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初啼,看见“浙有善育”的温柔晨光
幼有所育、幼有善育是千家万户的心之所系、心之所盼。为推动新时代托育服务规范化、专业化发展,以人口高质量发展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全国总工会女职工部、国家卫生健康委人口家庭司、全国妇联家庭和儿童工作部将于8月下旬在浙江宁波联合举办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决赛。届时,来自全国30个省(区、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代表参赛队伍将同台竞技,上阵比拼“带娃技能”,全面展现我国托育行业的高技能水平与职业素养。
近年来,浙江聚焦“优质、均衡、普惠、便捷”,持续将托育服务纳入政府民生实事项目和公共服务“七优享”工程,努力让广大家庭“托得到、托得起、托得好”。杭州、宁波、温州荣获国家首批婴幼儿照护服务示范城市,杭州市妇产科医院等15家单位获评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称号,数量居全国前列。
在浙江省卫健委、浙江省总工会的指导下,各设区市加速构建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布局合理、普惠为主的托育服务体系,因地制宜提供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托育解法,助推“幼有所育”到“幼有善育、幼有优育”的华丽蝶变,让“家门口”的托育园托得起,也托得好,让更多群众近享优质普惠托育服务,不断擦亮浙里幸福底色。
浙江台运集团托育园
以赛促才兴
培育托育行业生力军
“小托育”,蕴藏大民生,也有大学问。手部消毒、检查纸尿裤、更换隔尿垫……在赛前训练场上,来自浙江省代表队的选手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实操演练,牢记考试关键点。
此次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分为保育师(职工组)、保育师(学生组)和育婴员(职工组)3个赛道,面向广大保育、育婴工作者和职业院校相关专业学生广泛开展。竞赛分为省级初赛和全国总决赛两个阶段,竞赛内容包含专业知识、操作技能和综合能力3个模块,旨在全方位考察参赛选手的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进一步加强托育服务的专业度,提高社会对婴幼儿照护服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更多的人了解托育、信任托育、支持托育。而此前7月举办的浙江省保育师职业技能竞赛、浙江省育婴员职业技能竞赛也已经成功选拔出职工组保育师、职工组育婴员两支赛道代表队,合流学生组保育师代表队共同参加全国决赛,展现浙江托育人才新风采。
正如浙江省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相关负责人所言:“技能比武练精兵、检验‘真功夫’,从精心设计的赛项内容到扎实的理论基础,再到实战操作的每一个细节,都紧密围绕婴幼儿健康养育照护和促进婴幼儿早期发展展开,不仅注重医育结合,同时通过模拟真实工作场景、设置贴近实际的挑战任务,全方位考验保育师们的专业技能和临场应对能力。”
以举办全国托育职业技能竞赛决赛为契机,浙江省总工会也乘风而起、蓄势而发,聚焦托育服务人才培养,依托现有资源提前谋划,汇聚合力,积极开展托育服务专项技能培训,以赛促学、以赛促建,提升从业人员专业素养与技能水平,不断增强婴幼儿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据统计,2024年已开展托育服务专项技能培训21场。
“通过竞赛的形式,我们可以全面检阅和展示我省婴幼儿照护服务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发现和选拔一批优秀人才,为婴幼儿照护服务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为助力我省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强有力的技术服务支撑。”浙江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与此同时,浙江省总工会进一步完善托育人才培养体系,通过举办育婴员职业技能培训班、保育师职业技能培训班,举办育婴员职业技能竞赛、保育师职业技能竞赛以及搭建就业服务平台等多项举措,加强政策供给、要素保障,为高质量发展筑起人才基石,托举民生幸福。
身边的托育
托起职工稳稳幸福感
用人单位托育服务是普惠托育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扩大普惠托育供给的有效载体。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支持有条件的用人单位为职工提供托育服务”的政策信号越发明晰。
为了打造好“身边的托育”,浙江省总工会每年都会发掘、培育一批有条件提供托育服务的用人单位,鼓励政府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带头在单位内部开办托育机构。同时,持续深化爱心托管班、母婴关爱室的创建及优化工作,形成全链条服务,进一步解决职工后顾之忧。
值得一提的是,在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的时间里,浙江省累计有15家企事业单位获评“全国爱心托育用人单位”,数量均居全国第一方阵,发挥出积极的示范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
“工会积极参与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切实帮助职工减轻生育、养育负担,为‘职场父母’解忧,让‘上班带娃’两不误,是一项帮助职工解决最直接、最现实、最忧虑问题的惠工工作,也是一项助力托育服务事业的惠民工作。”浙江省总工会相关负责人介绍道。
浙江各级工会以职工需求为导向,因地制宜,鼓励用人单位提供差异化、多样化托育模式,共创共建,探索出医育结合、产业园区嵌入、第三方运营、托育联盟等多元化模式,以“普惠托育”助力解决育儿刚需,用“小托育”托起千家万户的大幸福。
托育机构是孩子们走出家门的“第一步”。该如何托得好?
