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部“银发经济”政策提到老年病筛查,医生:大部分评估免费,主动筛查的人不多
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发布,这也是中国首部“银发经济”政策。
九派新闻注意到,在发展抗衰老产业方面,《意见》提到,推动基因检测、分子诊断等生物技术与延缓老年病深度融合,开发老年病早期筛查产品和服务。
老年病指的是哪些疾病?老年病早期筛查有什么积极意义?什么情况下需要进行老年病早期筛查?围绕这些问题,九派新闻采访了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老年科副主任魏雅楠。
【1】筛查核心目的是维护好老人现有功能
什么是“老年病”?魏雅楠解释称,老年人常见的一些疾病有慢病、老年综合征等,慢病包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骨关节炎等,老年综合征包括营养不良、跌倒、肌少症、便秘、多重用药、精神/情绪问题等。
“早期筛查干预可能延缓疾病的进展或功能状态的恶化。”魏雅楠强调,老年病早期筛查可以“及早发现问题并及时干预,减少一些疾病的发生或减轻功能状态严重可能带来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增加医疗费用、延长住院时间、增加不良预后、影响患者的功能和质量,从而影响其家庭状态。”
其介绍,老年病早期筛查的途径一般为:在社区对老年人做内在能力的评估,或者在养老机构或医院对老年人的慢性疾病、功能状态(躯体功能、精神/心理状态)以及老年综合征做整体评价。
目前的老年病筛查项目包含哪些内容?成本如何?魏雅楠指出,内在能力的评估内容比较少;老年综合评估则包括:1、疾病问诊;2、功能状态评估:躯体功能、心理状态、认知功能;3、老年综合征评价:营养不良风险评价、骨质疏松、跌倒、失能等评价。
“在医院里,专门的门诊和老年科的病房都会做老年综合评估,但目前大部分的评估不可以收费,是对老百姓开放的,耗时比较长、(整体)收费比较低,其实不太利于长期推动。”
【2】早期筛查要“分层管理”、差异化评价
魏雅楠认为,做老年病早期筛查“首先要把老年人分层管理”。
“对于状态特别好的老年人,其实做内在能力的初筛就足够了,若初筛发现没有问题,那每半年做一次简单的初筛即可;对于合并疾病的或者短期内出现不适症状的老年人,更值得做细致的评估(老年综合评估),发现潜在的功能问题,并且及早干预;对于已经失能的人群,主要做好失能相关的管理,包括怎么吃、怎么动、怎么照护其认知状态。”
同时,其也提醒一些长期管理慢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的老年人,在管理的过程中也需要做一下老年综合评估,评估目前的治疗方案里哪些方面做得还不足。
“不同人群要做不同的评价,核心目的是最大限度地保护好老年人现有的功能,让它有改善或者避免快速下降,维持更好的生活质量。”魏雅楠强调。
但结合临床诊疗经验,魏雅楠告诉九派新闻,事实上,目前主动筛查老年病的并不多,“极少部分人会主动来医院评估,更多的情况是,我们对病人做慢病评估的同时进行了综合评估,然后和病人沟通,对方才发现应该关注相关问题。”
“现在大家整体意识还是得了病之后问医生怎么治疗,但实际上老年人得了多种疾病后,已经不可避免了。”
其表示,“我们要做到的是,评估这些疾病和身体的功能情况,最大限度地保护或者维持病人的功能状态,让病人有更好的生活质量。这种意识和理念还需要传递,(评估)越早,病人能维持更好的状态。通俗来讲,就是生活完全自理、没有发生失能的时间更长,病人的生活质量更高。”
因此,魏雅楠建议老年人“如果没有特殊情况,每半年做一次。当然,如果遇到一些情况,比如冬天容易感染,老年人的状态会下降一个台阶,这时在看病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筛查。”
要推动老年病早期筛查取得进展,现阶段还需要做出哪些努力?魏雅楠给出了以下三点建议:
1、意识上:加强健康科普宣传的力度,增强老年病早期筛查的意识,让老年人及其家属意识到早期筛查的必要性;
2、政策上:从政策角度,能否对医务人员的劳动合理地评估收费,保证筛查项目的可持续发展;
3、培训上:开展专业的培训(尤其面向基层医护人员),尽量减少不同层级的医院评估的异质性,让患者不论在大型医院、二级医院或社区都能得到一致化的评估,这样在上下转诊或医养结合的过程中,沟通交流也会有相对一致的认识。
九派新闻实习记者 胡冰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