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454医院临终关怀病区减轻病患死亡前的折磨
南京454医院临终关怀病区减轻病患死亡前的折磨——
100多个生命在这里安详离开
作为注定的结局,死亡或许算不上悲剧。被死亡前的各种疼痛剥夺了人的尊严,才是一种沉重的悲剧。
减轻死亡前的折磨,让生命有尊严地谢幕。在南京454医院设置的临终关怀病区,20多张病床上躺着的病患,生命正在倒计时。让一个个生命安详、平和地离开,病区负责人周宁心中有不舍,也有疑惑,“临终关怀究竟怎么做才是最好?很多人认为是好事,为什么就是推不开……”5月28日,在由中国生命关怀协会主办的首届江苏临终关怀临床实践研讨会上,周宁这一系列的疑惑引发了众多与会专家的热议。
“只要有一丝生存的希望,就不该放弃救治。但医学并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注定了我们不能一味去‘救死’。”在周宁看来,癌症的可怕之处不在死亡,而是等待死亡的过程“太疼了”。
今年1月离世的老张,因脑瘤多发转移压迫神经,在外院“无药可治”的情况下转入该院临终病区,“压迫神经的癌痛,除了让老张时不时会抽搐,还会导致肌张力增高,关节、手指脚趾完全变形,弯曲的手指将掌心抠得血肉模糊。”周宁说,老张这样的病人,为他全身插满各种管子拽着他与死神赛跑没有任何意义,首要的是通过药物手段帮他解除疼痛,不疼了,睡眠就好了,精神状态随之变好,饮食状况会因此改善,整个人的生活质量会大大提高。“老张入院时,外院的判定是‘随时会走’,但在这里,镇痛加上营养支持,他在4个月后才安详离开。”
在病区里,像老张这样“压床”这么久的并不多。上个月离开的一位80多岁的老爷子,在这里只呆了8天。“胃癌转移,老人腹水严重,来这里,老人最大的心愿就是离开之前痛苦少一点……”解决腹水,解决疼痛,其老伴形容老人最后的8天是“这一年多来最幸福的”。
生命最后的时光,有的人是想疼痛少一点,有的则是要亲情多一点。
今年4月离开的钟先生(化姓),在女儿4岁时就离婚了,离异后没有管过女儿更没有给一分钱赡养费。前几年,女儿出嫁前,钟先生和女儿讲和了,但因一次无意的举动,他让女儿的婚姻破裂了,父女关系再次陷入绝境。“钟先生数次表示,人生最大的缺憾就是他快要离开前还求不到女儿的原谅。”周宁说,和钟先生聊完后,他一个人开车到五塘村约钟先生女儿见面。聊了一个多小时,周宁将钟先生女儿对父亲最后想说的话录了下来,第二天一上班就拿到钟先生的床边放给他听,“那一刻,钟先生哭了。”
在钟先生病情急转直下即将离开的时候,周宁又给他女儿打去电话,“那天深夜11点,他女儿来了,之前所有的怨恨也因此都化解了。”周宁说,第二天凌晨两点,钟先生安详地走了。
临终关怀病区设置一年多来,周宁和他的团队送走了100多位病患,有些人选择最后一刻回到自己家中。周宁说,他们虽不鼓励重症患者回家,但还是会尊重病人的意愿,给回家的病人配备镇痛泵,并通过电话主动与家属联系。
周宁表示,包括他在内的很多医者迈出的“一小步”,对需要临终关怀的患者而言都是特别渴望得到的“一大步”,“癌症死亡,病人有预期,对剩余的时间可以安排设计,所以有人称之为‘最浪漫的死亡’。但对绝大多数人来说,生命的彼岸充满了未知的恐惧,他们不敢也无法去设计。作为医者,我们要做的就是尊重生命,尽量减轻他们的恐惧感。”
记者了解到,最新的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的死亡质量排名中,中国大陆地区仅排在71位。来自中国生命关爱协会的数据显示,我国对晚期癌症病人临终关怀服务覆盖率仅为10%左右。目前我市仅有鼓楼医院、454医院等少数三级医疗机构设置了安宁疗护病房。对此,本届研讨会上的许多专家指出,传统文化和观念对临终关怀在国内的普及和发展有重要影响,临终关怀的本土化之路亟待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