杭州市儿童医院托育中心蹚出医育结合新路子。该中心充分发挥儿童医院与托育机构的“双专业”技术优势,提供婴幼儿教育与儿童保健、救治全方位服务,让医育结合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精细化。
“这已经不是简单的托育所了,完全是一个微缩版的‘儿童学校+医院’,小朋友入园即建立健康档案,有专业的儿童保健医生一路护航,让人很放心。”该单位职工家属说。
干净明亮的园区设有活动室、生活体验馆、科探室等多功能区域,部分场景做了“适儿化”改造,开展婴幼儿教育活动所需的设备器材一应俱全,孩子们在户外活动区奔跑玩耍……这里是杭州市首个产业园区嵌入式托育普惠园(初本幼园北软件园),园区内共设了2个全日托班40个托位。
无独有偶,在嘉兴市海宁(中国)泛半导体产业园,海宁市合创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打造的“春泽小鹿”托育园成为了产业园内双职工家庭托育的首选。
“托育园‘嵌’入产业园,一方面可以借助园区自有场地和设施以相对低的资金运营;另一方面,园区自带‘客群’,可以自发传播,也能减少托育园的宣传、营销支出。”园区管委会相关负责人说道。
破解“托育难”,需要普惠性托育服务和市场化托育双向发力。延续“政府出政策、单位出资源”的思路,台州市椒江区社发集团采用“用人单位+第三方运营模式”,依托“国有资本+品牌运营”的方式,在全区建成4家托育中心,提供托位180个;杭州市宣文卫体工会系统成立职工托育中心联盟,联盟内7家医院职工子女可实现就近便捷入托,助力解决医护人员最关心、最迫切的入托难题……一个个从实践中走出来的办托模式,进一步补齐托育服务民生短板,提高人民群众对托育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据统计,截至目前,全省用人单位举办嵌入式托育园116家,共计提供托位数6746个。
温州市瓯海区娄桥街道岩头社区托育园
加强政策集成
助力构建多层次、全方位保障体系
统计调查数据显示,我省现有110余万名3岁以下婴幼儿,超过三成的婴幼儿家庭有入托需求。然而,“没地方托”“不方便托”“不放心托”“托不起”等供需矛盾,却成为当前影响家庭生育意愿的“拦路虎”。大力发展普惠托育服务体系不仅是民生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激发社会“生”的意愿、解决“育”的难题、减轻“养”的负担关键一环。
近些年,浙江省用心把准群众需求点,用情找到破解难题办法,强化顶层设计、政策集成,将发展普惠托育服务纳入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牵一发动全身重大改革和打造“浙有善育”标志性成果以及公共服务七优享“幼有善育”工程重要内容,普惠托育服务连续5年纳入省政府民生实事和重点改革任务予以推进,并建立了省领导季度调度、核心指标和重点任务月度晾晒排名等推进机制。
温州首家孤独症婴幼儿托育融合照护在苍南试点
浙江在全国较早发布了省级“十四五”托育服务发展规划,形成了实施意见以及托育机构和家庭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南等“1+N”政策体系,为托育服务体系的发展提供了硬核支撑。与此同时,11个设区市、90个县(市、区)出台了“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困境儿童免费托、孤独症倾向儿童融合托、托育机构建设补贴、建设补助、运营奖补、保育津贴等保障政策,逐步减轻托育家庭负担。
创新托育模式
不断扩大普惠托育服务多元化供给
我省统筹政府、社区、市场三方力量,率先建立以家庭照护、社区统筹、社会兴办、单位自建、幼儿园办托班等5种模式为主,家庭托育点和社区驿站为辅的“5+X”托育服务体系。改建老旧小区布局托育设施,新建小区按照每千人10个以上托位标准配置托育设施。省总工会、省卫生健康委等部门研究出台《关于推进用人单位托育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推动国企等单位与社区联合共建等方式,科学布局社区和机关企事业单位托育机构,打造“家庭—社区—单位”托育服务。目前,全省共建成城镇托育场景760个,老幼融合场景393个,农村托育场景275个,打造15分钟托育服务圈。
