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 撬动社会养老消费意愿
中新网北京新闻11月8日电 (记者 杜燕)今年以来,北京市民政局按照“培育一类主体,构建两种模式,实现全面覆盖”的总体思路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旨在实现机构养老向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协调发展的战略转型,让专业化、品质化的机构养老服务走进寻常百姓家。创新试点运营一个月来,以老人实际需求为导向,不断优化模式服务内容、开拓模式覆盖范围,引入家政护理类、中医理疗类、老年助餐类等20家优质服务供应商,不断壮大试点工作的“朋友圈”。
10月10日,在全面深入调研的基础上,北京依托北京康养集团在西城区广安门内街道正式启动了创新完善养老服务模式试点。
北京康养集团副总经理张硕表示,试点落地后,集团紧紧围绕首都老年人的服务需求,迅速组建了一支由养老管家、护理员、志愿者构成的专业化养老服务队伍,因时因地制宜,建立培训、上岗、考核工作机制,严格做好服务人员的把关和服务标准的把控。同时,为优化服务供给能力,精准匹配服务需求,初步制定了家庭照护7大类、20小类、98项的服务规范,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目前引入了家政护理类、助洁助浴类、中医理疗类、老年助餐类等20家优质服务供应商,储备了29家意向合作商,不断壮大试点工作的“朋友圈”。值得一提的是,结合辖区内的服务供应商实际,集团制定了品牌服务商准入退出机制、合规签约说明、价格指导、服务监管、投诉及满意度监督等10个管理机制,严格把控服务商准入关口。
针对创新模式的业务特点,北京康养集团研发了“北康养E家”智能化供需对接平台,包含老人家庭端、服务管家端、数据监管端三个小程序,以及一套集合了运营管理后台、供需调度地图、服务监管设备平台、400呼叫平台在内的数字化养老服务系统。为老年人在线上或线下服务下单、派单、流程监管、评价、回访等业务流程进行了闭环设计。自10月份平台首期上线以来,已完成三个版本升级开发、注册用户超过500人,为创新服务模式奠定了信息化的服务基础。
张硕表示,从目前试点一个月的运用情况来看,助餐、助洁、上门修脚、理发等服务已经成为老年人最普遍需求的服务项目。在以开发的近100项的服务项目,很多还没有被老年人解锁。下一步,将积极推出更多的老年试用产品和免费体验服务,让基本养老服务应知尽知、应享尽享,让更多老年人能够真正享受到真正优质低廉、便捷安全的养老服务。同时,将针对不同街道的实际情况、现有资源和服务格局进行梳理分析,力争形成不同的创新试点落地模式。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石松谈到,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的搭建必须实现从“有到优”的突破。这个突破要着力解决资源优化配置的问题,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降低服务成本、交易成本、制度成本。
他建议,北京在前期试点取得良好开端的基础上,从以下方面进一步探索:一是提升资源整合能力,实现市场机制与福利机制的有机统一;二是要通过科技赋能,切实提高劳动生产率。要运用大数据平台,通过信息共建共治共享,通过互联网、物联网、康复辅具等智能技术和智能工具,减少对人工的依赖,大幅度提高养老服务行业的劳动生产率,降低社会平均成本,提高服务质量;三是要通过制度创新和政策统筹,发挥整体带动效应。这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加快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推广,加大医养结合政策实施力度,探索构建适合首都市情的长期照护制度。
北京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深入推进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会同人力社保、卫生健康、医保等相关部门从研究制定居家养老照护支持政策、加快建立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制度、完善养老护理职业发展体系、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四个方面发力,强化对创新试点工作的政策支持,实现养老事业与产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同时,将进一步完善为老服务清单,开发更多价格合理、质量保障、信誉可靠的养老服务拳头产品,撬动社会养老消费意愿,实现创新试点长期稳定、可持续运营。
负责人指出,将继续开拓创新试点更大的新局面,拟在朝阳区的城乡结合部、海淀区高知高龄集中的“高校大院”区域,以及人口密度大的“回天地区”,通过依托既有养老服务设施或者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示范中心等方式,继续落地创新试点,为总结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和规律积累更多的经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