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老有善养”: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养老需求 | 社会科学报

来源:社会科学报 发布时间:2024-07-14
字号: [小] [大]   
来源:社会科学报 时间:2024-07-14

原文 :《“老有善养”:满足多元化养老需求》

作者 |本报记者田川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

人口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性、全局性、长期性和战略性要素。老龄化问题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诸多领域,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长治久安。当前,中国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总体较好,中国长寿水平进入新阶段,成为世界上百岁老年人最多的国家。然而,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严峻,表现在老龄化速度快、城乡倒置现象加剧、高龄化趋势日益凸显、部分农村地区率先进入超老龄社会等方面。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前所未有。

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2023年全世界发达地区的总人口为12.76亿,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约为2.58亿,占比20.24%;60岁及以上人口约为3.41亿,占比26.75%。中国14亿人口规模超过现有发达国家人口的总和。预计到2029年,中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达到3.73亿,超过发达国家的3.71亿。

“一老一小”牵动着亿万家庭,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也是最现实的民生问题。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刘苏社表示,党中央、国务院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作出优化生育政策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决定,并对完善养老等进行一系列重大部署。

我国自2000年开始发展老龄事业,继而形成老龄事业与老龄产业发展并重的格局。2021年底《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首次在中央文件中提出“积极培育银发经济”;2022年初,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银发经济;2024年1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发展银发经济增进老年人福祉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以“银发经济”命名的政策文件。这一系列政策演进的背后,既反映了政府从强调硬件建设到关注老年人需求的转变,也体现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发展目标与时俱进。

“中国是全球老年人口最多、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人口负增长背景下的人口老龄化,将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带来长期的影响。”中国人民大学老年学研究所所长杜鹏告诉记者,2022年中国人口出现由正增长向负增长的重大转折,未来将长期持续。2023年中国全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特征鲜明。中华全国总工会原副主席张世平指出,一是基数大、增长快,2050年我国老龄人口将突破5亿人,占人口约37.8%,明显高于世界平均增长值。二是高龄化趋势明显,现有高龄老人约8000万,预计2050年80岁以上老人将超1.5亿。三是空巢独居老人增多,高达9000多万人,约占老年人口1/3。此外,还存在少子化,区域、城乡差异明显等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老年人期待提高生活品质的愿望和需求在不断增强。银发经济与中老年消费群体生活密切相关,涉及老年人康养服务、医疗护理、适老化改造等多方面。根据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预测,2030年,老龄产业潜力将占GDP的1/5,2050年将达到1/3。特别是“60后”“70后”相继步入老年,将会给老龄产业带来新图景。

破解老龄化服务难题

老年健康水平是社会进步和发展的刻度,健康养老是人民群众的共同追求。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适应先进制造、现代服务、养老照护等领域的人才需求。养老服务专业护理人才的短缺不仅是一个社会问题,更是一个紧迫的经济问题。随着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养老服务市场的需求将持续增长。这不仅关系到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也对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数据显示,仅按照国家标准养老护理员与老人的比例1∶4计算,至少需要养老护理员200余万名。然而,我国目前养老护理员仅有32.2万名,缺口近170万。我国养老护理员队伍普遍规模小、流动性强、专业技能水平较低。不久前,民政部、国家发改委等12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这是我国首个关于养老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综合性政策文件,明确界定了养老服务人才的类型,首次把养老服务技能人才与养老服务专业技术人才、养老服务经营管理人才并列。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应给予更多支持和关注,通过政策扶持和资金支持等方式,推动养老服务行业的健康发展。

“老年人口日益增长的健康养老服务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服务供给之间的矛盾长期存在。”西安交通大学教授刘慧君向本报谈到,在需求侧,老龄人口对社区健康与养老服务的需求居高不下、日益增长且内容日趋多样化、差异化;在供给侧,社区健康与养老服务供给的覆盖率和规模在十年间逐渐提升,但处于供不应求的失衡状态。

养老服务机构的需求日益增长,盈利问题却成为制约养老服务机构发展的关键因素。学者们向本报指出,由于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营成本高昂,包括人力成本、场地租金、医疗设备等,导致机构往往难以覆盖运营成本。如民办养老机构的生存发展,主要靠入住率保障其盈利,一般70%~80%的入住率是其盈亏平衡点。

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努力。政府需要制定更加合理、完善的政策来支持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企业需要不断创新和改进服务模式,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需求;社会也需要更加关注和重视养老问题,共同为老年人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生活环境。“养老服务业、老年服务业是为了推动行业发展。”盘古智库老龄社会研究院副院长李佳告诉本报,重点是要从单一的养老生活照料服务向医疗、健康、文化、法律等多种相关服务拓展,强调的是老人不仅有生存需求,还有成长、关系等多方面需求。

挖掘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新机遇

破解这些难题,必须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动员。挖掘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活力和新机遇。

“医养结合的社会养老机构与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现代信息技术三者融合。由专业化、社会化的康养机构实施医疗救治、养老家政和养老资金资产三者托管。”中组部干部学院理事会原副秘书长董万章建议,应进一步拓展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发挥康养群体、消费群体、生产群体的优势,加快完善“社会保障、养老服务、健康支撑”三大体系。

要推动供给侧、需求侧协同改革,集成“一张网”公共服务平台体系。集成康养平台体系由康养、保障、通用三个职能板块组成。承载全龄、多代人群全生命周期、全生活要素的服务保障和保障民生、保障生产和保障社会健康运营功能。“中国人口老龄化时代的战略抉择”课题组指出,“一张网”由互联网、政府组织网和社会综合保障网融合组成,由政府主导,政(府)社(会)结合、公(益)商(业)结合,市场配置资源,为健康养老、物资流通、生产供给、生活保障、医疗服务、金融保险、文化教育、人工智能和创新创业等提供有效服务和保障。

从发展趋势看,要多元化提高养老服务产品供给能力。一方面,明确重点产业,引导市场供给。加强对功能性食品、老年护理产品、健康保健产品、智能康复辅具、老年金融保险等重点产业的支持。另一方面,明确重点区域,推动集聚发展。规划布局一批银发经济重点发展和示范地区,带动一批龙头和优质企业引领发展,优化产业和区域布局,助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如德国的“村庄更新计划”,在初步工业化后以“逆城市化”产业下沉带动乡村发展。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采取产业康养、优化资源的综合施策,合理配置生产要素,城乡统筹,实现解放劳动力,发展生产力,既有利于降低城市老龄人口康养服务的成本,还解决了子女无力养老照护的服务保障问题“短板”,同时有助于促进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山东威海是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市,人均预期寿命达到81.56岁,位居全国前列。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委托经营等途径,威海市共建成162家养老机构,星级养老机构占比达到84%。河北省怀来县加大康养资源布局,建设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怀来院区,推动优质医疗资源进一步向基层倾斜;河南省鄢陵县走出了一条“以旅游引领康养”的转型升级之路……养老产业、老龄产业是为了推动产业发展,努力形成完整的产、供销体系,鼓励更多的市场主体加入其中,提供更加成熟丰富的技术、产品或服务。

任何产业的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与之相关的供给与需求两方面因素的共同作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社会经济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理事长李军告诉记者:“在供给方面,要鼓励企业进行自主性适老化产品与服务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网络拓展。在需求方面,重点是增加老年人的收入、完善相关社会保障制度、建立老年人无障碍消费机制、保障老年人消费权益。”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