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如何因地制宜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 林春霞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加剧,对养老服务也提出了新的挑战。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近日发布《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在养老服务供给方面,截至2022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现有的设施和服务能否满足庞大的养老需求?未来理想的养老模式将会怎样?
居家养老面临巨大挑战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副所长张蕾在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年养老机构和养老床位的数字是总数,无法反映基于地区差异性需求计算出的供给缺口。这种地区差异性供需错位的情况目前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具体表现为城市地区尤其是大城市优质养老机构的“供不应求”,以及农村养老机构“供大于求”、支付能力不足并存的状况。
张蕾预计,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以及长寿时代的到来,老年人口高龄化的速度也在加快,预计到2050年,80岁以上老人的数量将翻两番。当优质养老资源增长无法追上现实需求,重新强化家庭养老功能则势在必行,这是当前家庭养老功能不断弱化背景下进行居家养老的巨大挑战。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公共管理与人力资源研究所研究室主任、研究员冯文猛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从数据来看,全国现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如果这些老人都要到机构养老,其实床位是远远不能满足的,但现在800多万张床位,有一半以上是空置的,机构供给和需求存在错位,这是一个矛盾,也是养老面临的一个难题。
“这些年长期跟踪发现,中国99%的老年人是居家养老,而不去机构养老。这也是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养老的主旋律。”冯文猛分析,因为老人对熟悉环境、对周围邻居都有依恋,况且居家养老比去机构养老成本更低,可以减少家庭负担。从全球老龄化状况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是靠机构把老人养起来,因为老年人数量增长得较快,不可能也修不起那么多养老机构。但是,机构养老有其独特的作用,如果家里照顾不了,就需要机构来做兜底服务。所以,还是要根据老年人的不同身体状况而选择相应的养老服务模式。
首都医科大学老年护理学院党委书记、副教授肖树芹对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表示,居家养老不仅是我国传统养老观念,也是世界多数国家最主要的养老方式,当前我国99%左右的老人选择居家养老。在居家养老方式中,当老人进入失能阶段而家庭照护能力无法满足老人需求时,就需要借助外界照护服务力量,即当这样的失能人群数量逐渐增加(当前中国超过4400万),个体老化变为群体老化,也就是老龄化时,养老就成为了社会问题。
打造社区养老服务模式是重点
受访专家认为,居家养老仍是当前和今后较长一个时期的主旋律,这就要求今后的工作重点放在居家养老服务的打造上,如何让老人在家里居住也能享受充分、高质量的养老服务显得尤为重要。
冯文猛指出,这些年养老服务有进展,但是与需求相比,供给还远远不够,还有一些短板需要补齐。下一步,重点任务就是做好顶层设计。一是将服务重点放在如何做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上,因为居家养老是大部分人养老的大本营。
二是真正落实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这是解决好养老场地和服务内容的问题。在重点关注居家的同时,也要发挥机构的作用。一些身体状况有问题的老人在家里照顾不了,就需要机构提供医疗和健康及各类照护服务。
三是发挥新一代信息技术对养老的支持,实现智慧养老,通过人工智能设备和远程技术的应用,来提升老人的自理能力、居家养老安全程度,以及让老人及亲属与医生建立联系,为让老人参与社会提供、参与更多平台,将其潜力更好地发挥出来等。
肖树芹认为,建立完善、基于中国国情的社区居家养老是努力方向,理想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模式是就近就便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既能提供医又能提供养,比如,现在社区养老服务联合体、社区智慧养联体等,服务连续及时,体现个性化,服务人员由多学科组成,人员相对稳定,让这种医养整合式的服务围绕老年人转,而不是老年人围着机构转。
张蕾认为,理想的养老模式应当是全面充分了解老年人的养老需求后,为其匹配精准、可负担、优质的养老服务,令其安度晚年。但考虑到国家经济发展的实际水平,当前的“9073”养老模式是符合未富先老现状的可行方案。即90%的居家养老,7%居家可依托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提供日间照料,3%享受机构养老服务。此方案也可按照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做适当调整。
张蕾同时建议,在基于全面了解地区实际养老需求的前提条件下,对供给缺口数较大的地区适当扩建养老设施,可优先考虑居家社区养老设施,在供给缺口数较小的地区推动服务能力提升和服务半径拓展。综合考虑养老服务价格可负担能力,制定合理的服务定价策略。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中国经济新闻网 作者:林春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