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解难点疏堵点 多方探索医养结合新模式
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持续完善老年健康体系建设,不断探索医养结合服务新模式,各地通过开设老年护理中心,增加家庭照护床位等措施,加速推动优质医疗服务下沉至社区和家庭。
今年快80岁的方爷爷,由于年轻工作时没好好保养身体,造成了一定的机能损伤。北京市海淀区二里庄社区卫生站的方大夫作为方爷爷的定期康复理疗师,每周两次上门为方爷爷按摩理疗,方爷爷已比从前好了不少。
在二里庄社区,方爷爷并不是个例。作为北京海淀区的医养结合试点项目,优护万家项目已运营五年,打造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其中,二里庄社区卫生服务站,内设全科、内科、中医科、口腔科、检验科、医学影像科、中/西药房等专业科室。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慢病管理、用药指导等医疗服务。养老照料中心则是专门为中、重度失能、留置换路、气管切开及术后康复老年人提供综合养老服务。此外,居家养老方面,养老照料中心与卫生服务站共同携手为社区居家长者提供上门巡诊、管道护理、助洁助浴、陪同就医等专业服务。
优护万家康养集团副总经理娄冉表示,养老照料中心从开业至今累计入住老人200余人。同时,医养中心每年为周边社区老年人提供助餐服务60000余人次,累计提供居家上门服务超15000人次,为周边社区举办服务活动500余场,年服务人次近20000余人。
“现在是有老年群体不愿意走进养老机构的情况,如果机构位置很远,医疗也不便捷,老人就会更加抵触。‘家门口’的医疗养老服务综合体,是在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而家人又照护不了的时候,让老人能够离家不离区,家属还可以经常陪伴老人,从而提升老人的幸福感与安全感。社区嵌入式小微机构和居家照护服务模式,是现阶段最符合中国特色的主流养老服务模式。”娄冉说。因此,养老照料中心将高龄、失能、失智人群看做目标人群,可辐射周边3-5公里社区居家上门照护服务。
事实上,我国从2016年起开展医养结合试点工作,并先后两批确定90个国家级试点单位。各试点单位在推动政策协同、健全投入机制、增加服务供给、壮大服务队伍等方面,取得积极成效。同时,各地相继探索更具针对性的医养结合项目。
今年4月,北京市嵌入社区的首批十家老年护理中心陆续开诊。据介绍,老年护理中心住院费用参照《北京市统一医疗服务收费标准》,符合北京市社保性质的参保人,依照北京市基本医疗保险报销的相关规定予以报销。目前,老年护理中心还属于探索阶段,今后还将考虑按床日付费、打包付费等方式,进一步促进老年健康体系建设可持续发展。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党委委员、老龄办常务副主任王小娥曾透露,未来三年,北京将每年要建设十家老年护理中心,床位数量不低于600张。此外,将加大对社会力量举办老年护理中心的建设以及老年护理院、老年护理站的建设支持力度,从而满足更多的老年人对老年护理方面的服务需求。
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医养结合已成各地主要方向。此前,湖北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实施意见》指出,加强医养结合机构服务设施建设。通过转型、新改扩建等方式,加强老年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安宁疗护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建设,加强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建设。支持社会力量建设专业化、规模化、医养结合能力突出的养老机构。采取差异化补助等多种措施,增加护理型床位和设施。
浙江方面也表示,政府对社会办医养结合机构区域总量不作规划限制。在做好“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继续推动增加普惠养老服务有效供给。支持符合条件的社会办医疗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承接当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基本养老以及需求评估、人才培训等服务。
“近年来,长春市积极推进医疗卫生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新模式,支持养老机构开设康复医院、护理院、医务室等医疗机构,鼓励医疗机构举办养老机构或转型为护理院。通过政府投入带动和政策激励,一大批具有品牌示范效应的医养结合机构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长春市卫健委老龄健康处处长刘莉表示,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长春出台了对医养结合型民办养老机构实施一次性奖补政策,按照医疗机构类别分别给予2万、5万、10万元的奖励性补贴,现已为46家机构发放补贴近200万元。
在一系列政策的引导下,我国养老企业明显增加。天眼查数据显示,截至目前,我国现存养老相关企业31万余家,其中,2023年上半年新增注册企业3.4万余家,同比上涨18.8%。从地域分布来看,山东、广东以及四川相关企业数量位居前列,从成立时间来看,54.4%的相关企业成立于1-5年内。
除了各地在加大对养老机构支持外,我国相关政策也在不断完善。近日,国家医保局表示,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范围,推进医养结合发展,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与此同时,进一步稳步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适应失能老年人基本护理保障需求。国家医保局表示,总体看长护险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截至2022年底,长护险制度试点覆盖49个城市、近1.7亿人,累计有195万人享受待遇,在减轻失能人员家庭经济和事务负担,促进养老产业和健康服务业发展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记者 梁倩 北京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