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老年人美好期待 铺就共同富裕之路
本报记者 黄 瑶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今年春节前夕,习近平总书记视频连线福建省福州市社会福利院时的话,字字关情、温暖人心。
截至2022年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过2.8亿人,占全国人口的19.8%。让老年人生活幸福是“国之大者”,也是全体人民对共同富裕的呼声与期盼。
“一盼”:基本生活更有保障
“护理员每月上门16次,个人每月只需负担240元,长护险确实减轻了不小的经济压力。”湖南省湘潭市市民蔡燕说,她的母亲10年前摔伤后,日常起居全靠人照顾。“请保姆每个月要3000多元,后来荆鹏养老服务中心向我推介长护险,现在享受的服务既专业又实惠。”
在我国,像蔡燕母亲这样的失能老年人已超过4200万人,并正在急剧增加,长期护理保险的重要性日益凸显。2016年起,我国开展了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工作,49个城市试点成效明显。
但全国政协委员、农工党辽宁省委会副主委岳泽慧认为,目前试点城市有限,服务项目及标准也不统一。“未来应进一步扩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覆盖面,建立稳定筹资机制,建立统一制度标准和管理规范,提高长期护理服务的供给能力和水平。”
“从共同富裕的目标来看,我国养老保障待遇还需加把力。”在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保障研究所所长胡宏伟看来,目前老年群体经济脆弱性依然较强,“未富先老”的基本国情是制约共同富裕的现实障碍。
对此,全国政协委员李民斌建议加速扩大个人养老金试点,引导社会形成投资养老的理念,为老年期做好准备。可喜的是,我国养老金实现“18连涨”,基本养老保险覆盖10.4亿人,基础养老保障水平持续提升,老年人过上好日子的底气越来越足。
与此同时,我国不断强化对特困、低保、高龄、失能老年人的兜底保障,老年人救助和福利水平明显提高。截至目前,已有1420万老年人纳入城乡低保,371.1万老年人纳入特困供养,高龄津贴实现省级全覆盖,惠及3069.5万人。
“二盼”:养老服务更有质量
在上海市虹口区凉城新村街道广凉社区,79岁的裴阿姨常年独居,女儿也已步入花甲之年。“好在有助餐服务,我母亲不愁买菜、做饭了,真是解决了大问题。”裴阿姨女儿希望社区食堂布点再多一些,她说:“最好所有老年人都能就近方便享受助餐服务。”
近年来,养老助餐、家庭养老床位、居家上门服务、日间照料、农村互助幸福院、医养结合等各具特色的养老服务形式不断涌现,基本养老服务体系日益健全。但同时,养老服务发展还存在均衡性不足、可及性不够的问题,主要表现为有效供给不足、农村养老服务发展滞后、专业人才欠缺、产业发展不充分等,成为制约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瓶颈。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让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是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浙江外国语学院社会福利研究所所长董红亚说。对此,部分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纷纷提出了建议。
全国政协委员王淑惠将目光放在了老年助餐上,她认为应鼓励有承载力的企业参与,“通过规模效应,让企业有盈利点,这样才能持续发展。”
聚焦医养结合发展,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鲁晓明建议,把社区医院或者社区卫生所改造成医养结合体,使其具备医疗与养老的双重功能。全国政协委员、致公党安徽省委会主委陶仪声则建议,设立支持医养结合发展专项基金,深化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加大医保资金对医养结合服务的支持力度。
“可以从加强农村养老信息平台建设入手,将智慧养老服务与健康产业相结合,为老年人提供定期的身体健康检测、健康咨询服务和养生服务。”全国人大代表张淑芬认为,农村孤寡、留守等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普遍堪忧,要加大对他们的服务供给力度。
“加大一线护理人员的奖励补贴力度,进一步提高他们的待遇。”全国政协委员丁梅针对养老专业人才不足提出了建议。全国人大代表、常青乐龄护理院护理员李楠楠认为,打通职业晋升通道十分必要,“应制定符合医养结合机构医护人员的职称评审标准,从顶层设计上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
“三盼”:晚年生活更有活力
“虽然退休多年,但通过志愿服务,帮助他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自己感到很充实、很有意义。”河北省承德市爱孝老年志愿服务队队员岳淑荣呼吁老年人多参与志愿服务,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为老年志愿者,山东省济南市的退休职工李莹还是山东老年大学的一名学员。“书法、绘画、声乐、舞蹈、太极,我在老年大学不仅拓展了特长,还结交了很多朋友,身体也比以前硬朗啦。”李莹兴奋地告诉记者。
在满足基本物质保障和生活需要的基础上,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愿望。“老年人的这种特征和需求,恰好符合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老龄社会治理共同体的要求。”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所长陈功表示,我国老年人具有较高的社会参与意愿,是宝贵的人力资源。
推进共同富裕过程中,老年人在社会参与、文化教育、情感沟通等方面的需求,不容忽视。
全国政协委员、民建广东省委会副主委鲁晓明认为,在劳动年龄人口下降的情况下,盘活老年人力资源值得认真思考。“把退休的或者即将退休的部分‘活力老人’动员起来,让他们投身到银发经济的发展中去。”全国政协委员崔亚丽建议,通过大健康领域的专业教育做好“活力老人”的培训,助力老有所养的同时,带动银发经济发展。
老年人社交孤立、自保能力差等问题较为突出。全国政协委员蔡炳瑞针对这一问题建议,社区和养老机构可以为年轻人提供免费或低价住房,学生、青年员工业余时间陪伴、帮助老年人,减缓其社会孤立问题。“还可以在社区书院、党群工作室等场所开设老年人心理健康课程,常设老年人心理咨询室,让老年人有便捷的求助渠道和专业的心理咨询服务。”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