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中国妇女报:乐见社区食堂从“老龄”向“全龄”拓展

来源:中国妇女报 发布时间:2023-11-28
字号: [小] [大]   
来源:中国妇女报 时间:2023-11-28

“社区食堂+亲子活动”“社区食堂+农场”“社区食堂+培训讲座”“社区食堂+夜校”……承载吃饭这件“关键小事”的社区食堂,日渐拓展为“全龄友好”“搭子社交”的新空间。

目前,我国多地建设的社区食堂,实现了从“老龄”到“全龄”、从“食堂”到“学堂”的跨越,让人喜出望外。

社区食堂原是老年人社会交往与社会参与的平台,其职能是帮助老年人建立社交网络,减轻孤独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同时,随着社会老龄化发展趋势,独居老人的规模将持续增长,为了让“小食堂”兜底“急难愁盼”,完善“老有所养”的养老服务体系,今年7月,中国商务部等13部门联合印发《全面推进城市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提到“探索发展社区食堂,建立老年人助餐服务网络”。

然而,社区食堂并不都是运营良好,餐品种类不足、供餐范围不广、人手资金不足等问题时常出现。甚至因经营困难而关闭的社区食堂也不在少数。何以会出现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社区食堂的经营方式不够多样灵活,缺乏创新举措和服务功能的延展,没有吸引大量、多元人群的加入。从此意义上说,如今社区食堂从“老龄”向“全龄”拓展,无疑可以促进其良性发展。

当下,年轻人面临着学习、工作、生活的各种压力,在基本的生活消费上,能省就省一点,追求性价比,也是当下流行的消费态度。比如,报名“夕阳红”旅行团,“00后”涌入老年大学与“60后”同桌一起上兴趣班,以及上班族在社区助老食堂实现“吃饭自由”。

公益性是社区食堂的根本定位,共享性是社区食堂长远发展的动能。事实上,社区食堂从“老龄”向“全龄”拓展,具体说,就是不再简单地将“社区食堂”与“老年食堂”画上等号,而要在此基础上挖掘上班族、独居青年、带小孩的双职工家庭等潜在客群,打造“食堂+”服务业态,社区食堂才能突破仅仅依靠政府“输血”支撑,进而走上市场化、专业化运营道路,形成自我“造血”机制,真正做成一池“活水”。(贺成)

来源:中国妇女报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