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保险”“长护险”“农业保险”读懂2024年地方两会的保险关键词
作者:孙榕
近日,全国31省(自治区、直辖市)两会密集召开,晒出“成绩单”、画出“路线图”、拿出“任务书”。
作为我国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保险业在构筑民生保障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梳理2024年全国各地方两会内容,“养老保险”“长护险”“农业保险”等均成为民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多次出现在各地政府2024年工作报告中。
关键词一:养老保险
在已公开的24个省区市政府工作报告中,大都将深入实施养老保险和配套措施列为2024年的重点任务之一。《金融时报》记者梳理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工作报告发现,2024年各地推动养老保险政策举措主要包括以下重点。
其一,全面落实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保证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
辽宁、吉林、四川、云南、山西、黑龙江、山东等省份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这一话题。例如,辽宁省提出,要确保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黑龙江强调,落实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制度和基金缺口分担机制。
养老保险全国统筹自2022年起开始实施,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基金结余进行合理调剂。根据财政部最新数据,2023年全国统筹调剂资金规模达到2716亿元,有效解决了地区间养老负担和基金结余分布不均衡的问题。
此外,在今年的地方两会上,多省份释放上调城乡居民养老金的信号,陕西、山西、江苏、河北等将提高基本养老保险保障标准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其中,山西明确表示,将进一步提高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
其二,发展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
广东省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要求,推进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发展企业年金、职业年金和第三支柱养老保险,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山东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持续推进人才年金试点;此外,吉林、云南、青海、江西等多个省份均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表示,将推行个人养老金制度。
目前,我国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主要包括“三支柱”:第一支柱是基本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和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覆盖人数已超过10.6亿人;第二支柱是企业年金、职业年金,由用人单位及其职工建立,主要发挥补充作用;第三支柱包括个人养老金和其他个人商业养老金融业务两个部分。其中,个人养老金制度于2022年11月在36个城市及地区先行实施,目前个人养老金开立账户人数已超过5000万人。
其三,精准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保。
随着平台经济的快速发展,灵活就业群体越来越庞大,但不少灵活就业者却在社保覆盖范围之外。不少省份注意到这一情况,并将灵活就业人员保险保障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例如,四川省提出,精准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参保,做好为困难群体代缴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费工作;青海省则表示,推动网约车司机、快递员、外卖小哥等群体更多参加社会保险;广西强调,促进灵活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参保。做好被征地农民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工作。
关键词二:长期护理保险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国家卫健委公布的我国失能失智老人数量约为4500人。作为一项增进民生福祉的重大举措,被称为“第六险”的长期护理保险(又称“长护险”)已成为保险保障老年群体的一个重要抓手。
据《金融时报》记者梳理,浙江、江苏、重庆、天津、吉林、山东、海南、广东、广西、安徽等至少十省(自治区、直辖市)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均提及:推进长护险制度试点。
其中,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将全面推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2024年新增参保人数2000万人以上;重庆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强调,建立职工医保门诊统筹保障制度,将长期护理保险覆盖到中度失能人员,不断扩大普惠性保险保障范围。山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显示,稳步推进居民长期护理保险提质扩面。
如何让长护险照亮更多失能老人?“应在全省推广长期护理保险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承德、邢台作为国家级和省级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地区已先于其他地市开展长期护理保险,效果不错,有比较成熟的经验。”河北省政协委员、农工党邢台市委会二级调研员郭爱华表示,在推广长期护理保险时,要完善失能等级评估标准体系,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和公平性,保证被保险人的护理需求;要完善筹资机制,建立多方共担资金筹措机制,将长期护理保险与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制度进行衔接,以提高社会保障体系的整体效能、可持续性和公平性;要建立完善的监管机制,对护理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收费标准等进行监督和管理,提高长期护理保险的公信力和社会认可度。
