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善养中国@什邡市市长晏世莹: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一老一小”事业优质均衡发展路径研究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发布时间:2024-09-27
字号: [小] [大]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时间:2024-09-27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重视解决好“一老一小”问题,加快建设养老服务体系,支持社会力量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目前,尽管我国429个市级行政区已完成“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编制,但城乡养老托育服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亦趋于显现。因此,要在深刻把握城乡融合发展背景下,坚持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节本增效的原则,提出相应政策举措,实现“一老一小”事业优质均衡发展。

城乡“一老一小”事业发展面临突出矛盾

  2023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占总人口21%,预计“十四五”末将达到3亿,2035年后达到4亿左右。然而,2022年我国人口较2021年减少85万,为近几十年来首次下降,标志着中国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时期。“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面临老龄化、少子化、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多重难题。

  一是资源配置不均与闲置浪费并存的矛盾。部分城市供给过剩、多数农村投入不足等问题依然存在。如四川省成都市新区、郊区新城的养老托育服务供给滞后于人口增长,同时大量农村人口流入城市,造成不少镇村服务场地和设施闲置浪费。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市与农村均难以适应人口流动及年龄结构带来的变化:横向上,各地政府投入力度和均衡程度存在明显差异,部分地区管理粗放、投入冗余;纵向上,要素流动多是由乡村到城市,加深了“一老一小”资源配置不均和闲置浪费。

  二是服务成本上升与供给能力不足的矛盾。2019年以来,养老成本指数上涨趋势超出同期CPI涨幅,《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显示,中国家庭(不含港澳台)养娃成本较2022上涨10.9%,以家庭为单位的养老托育面临巨大压力,而相应的社会化养老托育服务供给不足。

  三是品质服务需求与业态单一滞后的矛盾。一方面服务供给不充分,许多养老机构未考虑各类群体需要,无法提供延时服务、临时托管等共性或个性服务。另一方面服务供需矛盾突出,品牌化、专业化、低成本的养老托育机构培育不足,从业人员数量紧缺。

城乡“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建设需重点把握的几对关系

  推动城乡“一老一小”事业优质均衡发展,应处理好资源配置、服务供给、要素协同等方面问题,整合多方力量,建立优质均衡、运行高效的服务体系,需重点把握好以下几对关系。

  (一)均衡发展与资源统筹的关系。当前,“一老一小”服务供给存在结构性矛盾,导致服务资源过剩与短缺并存。一边是城市中诸多服务资源利用水平不佳,一边是农村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资源匮乏,要求我们须重点把握好均衡发展与资源统筹二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以均衡发展为资源统筹提供引导,深刻理解城乡居民在养老、教育、医疗等方面享有同等质量和水平服务的迫切性,摸清城乡之间公共服务资源需求和现状差异,评估和调整资源统筹配置机制,保证城乡养老、托育公共服务水平的一致性。另一方面,资源统筹是实现城乡“一老一小”事业均衡发展的关键手段,应通过合理规划和资源调配,加强以城带乡,比如推动城乡医疗、养老、托育等机构开展结对共建,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技术,搭建城乡“一老一小”资源共享平台,因地制宜探索社区“双龄共养”、社会组织“接单”加政府兜底“买单”等模式,推动城市优质资源向农村有序流动,打造整体均衡、有效统筹的全龄友好城市。

  (二)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的关系。政府引导与市场配置各有所长、功能互补。一方面,在基本养老、普惠托育等公共属性较强领域,政府发挥主导作用,统筹抓好城乡民生投入,完善相关服务质量评价标准,落实好行业执法监管责任,确保养老托育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另一方面,应在政府部门的主导和指引下,形成企业、家庭、个人、社会多元参与的整体格局,放宽城乡“一老一小”领域市场准入,完善正向激励措施与利益保障机制,鼓励多元市场主体参与服务供给,通过良性竞争提升服务品质和服务效率。

  (三)服务等值与差异赛道的关系。服务等值是城乡公共服务的目标和追求,其实质是强调“底线均等”。差异赛道则是实现服务等值的途径和方式,强调结合城乡不同特点分类施策。城市完善的基础设施能实现资源的高效调配和传输,是推动先进技术广泛应用,提升服务智能化、现代化水平的最佳试验场。而农村土地资源广袤、自然资源丰富,具备发展高端康养的先天条件,可通过盘活闲置资源等方式,有效解决服务场地紧缺等问题。所以,把握服务等值与差异赛道的关系,应首先把握城乡特征,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中发挥各自优势。一方面,城市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等优势,推动“一老一小”公共服务的创新与升级,将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向农村辐射。另一方面,农村发挥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优势,借助城市力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一老一小”公共服务建设,探索更高品质、更为均衡、更低成本的养老托育模式,提升整体发展水平。

推动城乡“一老一小”事业优质均衡发展的现实路径

  结合上述分析,推动城乡“一老一小”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深刻把握和平衡好其中深层关系,借助相关政策工具和技术手段,建立与服务对象规模相适应、与不同层次需求相匹配的资源配置体系,打造多元化、可持续的服务供给模式,进而缩小城乡公共服务质量差距、实现优质均衡发展。

