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阳日报:创新“关键之举” 助推“老有善养”
创新“关键之举” 助推“老有善养”
□王凌云
近年来,立足农村实际,信阳积极探索了“戴畈模式”,通过建立一整套留守老人服务管理体系,不仅解决了农村老人的日常生活照料问题,还关注到了老人的精神需求和心理健康。
坚持党建引领、人民主体、三治融合(自治、德治、法治)、四化并举(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戴畈模式”有效应对了留守、独居、空巢老人问题。同时,充分发挥了农村留守妇女的“扁担”作用,让她们在照顾老人、孩子方面发挥优势,形成了一种低成本、高效益、可复制、可持续的养老服务模式。
从“老有所养”到“老有善养”,“戴畈模式”成为创新农村养老服务的“信阳范本”,也是我市拓展社会养老服务的一种“超前实践”。
事实上,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明确提出,探索建立养老志愿服务激励与评价机制,开展农村互助式养老。“戴畈模式”切合题意。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更是工作创新的导向。同样,在城市社区,我市也积极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方式,“互联网+”智慧养老平台“活了”,社区“嵌入式”小微型养老机构“火了”。如浉河区湖东街道三五八社区老年服务中心,可辐射周边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行等服务。同时,我市试点建设的“美好邻里中心”“幸福大巴”等项目,补硬件短板、促软件突破。
美好中心享“美好”。在老龄化程度高、交通便利且要素齐全的小区,通过闲置用房改造等方式打造“美好邻里中心”,推动建立“15分钟”养老服务圈,可提供养老、助餐、健康、健身、文娱等服务。从“油盐酱醋茶”到“衣食住行闲”,中心除助老功能,还能就近提供清洗、保洁等日常便民服务。
幸福大巴送“幸福”。在老龄化程度高、但养老设施缺失的老旧小区,利用闲置公交大巴,改造具有社区食堂、文化娱乐等功能的“幸福大巴”,提供物美价廉的餐饮服务,链接家政、医院、养老等服务机构,为老人提供订单式助餐、助洁、助医、助行、助购、助急等服务。
“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坚持分类施策、精准破题,深化养老服务供给侧改革,就需把服务送到老人身边。
下一步,努力构建“普惠化、整合化、智慧化”就近养老体系,积极探索在机构养老、家庭养老之外的可持续化社会养老路径,着力推广“长者食堂”“智慧养老”“时间银行”“结对照拂”“互助养老”等创新实践,仍是打赢“老龄化”攻坚战的决胜之策、提升养老质量的关键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