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1.4亿65岁以上老人多病共存,“健康老龄化”存在哪些挑战
到2022年底,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已近2.1亿,他们中三分之二的人多病共存的健康状况,对我国的医疗服务供给及医保基金运行形成挑战。
国家卫健委的数据显示,我国老年人健康状况不容乐观,增龄伴随的认知、运动、感官功能下降以及营养、心理等健康问题日益突出,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失能老年人数量持续增加。
我国卫生健康正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迈进,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于学军日前在2023世界大健康博览会上表示,从治病到健康的转变,对卫生健康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在人口负增长的大背景之下,投资于人的健康、推进健康老龄化,是应对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的良方。
2/3的65岁以上老人多病共存
我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规模最大的国家,也是世界上老龄化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在未来的30年内,我国的老龄化将逐步走向高龄化。人口学家用七普数据预测,我国80岁以上的老人将从2020年的3580万上升到2050年的接近1.5亿。
与老龄化相伴而来的是医疗和照料方面需求的增加。随着年龄增长,老年人健康水平总体在逐渐下降,进入高龄期后生活不能自理老年人比例会明显上升。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泰康生命医学中心主任宋保亮在今年健博会长寿时代高峰论坛上表示,中国有超过1.8亿老年人患有慢性病,60岁及以上老年痴呆症患者约有1500余万,中国老年人带病生存时间已达9.1年,65岁以上多病共存的老人占比达到2/3。此外,疾病谱系也发生了重大变化,由慢性疾病所带来的死因占比达到90%。
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22年,60岁及以上人口28004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9.8%,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097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4.9%。
按照这一数据推算,目前,我国约有1.4亿65岁以上的老年人多病共存。以卫健委在《“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中提到“78%以上的老年人至少患有一种慢性病”推算,我国患有一种以上慢性病的60岁以上老人约有2.2亿。
北京大学博雅特聘教授赵耀辉表示,目前全世界都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人口寿命不断增长,出生率不断下降,老龄化挑战的应对之道就是“健康老龄化”。
由赵耀辉领衔完成的《北京大学-柳叶刀重大报告: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提出,因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老年人口(以≥60岁定义)最多的国家,而且随着第二波婴儿潮期间(1962年至1975年)出生的人将从2022年开始陆续退休,中国的老龄化负担将进一步加重。此外,在过去40年间,中国的人口结构快速转变,这将导致老年人的在世子女数量显著下降,从而为家庭和社会照护带来巨大挑战。除人口结构变化外,中国老年医学和康复医学领域的从业人员规划未能跟上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并且针对老年人口的医疗资源短缺。
医疗医保共促“健康老龄化”
2020年5月,联合国大会(UN General Assembly)宣布2021-2030年为“健康老龄化十年”,强调世界各地的政策制定者应将政策重点放在改善老年人口的生活上面,不仅是目前的老年人,还有未来的老年人。
于学军表示,健康老龄化的核心要义就是要强调通过人的全生命周期的卫生健康服务,提高人口健康水平和生命质量,缩短带病生存期,不但活得要长,而且要活得健康。
赵耀辉认为,健康老龄化能够产生新增的健康潜能,同时也能减少医疗服务支出和照料需求,是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之处。健康老龄化意味着寿命健康地增长,即增长出来的寿命大部分是健康的,失能的情况变少。与此同时,健康老龄化也是延迟退休的基本保障,老年人只有身体健康才能工作,才能减少医疗服务支出和照料需求,长寿才能变成红利,而不是负担。
前述“中国健康老龄化之路”报告称,随着人口老龄化,中国人口的死亡模式已经从以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以慢性疾病为主。当个体只患有一种主要疾病时,以疾病为中心的方法是妥当的;然而,这种以疾病为中心的框架却不适合患有多种慢性病的人。降低死亡率和改善老年人的健康状况,需要更加重视慢性疾病的控制,并防止多种慢性疾病的发生。
宋保亮表示,在我国,死于心血管疾病的人占到全部死亡人数的44%,是第一大死亡原因。而同样因心血管疾病死亡人数在英国占到25%。我国长期以来注重慢病的治疗而轻预防,在慢病的预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老龄化、少子化的人口结构特征让医保基金也面临着比较大的筹资压力和支付压力。劳动人口减少导致社保缴费人数减少,而老年人使用医保服务的频率远远高于年轻人,老龄化会加大医疗开支,加速医保资金的消耗。2021年医保统计公报显示,当年退休人员的住院率达到39.5%。职工医保的医疗总费用中退休人员已经占到58%。
“十四五”健康老龄化规划对医保工作提出了三项要求,即创新连续性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康复、护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服务;增加医养结合服务供给;完善高血压、糖尿病门诊用药等慢病保障机制。
此外,为了增加医保基金的可持续性,国家医保局成立之后推动和主导了控制医药费用快速增长的一系列改革,进行了多轮高价药和耗材的集采和谈判,推广DRG/DIP等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在保证服务质量的同时控制医疗费用,并通过建立门诊统筹来降低住院率以减少医保基金支出。
赵耀辉认为,医保在促进健康老龄化上特别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建立全国统筹的医疗保险体系。目前各地分割的医保制度,不利于人的流动。老年人是需要流动的,因为很多子女生活在异地,当老年人生活不能自理的时候,就需要家庭和子女提供更多的照料,但他们到外地之后报销的比例有很大的下降。
虽然我国从2016年就启动了全国联网和医疗费用异地结算工作,目前所有医保制度的参保人均能通过结算系统实现住院医疗费用结算。但由于各地报销政策存在差异,一些异地就医人员尚无法通过统一结算系统进行主要慢性病门诊医疗费用的结算。很多希望到子女居住地养老的老年人,最终因为医疗保险报销率低或报销困难而未能如愿。
目前,我国医疗保险以市级统筹为主,早在2009年中央提出要“逐步提高统筹水平和统筹层次”,但据有关部门统计,这十多年来除4个直辖市外,只有4个省级单位建立了一定比例的医保基金省级调剂制度,还不是完全意义上的省级统筹。
第一财经从相关人士处了解到,推动医保省级统筹是今年国家医保局的工作任务之一。4月11日晚,国家医保局发布关于公开征选2023年课题承担单位的公告,其中一个项目即是“提高基本医保统筹层次研究”,研究目的为分析当前各地做实地市级统筹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归纳总结当前9个省市不同险种省级统筹的实践经验,立足医保政策规范统一、提高管理质效视角,研究提出完善提高统筹层次的可行路径及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