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发展改革委: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一二合集)南京市+合肥市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一)——南京市
编者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各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2〕21号),对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各地市学习借鉴。
围绕四个重点 破解四大难题
全力建设“宁享天年”的典范城市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有效应对我国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全局,事关亿万百姓福祉”。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日趋加深,养老服务需求不断升级。放眼全国,南京提前十多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总体来看,南京市老年人口具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点:一是基数大。到2021年底,南京市60岁以上户籍人口达162.86万、占总人口的22.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47个百分点。二是增速快。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龄人口比例于1986年首次超过10%,2016年达到20.1%,30年间翻番。三是高龄化。到2021年底,南京市户籍人口人均期望寿命已达84.07岁,80岁以上户籍人口25.75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3.51%。
近年来,南京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打造全龄友好温度城市,着力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问题,千方百计满足广大老年人的多样化养老服务需求,老年人及其家庭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显著提升。
一、着力构建多元共建机制,解决好“活力足不足”问题
一是政府托底。近1.3万名特困老年人“应养尽养”,1.6万多名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按需入住”;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及失能、半失能“五类老年人”每月可享受2—48小时不等的照护服务;为4.2万余户困难老年人家庭完成适老化改造;发布《南京市基本养老服务指导性目录》,坚持公益属性,提供3大类、23项基本养老服务。二是家庭尽责。将失能、失智老年人家庭成员照护免费培训纳入基本养老服务目录,2021年全年参训老年人家属达3.2万名;向居家重度失能老人照料亲属按照每年15天、每天150元的标准,提供“喘息服务”,已惠及2000多户。三是社会主体。推动养老机构公办民营改革,采取“两无偿一优先”的办法降低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基本实现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有效降低养老服务机构运营成本。四是市场活力。当好“店小二”,全面落实备案制,2020年推动40家养老机构完成消防审验整改;坚持“放水养鱼”,市、区征收的有关行政事业性收费、基础设施配套费对公益性养老机构全免,营利性机构减半,促进养老服务机构发展。在2021年江苏省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示范企业评选中,南京4家入选,全省最多。悦心、悦华、银杏树、携才等一批本土连锁机构辐射全国,央企、国资、外资、民间资本纷纷布局南京养老服务市场。五是志愿参与。在全国率先启动市级层面统一的养老服务“时间银行”建设,截至2022年7月,已注册志愿者4.2万人、服务对象6.93万人,服务订单51.69万个,获评江苏省高质量民政事业发展创新成果,积极探索互助性养老服务发展的有效路径。
南京“时间银行”志愿者为老年人提供智能手机辅导服务
二、着力构建精准供给机制,解决好“质量好不好”问题
聚焦关键、精准施策,从四个方面推动养老服务质量整体提升。一是破解关键问题。在全国率先探索并建成家庭养老床位8700多张(相当于80家中等规模养老院),把“机构式”服务送进门。截至目前,南京市已建成社区银发助餐点1282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1303个。二是完善标准体系。制定养老服务机构等级评定、老年人能力评估等系列标准,对养老服务机构和老年人进行分级分类管理。建立市、区、街镇、社区四级“养老顾问”体系,近2000名专业养老顾问通过“坐诊”“巡诊”,免费提供养老政策咨询、量身定制养老方案。三是推动医养融合。南京市已建成具备医疗、养老双资质的社区居家综合护理中心124个;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比例超过90%,其余机构也均与医疗机构签订了医养融合协议;推出失能人员照护保险制度,已惠及2.1万余名老年人,不断满足居家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基本医疗、护理服务需求。四是推进智慧监管。成立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建设市级养老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立“凡补必评、凡服务必评、凡评必挂钩”的养老服务评估机制,引入第三方进行电话回访、实地核查,实现养老服务全方位“上线”、智能监管全天候“在线”。
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
三、着力构建要素保障机制,解决好“支撑强不强”问题
推动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离不开人、财、物的保障和配套。南京市着重从三个方面加大工作力度:一是狠抓规划落地。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2平方米的标准编制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南京市近3年来已规划养老设施210多万平方米;强力推进养老服务设施占用整改,近两年内已收回养老服务设施5万余平方米。二是狠抓人才培养。对从事养老护理的大中专毕业生给予3万—5万元一次性“入职补贴”,工作1年以上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元“岗位补贴”;市区联动,每年对50%的养老从业人员实施职业技能培训。三是狠抓资金保障。市级财政将养老作为重点民生工作,建立了建设、运营、服务、人才等系列养老专项补贴,平衡兼顾“补供方”“补需方”,市区两级养老服务体系财政每年投入达5亿元。
南京市银发顾问为老年人开展咨询服务
四、着力构建项目联动机制,解决好“普惠度高不高”问题
强化项目引领,大力推进“一老一小”服务政策创新、功能拓展。重点开展了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统筹布局,谋划长远。在全国率先编制《南京市“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受到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通报表扬(《发展改革情况通报(第81期)》);建立健全高位协调的“一老一小”工作推进机制,超前储备养老托育服务项目,进一步培育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二是紧盯短板,补充供给。深入实施普惠养老专项行动,指导全市各板块完善配套政策和项目手续,近两年来,共争取中央预算内投资3454万元,支持全市12个普惠养老项目建设,新增普惠养老床位1727张,积极破解大城市养老一床难求问题,努力为群众提供质量有保障、价格可承受、方便可及的服务。三是拓展市场,多方参与。鼓励更多机构供给优质服务,引导金融机构为养老服务企业拓宽融资渠道、创新信贷支持方式,引导保险等资金参与建设,组织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试点任务,支持普惠养老机构更好发展。四是强化监管,提升质量。加强工作监测和服务能力评估,探索开展人口趋势预测和银发产业经济前景展望,落实项目日常管理和实施监管职责,规范做好项目建设程序、项目实施进度、项目资金使用等全流程管理,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
南京市点将台社会福利院老年人日常生活护理
