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消费:一场供需适配的双向奔赴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加强老年用品研发和推广、丰富养老服务场景、释放养老消费潜力……一周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养老服务改革发展的意见》发布,让银发经济发展站上全新风口。2025年北京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培育新型消费,积极发展银发经济。1月15日,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召开期间,多位委员在谈到促进老年消费,谁能更精确地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谁就能在银发经济的蓝海中抢得先机、走得更远。
市政协委员、医养康(北京)健康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余立新:
激发老年消费意愿要让服务触手可及
如何在庞大的养老产业中抢得先机?又如何在这片市场蓝海中持久续航?余立新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专访时给出了“贴近”和“可及”两个关键词。
在余立新眼中,衰老是客观规律,是自然而然的现象。这就要求提供的相关服务须贴近老年人,让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所需变得触手可及,可以够得到、用得上。
余立新将此形象地比喻成“像买东西”,年轻时可以自主去摊点购买,进入老年后就需要送货上门。满足这些需求,必然将激发老年群体对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消费意愿,这也是在发展银发经济中需要去努力奔赴的。
只有当养老产品和服务能够满足老年人需求,供需之间达到足够的匹配度,供给者和需求者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产生,从而才能拉动老年消费、推动产业发展。从事养老服务行业十余年,余立新感受到,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老年人的需求不断发生新变化,服务能力需要持续不断地建设、更新和优化、完善。
站在大力发展银发经济的政策风口,养老产业未来可期,但挑战并存。余立新直言不讳,虽然养老产业初具规模,但仍处于起步阶段的成长期,需要一个长期的培育过程。其中,服务提供者的观念转变、适老化思维以及人才梯队培训等都是养老产业需要面对的现实课题。
市政协委员、北京日报社北京论语编辑部主任尹文胜:
银发经济不是割老年人韭菜,不是低端经济
在北京市政协十四届三次会议驻地,尹文胜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直言,当下短视频平台的老年粉丝激增,充分说明老年人群体对精神、情感有较大的需求,满足老年人群体这方面需求也是银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尹文胜看来,主播带货的产品未必是老年人真正需要的产品,但满足了老年人的精神需求和情感需求。他进一步分析,在老年消费领域,既然直播间能做得很好,社会企业、商业领域其实也可以做得好。尹文胜指出了当前的两个误区:一是发展银发经济、促进老年人消费不是割老年人的韭菜。另一个误区是银发经济不是低端经济。
尹文胜提示,老年人消费不是一锤子买卖,要为老年人提供有品质的产品、更好的服务,这样才能长期地把老年人吸引到各种消费场景里面,真正推动银发经济的发展。
市政协委员、何氏浩生(北京)国际中医药科学研究院院长何银萍:
打造个性化定制化养老服务
何银萍认为,现在老年人的养老分三大部分:失能、失智老人的照护养老,健康老人的居家养老和活力老人的旅居养老。何银萍认为,不能“一刀切”式地提供养老产品、设备、设施和服务。
近年来,老年人旅游市场如火如荼,被称为“反向春运”的旅居式养老出圈蹿红。
“目前,北京常住老年人口有500万人左右,2025年又将迎来一个退休的高峰期。”何银萍说,在离退休老年人中有相当一部分是活力老人,他们精力旺盛且有消费需求和消费能力,如何去满足这部分老年人的需求,以此来促进银发经济发展是值得关注的课题。
在旅居养老方面,何银萍建议在旅游、旅居过程中为老年人提供一些个性化的特色路线选择。“我甚至在想,能不能形成一条专门面向老年人群体的特色旅游线路,从而打造成个性化、定制化的养老服务。”
北京商报记者 方彬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