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三)——福州市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发布时间:2022-11-04
字号: [小] [大]   
来源:国家发展改革委 时间:2022-11-04

编者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各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2〕21号),对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各地市学习借鉴。

绘就新时代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图景

让老年人安享幸福美满晚年

福州简称“榕”,系福建省省会,福建省的政治、文化、交通中心。截至2021年底,全市户籍人口678.07万人,其中60周岁以上131.48万人,占全市户籍人口的19.39%;80周岁以上19.39万人,占户籍老年人口的14.75%,老年人口和老龄化程度均居全省第一。

福州市老年人口占比

面对严峻的老龄化形势,近年来,福州市委、市政府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来闽考察重要讲话精神,坚持“3820”战略工程思想精髓,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围绕“让所有老年人都能有一个幸福美满的晚年”目标,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强化体系建设,补齐短板弱项,加大服务供给,着力改革创新,有效提升了老年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向做大做优做强省会、加快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迈出了更加铿锵有力的步伐。

一、坚持“一把手”工程,统筹推进有力度

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高规格成立以市委书记为组长,市长为第一副组长,2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养老服务集成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改革工作的全面领导。建立以市政府分管领导为指挥长的居家社区养老项目指挥部,下设综合协调办公室,以及项目实施、用地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4个专项工作组,确保指挥中枢有序高效运转。二是加强统筹联动。出台《福州市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基层改革试点总体方案》,集成推出14项改革试点任务,分解下达80项具体推进措施和目标,明确责任单位、配合单位,倒排“时间表”,制定“路线图”,保障任务系统推进、联动推进。健全联席会议机制,每月安排例会,集中协调解决跨部门、跨系统疑难问题,确保各项目标、责任落实到位。三是严格督促检查。将养老服务工作纳入各级党委、政府绩效考核范围,明确要求市民政局联合市相关职能部门,不定时进行督促检查、跟踪分析,每半年通报一次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并及时报告重大事项、重要进展、重大问题,确保各项责任抓实抓细抓到位。

二、坚持“一盘棋”规划,顶层设计有章法

一是规划领航。启动新一轮养老服务设施布局专项规划修编,科学绘制2035年全市养老服务设施发展蓝图,分别明确城市、农村规划设置的标准和任务,即城市街道(乡镇)每4万人配建1个公建照料中心;农村县级至少建设1个不少于300床的公办养老机构,乡镇按每万人40床标准规划建设1个公办养老机构。同时,督促各县(市)区将养老服务分批纳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以“项目化”“清单化”方式推动任务落实。二是立法护航。启动《居家养老服务条例》立法程序,将居家社区养老的探索实践,固化上升至法律层面,切实打通以往居家养老服务发展的堵点、痛点。比如,对配建设施移交不到位或不予移交的,由规划、建设部门实施处罚;移交后挪作他用的,由民政部门实施处罚。三是政策助航。落实特殊困难老年人基本生活保障,同步将政策红利延伸至经济困难的失能、孤寡、残疾、高龄老年人,比如,分散供养标准最高提升至1930元/月,集中供养标准最高提升至3884元/月;全市2类完全失能老年人,每月可享受200元护理补贴;“6+1”类老年人每月可享受100至400元居家养老服务补贴;困难老年人家庭均可申请家庭适老化改造;推动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缓解重度失能人员基本生活照料和护理负担,让发展红利惠及每位老年人。

