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瞭望丨让居家养老更有“医”靠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发布时间:2023-05-29
字号: [小] [大]   
来源:新华社客户端 时间:2023-05-29

来源:2023-05-27 瞭望 2023年第22期

◇居家社区将是未来较长时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医+养”联手守护幸福晚年的主阵地

◇以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建设社区医养结合站点,在社区“养”的基础上,植入健康管理、中医、康复、照护等“医”的元素

◇随着与社区、家庭“链接”的持续加深,人才紧缺问题亟待破解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董小红

20%——“十四五”时期,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将超过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78%——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将持续增加。

在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回应老年人对医疗与养老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我国提出医养结合重要举措。

目前,我国90%左右老年人居家养老,7%左右老年人依托社区支持养老,3%老年人入住机构养老。“9073”现状,意味着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将是未来较长时期我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主战场,也是“医+养”联手守护幸福晚年的主阵地。

在四川,成都市第八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成都八院”)把包括健康教育、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等环节的老年医疗健康服务下沉到社区,“速递”进家门,为推动医养结合在基层落地做出有益尝试。

“医”路下沉促“养”提质

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发展改革委等11个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医养结合发展的指导意见》,鼓励医疗卫生机构依法依规在养老服务机构设立医疗服务站点,提供嵌入式医疗卫生服务。

早在2014年,成都八院就以“走出去”为关键词,开始了医养结合向社区下沉的探索。

该院先后与40余家养老机构、护理院等建立“医养协作”关系;2019年开始,又以日间照料中心为载体,建设社区医养结合站点,在社区“养”的基础上,植入健康管理、中医、康复、照护等“医”的元素,就近满足老年人医养结合需求。

成都八院护士乔雪莲自2021年5月起,“嵌入”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000多人的成都市新都区回龙社区。每周一到周五,从早上8:30到下午5:00,她都驻点于此。

院内医护团队每周都要到回龙社区“打卡”——医生看病坐诊,护士负责对老人进行疾病防治宣传及基础检查。

“最近血压有点高,知道这里有医生坐诊,专门来看看。”80岁的林廷忠老人就住在附近,“走过来也就10分钟,很方便。”

医疗资源下沉的同时,配套服务也延伸到了社区:社区检查开药,医院配药送药。“上午开了药,下午出来遛弯就可以来取了。”林廷忠说,如需住院,经社区坐诊医生诊断后可由“绿色通道”直接从社区送进病房,无需挂号、重复检查。

医疗卫生服务的嵌入提高了日间照料中心的“人气”。回龙社区工作人员付霞说,主动来日间照料中心的老人越来越多,“还有很多老人从牌桌上下来了,跟着护士打打太极拳、练练八段锦。”成都八院康复医学科副主任医师卢家春说。

社区医养结合站点还架起了居家老人向医院转介的桥梁。一名饱受脑梗后遗症折磨的老人,在医养结合站点的帮助下入住成都八院并接受了长期护理保险评估,定为“重度失能二级”,每月可享千余元的护理补贴。

服务“速递”敲开“90%”家门

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关于加强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工作的通知》,旨在着力增加老年人居家医疗服务供给,精准对接老年人群多样化、差异化的迫切医疗服务需求。

成都八院是成都市的先行试点机构之一。从2021年起,成都八院的门诊部里,多了一块“居家延伸服务”的牌子。该院整合出一支近20人的多学科团队,为居家高龄、失能失能、慢性病、残疾等行动不便或有其他困难的老年人“速递”医疗服务上门。

今年80岁的胡婆婆患有高血压及脑梗塞后遗症,长期卧床。早已丧失了吞咽功能,只能依靠长期留置的胃管进食。

由于此前安置的胃管到期需要更换,家属电话联系了居家延伸综合健康服务工作站。上门服务团队首先监测了胡婆婆的生命体征,对其进行老年综合征评估,在详询老人用药和饮食情况后,与家属签订了留置胃管知情同意书。

胡婆婆身体虚弱,无法言语。有着多年临床护理工作经验的门诊护士长胡礼慧,一边轻柔地置入胃管,一边细声嘱咐老人做吞咽动作,换管顺利完成。

“医养结合站点‘落地’前,插胃管、尿管以及褥疮护理等专业性较强的照护服务,都要由家属把老人送到医院做。”胡礼慧说,如今,居家延伸服务又为有需要的老年人及其家属提供了多一种选择。

成都八院的居家延伸服务清单,包括身体、精神、认知、居家环境等评估及建议;血糖、血氧饱和度、心电图监测与检查;详细用药指导;导管维护、压疮护理等护理服务;居家康复、中医、营养指导与治疗;开具常见病、慢性病处方并送药到家等多项内容。

除了老年科医师、护士,临床药师、营养师、康复医师、心理咨询师、照护培训师等也在医疗服务上门的“速递员”队伍中。截至目前,成都八院居家延伸综合健康服务工作站已累计服务2000人次,覆盖成都多个城区。

整合资源引才育才

多元化增加服务供给,切实满足老年人的健康和养老服务需求,多位接受采访的医护人员对完善支持政策、加强人才培养提出期待。

“我们一个科室共有12个医生,除了完成本院工作,还要轮流跑4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工作量确实非常大。”卢家春说。以她为例,每周有2个半天在院内坐诊,1天在回龙社区出诊。

为了鼓励医生向社区“下沉”,成都八院在保持原有待遇基础上,把社区工作量算作“增量”,在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也有一定倾斜。“随着与社区、家庭‘链接’的持续紧密,人才紧缺越来越凸显。”卢家春说,这不是一家医院能解决的,需要医学人才培养和培训体系的可持续支撑。

此外,配套政策能否打通“最后一米”,关乎提供医养结合服务的动力和质效。有业内人士指出,医养结合的相关政策分散在民政、卫健等多个部门,如能进行系统性规划整合,可以增加对基层医疗和养老机构开展医养结合工作的支持力度。此外,目前的医保、财政补贴等仍偏重于治疗方面,需要完善激励政策。

构建“预防、治疗、照护”三位一体的老年健康服务模式,守护2.8亿老年人的最美“夕阳红”,畅通医养结合居家照护路,呼唤更多细化举措。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