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保险是“养老付款人”“资产守护人”
央广网北京8月17日消息(记者 冯仪 实习记者 宋波)8月16日,由央广网、大家保险集团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保险养老融合与发展论坛在北京召开。论坛以“合力·新生”为主题,通过搭建开放、跨界的交流平台,推动保险业合力打造养老新模式,推动养老上下游产业链合力搭建一个健康养老生态体,为服务民生贡献力量。
论坛中,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锁凌燕以“积极人口老龄化与保险的角色”为题发表演讲,探讨在积极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推行进程当中,对保险制度的理解。锁凌燕指出,《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高达14.9%,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社会,“老龄化”从进行时变成了“完成时”。将处于快速老龄化进程的巨量人口带入中国式现代化这个进程,其中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锁凌燕指出,随着老龄化进程的推进,社会总抚养比上升,人口红利会逐渐消失,未来将推动人力成本持续提高。结合文献,锁凌燕分析,随着人口结构转型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积极人口老龄化才是老龄社会人口结构与社会经济形成良性互动的关键。相对过去,老龄社会对服务业的要求会显著提升。锁凌燕提出,高质量养老保障体系的核心问题是资金保障和服务保障“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过去养老保障体系的建设重点是强化资金保障,近几年,很多政策逐渐强化推进服务端建设,这也说明老龄社会需要有过硬的服务保障,养老保障体系应该整合高效、促进风险减量。
保险业在养老经济社会中有哪些制度优势?锁凌燕指出,过去保险业关注的是销售端、产品端,做了很多工作但还没有充分地发挥职能;行业的持续的生命力在于功能的不断升级,在养老这件事情上,行业应该专注于做专业的长寿风险的管理者。作为“养老付款人”,保险业具有风险减量的有效激励,可以基于风险管理枢纽的地位,实现风险减量服务向更为深入、专业、精细的方向发展;作为“资产守护人”,保险业积攒了大量的长久期资产,有能力延长产业价值链、进入长期性行业,形成构建生态闭环服务体系的能力,通过范围经济+定价话语权,让消费者的未来更加可期。
着眼未来,锁凌燕提出,行业可以更积极地探索“保险+”模式,例如保险+养老,保险+医养等,基于这样的前景,锁凌燕强调,商业保险应及早推动商业模式探索;商业保险要更好地认识全生命周期的个人风险变化和服务需求的变化,处理好养老金、医疗保障、长期护理保险与医疗健康、长期护理及其他各类服务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风险的减量重在预防,未来可以更积极有效地探索一些支持预防的支付模式,不管是社会保险还是商业保险,如果把关口前移,不仅雪中送炭,还可以雨前送伞,对行业发展会有更多的裨益,对幸福的老年生活会有更多的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