老年人接受居家上门服务可享每月定额补贴

三、坚持“一体化”推进,服务供给有梯度

一是积极培育居家养老服务。将养老床位“搬”进家。对失能老年人居家环境进行适老化、智能化改造,安装可视化、紧急呼叫、体征监测等设备,由签约的服务机构每日开展远程查房服务,按需提供上门服务,让老年人在家中就能够享受“准”养老机构的专业照护服务。全市签约家庭养老床位2750张,开展居家上门服务14.2万人次。二是大力发展城市社区养老服务。在街道(重点乡镇)层面建设具备全托、日托、上门服务、对下指导等综合功能的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在社区层面建设居家养老服务站,大力发展老年人急需的“六助一护”(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上门照护)等养老服务,探索形成“乐学”“驿站”“家园”三种社区养老服务落地模式,社区养老年服务人数达百万人次。三是持续推动机构养老服务提质增效。按照政府保基本、社会增加供给、市场满足需求的职能定位,科学规划我市各类养老机构发展。出台《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十七条措施》,制定养老服务机构投资指南、养老服务政策措施清单,特别是鼓励采取独资、股份制、PPP等模式投资建设养老机构,支持养老机构承接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运营管理,有效吸引更多优质的国企资本、民营企业、社会力量布局养老行业。目前,全市共有养老机构162家,其中县(市)区福利中心覆盖率达100%,民营养老机构占比97.53%。

家庭养老床位示范点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为老年人提供急需的助餐、助浴、助急、助医、助行、助洁、上门照护等“一站式”养老服务

四、坚持“一揽子”统筹,核心要素有保障

一是创新项目供地模式。首先是扩增量。启动养老用地“千亩计划”,下调养老用地基准地价,吸引优质养老服务企业进驻,泰康·福园康养社区正式落地,帝封江养老地块和金鸡新苑六期养老地块完成用地招投标,进一步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其次是挖潜量。寻找潜在地块,“见缝插针”增配。如,将市社会福利中心侧边约10亩的体育用地,调整为养老用地。再者是盘存量。鼓励将空置的办公楼、厂房、社区用房等,提升改造为养老服务机构;行政事业单位闲置用房,按照不低于20%的标准,无偿用于养老服务。二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推进养老服务发展校企对接,对各类院校设置养老服务相关专业的,最高给予60万元补贴。实行入职奖补、在职奖补“双补政策”,最高给予3.6万元补贴。全市养老服务从业人员,从2017年底的2142人增至4761人。三是创新投资融资模式。优化财政投入机制,出台《进一步支持养老服务发展十七条措施》《关于培育养老服务示范企业全面提升专业化水平的若干政策》等系列扶持政策,分别从投融资、税费减免、减免租金、财政补贴等方面加大扶持力度,年均财政投入逾1亿元。积极搭建“政银企”对接平台,配合在榕银行机构推出“税易融”“纳税e贷”“战疫同心贷”等各类信贷产品,有效破解民营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

五、打造“一系列”品牌,典型引领有成效

一是打造“e福养”智慧养老品牌。围绕“便捷服务”和“有效监管”需求,首创由政府投资建设的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通过构建“双闭环”体系,即“需求-服务-监管”闭环、“发现-处置-反馈”闭环,串联助餐、助浴、助医等多个应用场景,可实现老年人需求“一键表达”,企业服务“一键送达”,政府监管“一键跟踪”。二是打造“食堂+学堂”服务品牌。聚焦“在哪办”“谁来办”“持久办”,由政府盘活利用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和社区的存量用房免费提供场所;发挥养老服务企业“主力军”作用,强化国有企业“保民生”责任,挖掘餐饮企业中央厨房“规模化”优势,共同承接运营;创新陪餐制度,由街镇或社区干部挂钩长者食堂,与老人共同用餐,监督餐品质量,逐步提升长者食堂服务品质。同时不断拓展服务内涵,引入省市老年大学开设的“线上+线下”课堂,倡导非就餐时段整体转换为“学堂”,满足老年人精神文化需求。三是打造“金厝边”为老志愿服务品牌。创新探索“12345”为老志愿服务模式,即试点在社区搭建1个邻里互助驿站,确定自愿成团互助、认领志愿服务2种服务模式,组建居民、志愿者、服务组织3支服务团队,聚焦助餐、探访、义诊、陪伴4类服务项目,建立时间银行5项激励机制,同步完善“时间银行”全市性存储、通存通兑、时间兑换服务规则,切实为居家老年人,特别是高龄、独居、失能等特殊困难老年人等,提供互助志愿服务。现如今,为老志愿服务已逐步成为专业养老服务的有益补充,“邻里关爱、守望相助”在榕城大地蔚然成风。

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平台3次亮相数字中国建设峰会

长者食堂深受老年群体欢迎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