虽然各地都取得积极进展,但长护险试点仍有不少待完善之处。广东省政协委员、光大银行深圳分行行长韩学智认为,长护险试点地区仍存在医保基金划转筹资压力、各地长护险保障内容不一等问题。一方面,由于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与老龄化程度不同,筹资标准存在较大差异;另一方面,各长护险试点城市存在筹资渠道单一的问题。为此,韩学智建议,应具前瞻性地谋划完善长护险的筹资标准与渠道,明确政府、单位和个人的责任与权利,坚持立足实际且长期可持续的原则,科学测算资金需求,合理测算筹资标准,探索互助共济、责任共担的多渠道筹资机制,建立稳定可持续的费用保障。
关键词三:科技保险
做好科技金融大文章,保险业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今年地方两会期间,“科技保险”也屡屡被提及。
所谓科技保险,是指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为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产业化推广等科技活动以及科技活动主体,提供风险保障和资金支持等经济行为的统称。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4年要“建设大湾区保险服务中心”“发展科技保险,优化科技金融产品”等要求。
那么,科技保险如何更好服务科技创新?“要全面推动科技保险运用及发展。”河南省政协委员、中国人保财险河南省分公司负责人陈雷表示,一方面,要加大知识产权保险推动工作力度,建立知识产权海外侵权责任保险试点示范区,对示范区内企业设立专项保险奖补办法,鼓励企业通过投保知识产权保险提高企业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同时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参与”的知识产权保险奖补制度;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扩大科技保险补贴险种范围,提高扩大补贴比例,并对28条重点产业链链主及上下游企业实行定向重点补贴,进一步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提高政策实施精准度。
“科技保险作为科技企业分散风险、助力发展的手段,能在科技企业研发、生产、人员、销售、管理、融资等多个方面,为科技企业保驾护航。”在四川省人大代表、泸州市金融工作局局长、民盟泸州市委副主委熊建辉看来,针对科技企业不同的特点、实际需求以及风险点,四川要加强对保险机构创新产品服务的指导。“金融机构需积极创新,大力开发包括企业自主创业、融资、生产经营、人身健康、资金融通等多个领域风险的科技保险,为企业提供科创研发、成果转化、生产经营、上下游购销、扩大发展、人才引育留用等全生命周期的保险服务。”熊建辉表示。
关键词四:农业保险
务农重本,国之大纲。作为稳定农民收入预期的重要工具,一直以来,农业保险被赋予了重要使命。在今年地方两会上,很多代表委员就农业保险发表了见解。
其中,不少代表委员提到拓宽农业保险品种。河北省人大代表、邯郸市成安县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秦海燕表示,农业保险应覆盖更多的农作物和养殖品种,确保农民在面临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时得到有效保障。保险公司应根据农业发展的需要,不断优化保险产品结构,开发出更加符合农民需求的保险产品,以满足农民多样化的风险保障需求。
海南省政协委员、民盟海南省常委刘敏认为,传统农业保险是单一风险单一品类的保险,难以覆盖海南品类众多的农产品,而乡村产业综合性保险弥补了这一短板。“通过乡村产业综合性保险,建立起对帮扶产业的风险保障机制,乡村产业综合服务大数据平台从财务、法务和产业遴选以及适时预警等方面多层次提供服务。”为此,她建议,进一步拓宽乡村产业综合性保险承保覆盖面。具体说来,要完善工作机制和制度建设,加强乡村产业综合性保险推广,力争实现帮扶产业应保尽保;明确衔接资金可以用于帮扶产业投保乡村产业综合性保险保费补贴,或地方特色农业保险保费预算可以用于投保乡村产业综合性保险保费补贴;加强督查考核这几个方面落实具体工作,推动保险扩大覆盖面。
农业保险如何进一步助力提升乡村振兴的质效?“要激发和推广农险领域的技术创新。”四川省政协常委,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张晓玫表示,一方面,政府要鼓励农业保险机构积极运用大数据、物联网、卫星遥感等技术手段开展创新优化农业保险承保、定损、理赔等环节操作规范性,改善参保农户体验;另一方面,建议政府牵头加快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大数据平台,统筹管理涉及农业保险的相关信息,开展保险数据和农情灾情数据的对接与共享,为农业保险的数字化能力提升打好数据基座。
关键词五:保险业对外开放
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金融高水平开放,确保国家金融和经济安全。翻阅202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加大外资吸引力度、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等各项举措正在显效。
上海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高水平建设国际再保险中心,优化跨境金融、离岸金融等服务,提高金融市场国际化水平;海南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强调,要吸引股份制银行、外资银行、保险等持牌金融机构和长期资本。
“坚持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好吸引和利用外资,是稳定经济增长、提振发展信心的关键一招。”湖南省政协委员、中国信保湖南分公司党委书记刘冬梅建议,要发挥好信保境外机构、海外渠道作用,推进境外项目建设,丰富储备;积极利用湖南省中非经贸合作平台,支持对非跨境电商和海外仓等贸易新模式建设,助力工程机械、陶瓷、箱包等特色产业和龙头企业进一步拓展非洲市场。通过平台提升优势行业服务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加入平台,扩大支持范围;加大对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新能源等省内优势行业的综合服务力度,增强企业开拓海外市场能力,打造行业竞争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