基金、保险机构的业务结构产生重要影响。养老金融制度进一步优化、养老金融加快发展,既具有现实的需求,也符合中国金融业发展的顶层设计。”
产品体系日益丰富
养老金融是指为了应对老龄化挑战,围绕社会成员的各种养老需求所进行的金融活动的总和,包括养老金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养老产业金融三部分内容。
2023年以来,以商业银行、保险公司等为代表的金融机构,持续在个人养老金的积累与保值增值方面做出尝试,深度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以及从老年人的核心需求出发,加大金融服务的适老化改造。
以建设银行(601939.SH)为例,该行将养老金融划分为养老金金融、养老产业金融、养老服务金融和养老金融生态四个部分。2023年以来,该行资金资管、公司、个人板块凝心聚力,密切配合,协同推进“1314”养老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初步成效。主要包括:一是战略方向更加清晰。通过开展养老金融主题调研,科学把握我国养老金融所处发展阶段,深刻剖析建设银行养老金融存在的短板和问题,提出发挥优势、做出特色、提升养老金融竞争力的思路和举措。二是三大支柱齐头并进。第一支柱方面,启动社保卡三年攻坚工程,新增户数、资金沉淀提升效果明显;第二支柱方面,建立年金母子协同营销机制,建信养老金实现规模、市场份额双提升,投资业绩与年金托管规模保持行业前列;第三支柱方面,把握试点机遇,强化板块协同,发力布局产品,实现储蓄、基金、保险、理财等四类产品全覆盖,个人养老金业务初见成效,开户数、入金率同业领先。三是养老产业、养老生态生根发芽。加大养老产业信贷投放力度,贷款规模、户数增长势头良好,创新信贷产品与业务模式,助力破解养老产业轻资产、缺抵押问题。
2023年11月3日,中信银行(601998.SH)发布的《中国居民养老财富管理发展报告(2023)》(以下简称“《报告》”)称,银行业、基金业、证券业和保险业可通过提供个性化、专业化的专属产品及产品组合,满足不同年龄层次、收入水平、家庭结构、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的客群在养老财富积累与财富管理方面的需求,形成差异化的养老金融产品特色,构建基于居民全生命周期的养老金融产品线。同时,养老投顾与全生命周期养老解决方案的深度绑定,可以推动养老投资者在践行长期投资理念的实践中获得长期收益,并形成正循环。
招联消费金融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研究员、复旦大学金融研究院兼职研究员董希淼表示:“通过养老理财产品、商业养老保险和养老目标基金的试点和应用,第三支柱养老体系的发展道路逐渐明晰。下一步还可以基于我国公众储蓄偏好来创新产品和服务,探索开展养老储蓄试点,进一步丰富养老金融产品供给,与养老理财产品、养老保险产品和养老基金产品等形成补充。在此基础上,金融机构应着眼于养老市场长远发展,构建更为完善的养老金融体系,抓住存款、保险、基金、信托等业务,挖掘养老金新产品和新产业,推动健全完善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在缓解我国日益增长的养老压力的同时获得自身发展。”
综合生态圈逐步完善
《报告》指出,随着社会进步和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将面临多元化的养老需求,这些需求不仅包括养老财富保值增值的金融需求,还包括退休养老生活的非金融需求。而对于个体来说,这些需求的满足需要一定的养老财富储备作为前提。因此,迫切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构建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财富储备体系,为满足多元化的养老需求打好经济基础。
兴业银行(601166.SH)相关负责人介绍称,作为首批获得个人养老金业务开办资格的商业银行之一,该行搭建了全链路、一站式的养老金融服务生态,实现从账户到产品,再到规划和服务的全方位配置。目前已形成以“专属服务、薪酬规划、增值权益、活动平台”为支撑的“安愉人生”养老金融生态圈。
在杨海平看来,未来商业银行推进养老金融高质量发展,重点可以在以下方面发力:“其一,与具备市场影响力的保险公司、公募基金合作,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补齐养老金融产品线,依托商业银行的平台搭建养老金融产品超市。其二,与自身零售金融战略结合,与开放银行思路相结合,与非金融服务相结合,以数字化技术、数字化平台为依托,积极优化展业策略,大力营销养老金资金账户。其三,以个人养老金资金账户为圆心,持续优化养老金缴存、养老金咨询、养老金投资、养老金领取服务体验,打造养老金融服务品牌。”
董希淼认为:“资本市场与长期资金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养老基金、社保基金等长期资金是稳定资本市场的重要力量,有助于改善资本市场资金结构期限短的缺陷,降低市场大幅波动风险。与此同时,发挥基金在权益类投资方面的优势,强化基金服务养老能力,也能够使长期资金更好发挥资本市场‘压舱石’作用。”
与此同时,金融机构需要依靠投资者教育、产品设计、投资顾问等多样化方式,培养居民的长期养老投资意识。
中国银行(601988.SH)研究院中国金融团队主管级高级研究员李佩珈分析认为,对金融消费者而言,要从养老储蓄规划、养老资金保值增值、养老风险防范等多方面入手做好准备。“一是养成强制储蓄习惯,并将储蓄的资金投资于个人养老储蓄账户中。相对个人储蓄账户,个人养老储蓄账户具有强制、免税等特点,居民可养成定期增加养老储蓄的习惯。二是运用金融手段,做好养老资金的保值增值。养老理财产品由于投资期限长、资金锁定等特点,与一般理财产品相比,其收益率更高、更稳定的特点已开始显现,这为居民增加养老类理财产品配置提供了契机。三是做好风险对冲,防范由于大病重大变故导致的养老金消耗,增加重疾险保险产品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