针对6—24个月小月龄婴幼儿托育需求,浙江省编订2岁以下婴幼儿托班一日生活安排操作指南,不断优化“乳儿班”和“托小班”环境,引导奖补资金向小月龄托倾斜,持续扩大小月龄托托位供给。杭州市拱墅区推出首批14家托育服务机构“小月龄托”服务。跟踪显示,小月龄托宝宝无论从运动能力、语言发展、营养状况等方面都有很好发展。这不仅为产假后女职工重返职场提供了“专业化、标准化、放心化”的育儿路径,更是为儿童健康成长提供了专业化的儿童早期发展场所,得到了广大家长认可,托位供不应求。
杭州大运河数智未来城高新区初本幼园北软园区
医育结合
托育事业由“有没有”向“好不好”迈进
0—3岁婴幼儿作为最柔软的群体,为实现家长“放心托”“安心托”,遵循婴儿发展规律,发挥卫生健康部门专业优势,医育结合成为推动托育事业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为此,浙江根据3岁以下婴幼儿生长发育特点,探索构建医育结合“1+1+X”托育指导体系。依托各级妇幼保健院建设60余个托育综合服务中心,为托育机构园长、保育员、保健员等从业人员提供岗前职后培训,普及保育基本技能,强化安全保育意识,提升科学保育素养,累计培训9.2万余人次。以基层为重点,推进医防融合、医防协同,依托基层医疗机构建立370余个“医防护”儿童健康管理中心,在群众家门口“一站式”为婴幼儿提供医疗、保健、预防接种、发育筛查、育儿指导等服务。在1900余个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驿站为30多万个家庭提供专业健康管理和科学育儿指导服务。
浙江省建立健康指导员制度,乡镇社区儿童保健人员作为健康指导员派驻至托育机构,与辖区托育机构签约,定期提供专业化照护指导。整合各类儿童健康服务类人才,将人才培养纳入“十四五”托育服务发展规划,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开展托育照护人员培训。
同时,积极申请中央资金支持公办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湖州、绍兴、衢州通过申请中央预算内资金建成投入使用,丽水、金华、舟山在建中,杭州成功申报第二批中央超长期国债,谋划部署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设。衢州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和常山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建成标志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衢州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在全省率先开办招收6个月的小月龄宝宝为特色的公办托育机构,100余个托位使用率达到100%;丽水市景宁县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托位使用率达到了100%,得到广大家长的欢迎。
数字赋能
智慧托育助推“放心托育、方便可及”
以托育服务的实际需求和落地应用为导向,我省积极开展智慧托育各个细分领域的探索和实践,在推动托育服务的线上与线下、软件与硬件、信息与功能、智慧与智能等方面都有所进展。
比如,建成婴育数字化集成应用,在“浙里办”上线办托、入托“一件事”服务模块,实现群众办托和入托“网上即刻办、线下零次跑”。围绕儿童免疫接种、营养喂养、健康体检等,浙江不断丰富儿童预防接种功能模块,利用大数据分析形成儿童生长曲线,构建儿童成长评估模型,访问量突破600万人次,为家长提供线上自我监测和专家指导服务,实现家庭育儿“一键通”;通过对托育资源布局及托位数的实时监测,实现全省6400多个托育机构“一张图”。
(陈潇奕)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