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呵护生命的最后一程:中国多地探索临终关怀服务

来源:新华网广州 发布时间:2020-03-16
字号: [小] [大]   
来源:新华网广州 时间:2020-03-16

新华网广州4月7日电(记者胡林果 董小红 赵丹丹)几天前,89岁的广州老人王青宁(化名)在家里感觉喘不过气。见势不好,女儿雅珍(化名)拨通了120急救电话。

  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康宁科最终接收了患有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等多种疾病的王青宁。这让雅珍感到一点宽慰——她清楚地知道,久病缠身的母亲已经时日不多了。

  “我想让她住进医院,减轻一点痛苦。”雅珍说。当签完知情同意书后,她走到走廊尽头,忍不住开始低声哭泣。

  这条走廊尽头的电梯口直通太平间。2008年至今,在这所医院康宁科离世的重症病患已经有2000多人。

  市桥医院是广东省第一家开设临终关怀床位的公立医院。康宁科主任黎梓雯说,目前这所医院已经有150张临终关怀床位,所服务的对象,是经医院判定没有治愈希望的癌症晚期患者,以及高龄患有严重慢性疾病的临终病人。

  患者被送进广州市番禺区市桥医院康宁科病房 新华社记者胡林果 摄

  “基于人道主义,我们在生命末期不主张使用有创性救治。”黎梓雯说。

  在中国西南地区的成都,李女士的父亲近期刚去世,在此之前,李女士将父亲送到成都慢性病医院接受了临终关怀照料。她说:“家人一致同意,在父亲最后的人生阶段,让他能够在这里安安静静地接受照料。”

  “对患者来说,关怀的核心是以病人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减轻痛苦。”四川大学华西第四医院姑息医学科主任李金祥说。

  临终关怀,也叫作姑息关怀。李金祥介绍,在医学上,姑息医学是一门临床学科,通过早期识别、积极评估、控制疼痛等方式,来预防和缓解身心痛苦,从而改善患者及其亲人的生活质量。

  在市桥医院康宁科,医生对患者采取三阶梯阵痛治疗,根据不同疼痛评估用药,打破按需配药的常规,尽量做到提前介入,让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不再痛苦挣扎。

  “药物控制是一方面,临终关怀还包括大量的心理抚慰、倾听陪伴等人文关怀。”黎梓雯说,市桥医院康宁科有5名社工、80多名固定志愿者长期在病区,为患者提供全程的免费服务。

  广州市政府通过纳入医保报销的方式,推动临终关怀服务被社会更广泛地接受。市桥医院的统计显示,2018年,该院部分医保患者在康宁科的每床每日总费用为280元至330元人民币,除去医保统筹之外,每床每日自费约50元。

  社工正在康宁科陪伴老人 新华社发

  除了医保资金的支持,多地提供临终关怀服务的医院还收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资助。吉林省长春市的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从2008年至今,陪伴3000余名晚期癌症患者安详地走完人生旅程,这期间募集社会救助资金17万余元。

  然而,在临终关怀服务得到有效推进的同时,如何让家属接纳这一治疗理念,仍是医生们面临的巨大挑战。

  广东省人民医院心理精神科主任医师谢永标说,很多家属都要求医生“尽一切可能去抢救”,进ICU病房、上氧气机,这一方面源于传统孝道理念,认为不用尽全力治疗就是对老人不够孝顺;另一方面来自于“痛苦投射”,认为患者痛了就马上需要治疗。

  “家属对临终患者强行表达‘善意’,其实对于缓解、改善病人的病症并没有实际效果。”谢永标说,从临终关怀的角度看,当患者已经进入无治疗意义的临终期,完善的生活护理、心理疏导、疼痛护理等,才是患者最需要的。

  广东省家庭医生协会常务副会长吴育雄表示,近年来,该协会已在全国多家医院开展临终关怀推广活动,向护士们提供心理护理培训,传授临终患者的身心整体护理、临终患者及家属的心理干预等相关内容。他说,协会期望推动全社会形成科学的“优死观”和正确的爱心表达方式。

  4月4日傍晚,王青宁在护士的照料下,安稳地躺在病床上。女儿雅珍俯下身来靠着母亲耳边轻声细语。在雅珍看来,即使母亲的状况已不能好转,但能在医生护士的专业照料下少有痛苦地离世,已是儿女最后的心愿。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