  (一)理顺行业领域政策机制,引导资源科学合理配置。一是增强规划刚性约束。坚持以规划定投入、定布局、定容量,明确各层级基本养老服务的供给配额,推动服务标准及制度并轨。以“最佳辐射半径”合理布局养老托育公共设施,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县级直管和社会化改革,有效避免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二是推动要素双向流动。聚焦“人、地、钱”等关键环节,完善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和社会保险转移接续制度,实现按需配置养老托育公共服务资源。探索农村闲置资源盘活金融支持和法律保护制度,吸引城市资金、人才、管理等资源下乡,助力养老产业发展。三是突出分类重点支持。强化农村兜底保障功能,加大对其基本养老服务供给、普惠托育项目建设的支持倾斜力度,鼓励发展上门式居家托养、嵌入式村居联养等模式,提高长期护理险、儿童重疾险等急需紧缺险种覆盖面,分摊个体短期高额投入压力。突出城市在新型技术运用、高端业态发展等领域的先行地位,支持其率先开展智慧养老托育试点,推动“康养+”、“医养+”等多业态融合,并有效发挥由城及乡、以城带乡的辐射作用。

  (二)完善多元主体参与机制,保障持续投入良性循环。兼顾养老托育事业的公益属性和商业价值,结合政府、市场、社会、个人不同层面主体的特点及需求,开发多元高效的运营模式,有效解决投入不足和投入难以持续问题。一是政府层面聚焦非货币投入这一形式,盘活闲置固定资产,有效减轻货币支出压力。有效整合农村闲置资源,引入社会组织、企业、医疗机构等力量进行适宜性改造,开发“一老一小”特色功能性服务,同步抓好基层低端低品质养老托育机构撤并,实现政府投入的开源节流。二是市场层面探索养老金融、银发经济等领域,引入资本力量助力养老产业发展。着力扩大个人养老金制度覆盖面,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符合老年人特点的理财、健康、信托、保险等养老金融产品,有效吸收整合社会“闲散”资金。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投资养老领域地产、医疗、旅游等产业建设,为银发经济发展提供更多资本支持。三是社会层面激发公益慈善力量,加强对政府公共服务的兜底补充。探索成立由行政机关、发起组织和职业经理人共同组成的慈善事业运营管理机构,通过政府注资引领、吸纳爱心捐款等途径,广泛链接社会资源,拓宽资金保障渠道,在政府指导监督下,将慈善资金用于社区养老项目、大病医疗资助、护理人员培训等急需领域。四是个人层面积极借助社区互助等形式,寻找及参与成本低、质量高的服务供给。建立社区养老互助网络,实行“时间储蓄”、积分奖励兑换等激励机制,完善邻里互助、共享陪护、招租养老等“喘息服务”功能,推广“虚拟养老院式”平台共享服务。鼓励采取多方众筹方式,成立社区互助基金,有效降低养老收费标准。探索“阶梯式”接力,鼓励身体健康老年人参加志愿服务,构建以老助老、以老带小、以小敬老等良性循环模式。

  (三)加强先进技术推广运用,促进服务优质均衡发展。运用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实现便捷优质、均衡协同、节本增效。一是以城带乡,推动“一老一小”服务下延。结合不同区域、不同年龄人群打造智慧服务,有针对性地布局主动感知、在线服务、数据追踪等软硬件,发展推广“家政医”数字化联动、“结对办学”交互共享等模式,逐步降低数字应用门槛,确保教育、医疗、第三方服务等优质资源能及时、高效、等值地传递到各终端。二是由点及面,拓宽“全龄友好”应用场景。引导社会资本、科研团队、服务业企业围绕“一老一小”现实需求,研发和推广在线咨询、远程诊疗、网课教学等应用程序,并强化预约上门、物流配送、一键帮办、邻里互助等线下配套服务,增强服务的多元化、多样性,推动城乡数字服务面向“全龄友好”。三是从少到多,用好“集成推广”数字复利。探索建设“集成化”平台、嵌入“专网类”数据,促进信息资源横向共享、纵向流动,惠及更多人群。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加强对服务对象习惯和需求的感知分析,不断升级迭代系统功能,促进更多适老化、适儿化智能产品的开发应用。

  (四)抓好资源整合功能集成,打造老幼融合服务标杆。一是加强空间整合。推动养老托育功能向闲置小学、乡镇敬老院、妇女儿童之家、党群服务中心等乡村常见场地集中,打造“一老一小”综合体,辐射带动“一刻钟服务圈”,同步推进基础设施改造、文化氛围营造、设施设备采购,推动老幼均宜设施共享共用,避免多重投入带来的资源浪费。二是突出功能集成。综合考虑老幼两代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合理布局独立空间与共享空间,科学设置长者食堂、静态颐养、活力运动以及课后托管、幼儿早教等配套功能,并积极实施夕阳保育团、爱心托管等“以老带小、以小助老”等项目,借助双向互动发挥“代际疗法”功效,实现楼上养老、楼下托育等类型的“老幼共融”。三是严格质量标准。以“一老一小”综合体为试点,扎实推进养老托育服务标准化建设,制定基本功能硬件标准,着力打造适老化适儿化改造样板间与完整服务功能区。持续完善综合体建设导则,以制度形式明确服务的责任主体、内容流程和收费标准,保障常态化长效化运营,研究制定评星晋级办法和考核奖惩机制,确保管理人员到位、制度规范到位、功能品质到位。四是壮大队伍力量。加大医养、托育等专业型、综合型人才培育,鼓励退休医生、护士从事失能老年人康复护理指导、培训和服务等工作,逐步增加从事失能老年人护理、婴幼儿照护人员数量。同时,配备相应岗位抓好“集中+上门”等服务;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组织发动辖区党员、志愿者、热心居民加入网格化服务,整合公益机构、老年大学、“童心港湾”等资源,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专项服务及广泛宣传,营造更有温度的全龄友好社会氛围。

原标题:城乡融合发展视域下“一老一小”事业优质均衡发展路径研究

(本文内容系原创,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民政》杂志)

来源:《中国民政》杂志2024年9月上刊

作者:晏世莹(四川省什邡市人民政府市长)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