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科技发展需求分析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趋势,是人类文明进步的体现,也是今后较长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围绕人口老龄化的研究也在持续开展。然而,当前研究大多聚焦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创新、产业升级、经济增长影响的方向、程度和作用机理,其分析往往从供给侧出发,如老龄化引起的劳动供给迅速减少,提供的体力、智力及认知能力不断下降,人力资本加速折旧降低劳动生产率等。事实上,人口老龄化作为今后一段时期我国的基本国情,也对科技领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需求及挑战。因此,本文从需求侧出发,基于人口老龄化现状总结出需要解决的重要现实问题,并进一步将其投射到科技领域,以期提供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方案。
01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趋势
现阶段,中国人口老龄化呈现如下特征及趋势:
一是人口总量进入负增长阶段。综合国家统计局、联合国人口司和中国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等权威研究机构、多位专家学者对中国人口发展趋势的判断,中国将进入人口负增长常态化时期。《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世界人口展望2022》曾先后预测,中国总人口将在近十年内达到峰值,此后持续下降。事实上,根据最新数据,中国人口拐点已经出现。据此,预计“十四五”至2050年中国总人口都将处在稳定负增长趋势之中。
二是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考虑到当前中国出生率持续走低、人均预期寿命不断提升等因素,预计随着人口负增长时代的到来,中国老年人口规模将继续扩大,并于2035年前后由中度老龄化社会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世界人口展望2022》“中方案”预测结果显示,自2000年开始到2060年左右中国处于快速老龄化时期,并于2050年进入超高老龄社会。人口老龄化提速也会对劳动力规模及结构产生影响,适龄劳动力规模及其在总人口中的比重都将持续下降。
三是健康水平与素质能力稳步提升。考虑到我国医疗卫生水平不断提升、国民教育体系持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化水平显著提高等积极因素,预计未来我国人口健康水平及素质能力将进一步提升。人均预期寿命方面,《“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确定的“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中提到“卫生健康体系更加完善,人均预期寿命提高1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我国人均预期寿命将在2030年达到79岁,此后平均每5年增长1岁。根据《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2025年、2030年及2050年我国的人均预期寿命将分别为79.2岁、80.2岁和83.8岁。与此同时,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也将持续提升。“七普”数据显示,16~59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从2010年的9.67年提高至10.75年,2022年最新数据显示这一指标为10.93年,《“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我国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将由10.8年提高至11.3年,由此预计我国人口受教育水平明显提高,人才红利逐步显现。
02人口老龄化对科技发展提出的需求及应对
根据前文分析,我国老龄化程度将进一步加深,在2035年前后步入重度老龄化社会,将从以下四方面对科技提出需求:一是老龄群体规模持续扩大意味着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失能失智老人数量不断增多,老年慢性病患者数量快速增长,对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产生巨大需求;二是生育率持续走低及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不可避免地导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和比重下降,同时伴随着其年龄结构的老化,后者往往对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有着更为直接和深刻的影响,劳动年龄人口的变化对提升劳动者素质、缓解劳动者压力、开发老年红利等提出更高需求;三是我国人口已经从高出生率、高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的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出生率、低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的“三低”人口增长模式,随着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将对人口变化、身体素质、劳动就业等提出更高的信息化需求;四是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快速应用,使得不擅长使用智能设备的老年人群体陷入数字鸿沟的窘境,数字化与老龄化的叠加将使得这一难题更加凸显,由此对科技产品的适老属性提出更高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科学技术解决方案,都更加需要增强创新这个第一动力。”《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也明确强调“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创新能力”。因此,需要坚持需求导向,高度重视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一系列需求,前瞻性部署科技发展战略,强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科技支撑。
针对提升老年群体健康产生的科技需求,一是继续大力发展药物研发、医疗技术升级等医疗科技,特别是提升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癌症、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老年常见病、慢性病的诊疗技术;二是针对老年慢性病病程长、病情反复等特点,积极推广在线就医、动态监测等方式,实现老年人群重点慢性病的早期筛查、及时干预、定期检测及高效应对;三是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智能化技术的优势,持续开发完善智能看护、机器人看护、智慧医疗等智慧养老产品,实现跌倒检测、火灾检测、实时看护、智能预警、应急报警等功能。
针对提升劳动力素质产生的科技需求,一是不断开发升级人工智能技术,进一步挖掘其理解和学习能力,通过对规则简单、重复性高、劳动强度大的工作岗位的替代,抵消劳动人口减少带来的负面效应;二是聚焦生物信息、基因工程、药物研发等领域,攻克突破重大疾病和罕见病等的前沿医疗技术,稳步提升劳动者身体素质;三是通过适老化智能设备、在线会议等工具拓展延伸老年人参与劳动(特别是智力劳动)的场景,提升老年人劳动参与意愿与能力,推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
针对增强信息化支撑产生的科技需求,一是开发更先进的技术保证对人口结构实行实时、快速监测,及时掌握人口的数量、结构信息,为我国人口政策的调整提供数据支撑;二是针对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需要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拓宽老年人再就业渠道;三是通过构建完善高效便捷的网络信息平台及远程办公环境,降低劳动者工作的时间成本,提高工作效率,中和部分劳动力短缺带来的负面影响。
针对填补数字鸿沟产生的科技需求,一是在推动新兴技术在适老化领域广泛应用的同时尽量简化操作,将非必需功能转移至产品后台,降低老年人的学习成本;二是探索建立符合老年人使用习惯的相关产品标准,在产品设计、升级、迭代过程中增强功能通用性与延续性;三是加大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普及宣传力度,增强老年人对网络谣言、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行为的辨别能力,切实保障老年群体安全使用科技产品、享受数字化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