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催涨养老产业 业内热议新寿险探路新质生产力
财联社4月9日讯(记者 夏淑媛)当养老转向享老,当人们有了“要优雅老去”的意识,在中国经营了上百年的寿险业也开始面临变革。如何通过创新为寿险注入新活力,来满足日益多元的养老需求?
在第六届长寿时代高峰论坛上,业内人士表示,我国寿险业在经过高速发展之后,进入深度调整阶段,高质量转型仍面临着三重挑战:一是负债端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二是投资端面临宏观逻辑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收益下降的挑战;三是人口老龄化加速、长寿时代即将来临,将对整个社会结构带来根本影响。
寿险业的高质量转型要抓住长寿时代人们健康、养老和理财的需求:一是提升负债端的专业能力与效率;二是在投资端打造长期稳健的复利能力。
银发经济催涨养老产业,政府要让市场在养老服务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预计2035年左右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将突破4亿人,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30%,进入重度老龄化社会。
如何满足数以亿计的老龄群体日益增长的多层次产品和服务需求,让老年人安享幸福晚年?
在出席高峰论坛时,民政部养老服务司二级巡视员王辉表示,发展银发经济既是实现老年群体美好生活向往的现实需要,也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王辉称,未来养老产业将是新的经济增长点,可以拉动投资、促进就业。伴随老年人口的增长,老年人消费意愿和老年人消费能力增强,养老产业的规模也会越来越大。
据悉,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为7万亿元,占GDP比例6%。预计到2035年,银发经济规模将达到30万亿元,占GDP比例将升至10%。
在国家卫健委医疗大数据专家组专家姜天骄看来,大健康和长寿是“双螺旋”的相互促进关系,只要寿命延长,一定会带来大健康产业的发展,而大健康产业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带来寿命的延长。
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省总工会主席刘雪荣表示:“老年群体蕴藏着巨大的劳动创造力,我们要充分利用好老年群体拥有的经验和资源,将老年人的经验价值转化为长寿红利,为经济发展催生发展新动能。”
在王辉看来,发展养老产业的核心原则,是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政府要转变职能,从养老服务大包大揽的直接供应方,变成养老服务的购买方和监管方,致力于构建微观主体有活力、市场机制有效、宏观调控有度的养老服务业态,让市场在养老服务的资源分配中起决定性作用。
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现实与预期规模存在差距,长寿经济提升支付能力收窄收支缺口
当前,我国银发经济处于起步阶段,供给体系和能力尚不能有效满足老年人需求。
一方面,银发经济产品和服务供给总量不足,许多老年消费者的细分需求、衍生需求尚待开发;另一方面,由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健全,居民养老财富储备现实与预期规模存在较大差距,导致养老服务和适老产品供给缺乏支付能力。
据西南财经大学中国家庭金融调查与研究中心副主任、住房调查与研究中心主任 弋代春介绍,基于我国中高收入老年家庭画像的研究,2011-2021年,我国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显著提升,但仍然面临养老储备现实与预期的巨大差异。
从收入情况来看,50-59岁的老年家庭家庭财富从2011年的61万元提高至2021年的103万元;60-69岁老年家庭从55.9万元上升到114万元;70-79岁老年家庭财富从57万元攀升到88万元。
可以看出,各个年龄段的老年家庭在收入上都有明显的提升。但是从收入结构来看,不同年龄段家庭收入提升的来源不同,年轻家庭主要以工资收入为主;退休以后的老年家庭,收入增长主要是以转移性收入,即养老金为主。
伴随着支付能力的提升,老年家庭的支付意愿也在提高。50-59岁的老年家庭家庭消费支付意愿已经从2011年的68%提高至2021年的82.5%;60-69岁老年家庭从72%上升至89%;70-79岁老年家庭从78%上升至97%。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老年人支付能力和支付意愿逐步提升,但仍然面临支付能力提升不充分的问题,很多家庭需要通过增加额外收入的方式来满足基本养老需求,尤其城镇与农村抚养压力差异较大。
弋代春表示:“2023年,我们对受访家庭的遗赠动机进行调查,发现越年轻的家庭选择将财富全部留给子女的比例越低;收入越高、越富裕的家庭,选择将财富留给子女的比例越低。提升老年支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退休制度,开发老年劳动资本,提高老年人收入”。
在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陈东升看来,发展银发经济的前提,是老年人有足够的支付能力,形成有效需求。如果需求增长,但支付能力得不到提升,收支缺口会越来越大,带来一系列社会经济问题。
新寿险探路新质生产力,要抓住长寿时代人们的健康、养老和理财需求
近年来,保险业准确把握人口结构变化带来的新机遇,持续发力“保险+医养服务”,形成支付、服务、投资三端协同,这一商业创新模式正在改变中国老年人的生活方式和对待生命的态度。
在泰康长寿时代研究院副院长兼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曹知立看来,我国寿险业在经过高速发展之后,进入深度调整阶段,高质量转型仍面临着三重挑战:一是负债端创新不足,同质化竞争加剧;二是投资端面临宏观逻辑变化带来的不确定性和投资收益下降的挑战;三是人口老龄化加速、长寿时代即将来临,将对整个社会结构带来根本影响。
陈东升表示,寿险业的高质量转型要抓住长寿时代人们健康、养老和理财的需求:一是提升负债端的专业能力与效率;二是在投资端打造长期稳健的复利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切实满足长寿时代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联影集团董事长薛敏表示,产业变革、技术进步一定会促进长寿时代健康发展。
“智能科技已经渗透到老龄产品、文化生活等领域,进入老年群体的生活,是满足老年群体多元化、多样化、多维化需求的重要路径,也是推动长寿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趋势。”
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将极大地减少了人工操作,降低成本,令其可以更加专注地开发新的产品和服务,进一步加快了保险产品创新步伐。
未来,如何积极推进医养结合的新寿险模式,为客户提供一条便利的智慧养老之路,依旧是行业需要不断探索的重中之重。而新质生产力的核心在于创新,不仅能推动新寿险的升级,也能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和人们对风险保障的需求。
(财联社记者 夏淑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