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老有善养:如何让“养老”变“享老”?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发布时间:2024-01-02
字号: [小] [大]   
来源:中央广电总台中国之声 时间:2024-01-02

  中国之声大型记录报道《民生样本 年度记录》,精心选择10个地点,从不同角度呈现生活里的日新月异。今天(2日)来到浙江杭州,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是全国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街道,利用信息技术为老年人构建更安全、更便利的适老化社区环境。他们有哪些探索与收获?

  上午不到11点,吴育先老人正在家门口散步,一大盆红茶花在阳光下舒展。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老年食堂的王嵊军师傅把午饭送了过来。

  △上午11点多,吴奶奶已经吃完午饭,下午还要看报纸,每天都觉得“时间不够用”。

  吴育先老人今年94岁,除了听力逐渐下降,身体算得上硬朗。老伴儿不在了,女儿也不在杭州主城区居住,吴奶奶考察过几家养老院,最后还是选择了居家养老。

  早上5点半起床,6点拿牛奶准备烧早饭,7点左右量血压……8点半到9点出去晒太阳,走一走,回来再把报纸准备好。吴奶奶说,“我一天要看很多报纸,时间都不够用,生活很充实。到养老院都是同年龄人,看不到年轻人。”

  △上午10点多,杭州西湖区北山街道社区食堂,老人们来买午饭。

  几年前,身体更好一些的时候,吴奶奶喜欢自己走路去几百米开外的食堂吃饭。90岁以后,街道、社区担心她过马路不安全,就开始为她提供配送服务。早上,邻居在手机上帮她选好菜品,上午准点配送。吴奶奶家紧挨着北山街道友谊社区的办公小楼,专职社工侯炜几乎每天都要上门看一看她。

  像吴育先奶奶这样的高龄独居老人,在北山街道还有不少。北山街道公共服务办公室主任胡晓冬称,整个北山街道是西湖区老龄化程度最高的一个街道,常住人员差不多是3.5万左右,60岁以上10260多人,约占30%。

  如何为这一万多位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搭建适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是摆在街道面前的难题。

  早在2021年,《杭州市养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就提出了“大社区养老”模式。2023年下半年,杭州市出台《关于加快建设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进一步强调了这一概念,计划到2025年,每个大社区建成一个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的社区照护中心,提供一站式整合式服务。

  △“大社区”概念中,每个大社区要建成一个以社区养老机构为支撑的社区照护中心。

  与一般的“社区”概念不同,“大社区”强调在更可及的范围内,为老年人提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家门口整合式、多层级照护服务。

  胡晓冬说,这首先需要资源的整合。他们通过购买第三方服务满足老人的一些需求,机构跟着老人走,让老人离家不离社就能够享受到相对专业的养老服务。“我们在社区寻找一个相对集中的空间,改造成为养老服务机构,老人从家里到机构,他的亲人、邻居来相互探望都会很自然。”‍

  一方面,为社区里的失能、半失能老人提供有床位的专业养老服务;另一方面,为吴奶奶这样更愿意居家养老的人群,提供助餐、医疗等服务。至2023年末,北山街道建成了一个街道级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两个老年食堂、两个社会化助餐点,还有一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及四个社区卫生服务站点。

  但从街道层面来说,这还远远不够,当下的最优解是把最需要照护的老人筛选出来。“我们重点梳理了街道中的高龄独居老人、孤寡老人等,这样就把需要重点关注的人群从1万多缩小到了600多户”。

  △在资源与需求之间,杭州市希望利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为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做减法。

  除了锁定核心人群,再就是利用智能化养老设备,为社区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做减法。胡晓冬说,2023年,街道又为22户老人安装了“家庭养老床位”设备。

  “家庭养老床位”即“西湖区养老一张床”项目。符合条件的家庭提出申请后,社区会安排养老服务机构为老人做评估、建床位,并安装智慧养老设备。这些设备包括无线拉绳求助器、无线求助按键,以及视频查房等设备——通过安装的可视设备查看老人在家中的情况。为确保隐私,画面等内容不做存储,每天两次工作人员实时查看,保证有突发情况时能在第一时间响应。

  △智慧养老设备,拉升报警器、烟感报警器及视频查房设备等,确保高龄老人安全。

  下午1点多的查房中,实时视频画面里看到两位老人在做饭时离开了厨房,燃气灶开了大火,锅里的水不断往外溢。

  △“家庭养老床位项目”为符合标准的老年人安装智慧养老设备,每天两次实时视频查房,确保高龄老人安全。

  吴育先老人的家中也安装了这些设备,全屋的适老化改造让老人的生活更方便也更安全。“本来我的电线乱七八糟的,现在都放到管子里了,很整齐。洗澡可以坐着,上厕所有扶手,那里有报警器,我住在保险箱里了。”

  △吴奶奶的家经过改造后,更舒适也更安全,卫生间中安装了座椅及扶手,“洗澡也可以坐着了”。

  做了十多年养老服务的胡晓冬知道,这项工作绝不是安装了智能化设备就“万事俱备”,从老人的需求出发,从小家到社区,从更安全到更舒适,总有可提升的空间。

  △2024年,北山街道内的这处闲置底商,将被改造成为康复护理站及老年助餐点。

  这个月,北山街道即将签下一处300平方米的闲置底商,计划建成康复护理站以及老年助餐点。胡晓冬希望,新一年,这些设施能把更多老人从家中请出来,融入熟悉的大环境中。

  胡晓冬称,在谈智慧健康养老的同时,不能用冷冰冰的仪器来切断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交际。老人的需求,除了老年食堂就餐之外,康复、护理是很大一块内容。目前,正在探索“两床融合”——医疗跟民政养老床位的互融互通。“2024年,我们准备和第三方合作,建一个街道级的康复护理站来满足、回应老人这个需求。”

  记者观察

  几天前,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城市适老化建设和改造典型案例,北京海淀区八宝庄恩济花园适老化改造项目也就是寸草春晖西钓鱼台院入选。过去10年间,我们跟踪记录了这家小小的民营养老院不断发展壮大,记录了国家养老体系的不断完善。今年,我们将视野放得更广更宽,希望有更多崭新的发现。在北山街道,养老被细致地具象为每一个按钮、每一次走访。采访正值中午饭点,老年食堂热气腾腾的窗口前排起长队,擦肩而过的银发闪烁着被珍视的光。这份深情厚意,让杭州冬季潮湿的空气,也暖了起来。

  记者丨周益帆 李佳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