经过探索实践,南京养老服务工作已取得阶段性工作成效,获得2021年度国务院真抓实干督查激励,同时还连续5年获得江苏省政府真抓实干通报表扬;《让老人“住得进、住得起、住得好”——江苏南京市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探索》入选《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攻坚克难案例(社会建设)》,并作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辅导教材。
总体来看,南京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成效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老年人得实惠。基本形成满不足不同人群的多层次养老服务格局,南京市养老服务满意度在国家市场监管总局2019年度全国公共服务质量监测中排名第一。二是市场有活力。社会化养老机构占比超过80%,2022年3个医养康养项目列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项目计划,总投资超过150亿元。三是保障更强劲。福彩公益金不低于55%的资金用于发展养老服务,全市养老从业人员90后占比达22.24%。2021年12月,全国养老护理职业技能大赛在宁举办,南京2名选手夺得一等奖(一等奖共5名),其中1名获得冠军。四是创新有成效。2019年,全国大城市养老服务工作会议暨全国养老服务推进会议在宁召开,民政部推广南京养老工作经验。家庭养老床位创新模式于2022年2月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优秀案例。
下一步,南京市将继续深入开展“宁享天年”专项行动,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养老服务民生保障建设,推动优质公共服务扩大供给、均衡布局,不断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积极建设人民满意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典范城市。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督查激励地市典型经验做法介绍(二)——合肥市
编者按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工作,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优化孤寡老人服务,推动实现全体老年人享有基本养老服务”。近年来,各地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积极开展多种形式探索,积累了有益经验。2022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对2021年落实有关重大政策措施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的通报》(国办发〔2022〕21号),对养老兜底保障、发展普惠型养老服务、完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网络等工作成效明显的地方予以督查激励。现将有关地市的典型经验做法总结刊发如下,供全国各地市学习借鉴。
加快建设现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
努力实现老有所养
作为全省最早进入老龄化序列的城市之一,合肥市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143万人,占总人口的15.3%,老年人口总数全省最高。近年来,合肥市统筹推进人工智能条件下养老社会实验试点城市、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领域)等全国性重大养老改革试点任务,高质量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现代智慧养老服务体系,全力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
一、率先探索: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保障兜底
自2013年起,合肥市率先通过市场化机制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按照每人每月600元标准,为市区70周岁及以上低保、空巢(无子女)老年人和9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购买康复理疗、家政服务、助餐服务等3大类38项服务。服务内容包括生活照料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政服务、紧急救助服务、精神慰藉服务等多个方面。服务产生的费用,采取发放服务券的方式进行结算。此后,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在合肥不断完善,服务内容不断丰富,服务范围不断拓展,2015年服务对象扩大至县(市)城关镇。2020年,以市政府名义修订出台《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2021年,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再次扩面,将全市60岁及以上经济困难的半失能、全失能老年人纳入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范围,扩面后累计服务老年人达2.8万人。截至目前,已累计服务2714万人次,支付资金7.11亿元。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已建立全市统一的平台支付结算系统,根据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公开征集优质服务机构,持续提升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整体质量。
庐阳区逍遥津街道护理员教老人做手指操
二、法制引领: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统筹推进
在政府购买服务实施3年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推动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开展,2016年10月,《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审议通过,从法制创建的层面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统筹推进、协同发展打开了良好局面。《条例》的颁布实施从市级居家养老服务立法层面填补了空白,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在贯彻落实层面,更是将《条例》的实施情况纳入各县(市)区政府和开发区管委会年度考核指标体系。同时,《关于贯彻落实<条例>的通知》《关于印发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任务的通知》《合肥市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实施方案》《合肥市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办法》《合肥市高龄津贴发放管理办法》《合肥市新建住宅小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的建设、移交与管理办法》等六个配套性文件的出台,加速了《条例》相关条款的落地执行。六个配套文件涉及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用房和设施建设、高龄老人津贴发放、社区老年人助餐食堂建设、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建设、社区医疗服务与养老服务融合等方面。
合肥市包河区滨湖世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
三、社区并重:全方位健全养老供给体系
完善养老服务基本保障,帮助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改善居住条件和生活质量,围绕卧室、客厅、厕浴、出行等环境,坚持一户一案、一户一档、一户一审,贴近改造需求、规范项目管理,完成7826户特殊困难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在全国率先全面采取市场化方式建立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制度。
增强社区养老的支撑性作用,培育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支持发展社区嵌入式小型养老机构,鼓励品牌化、连锁化运营。逐步提高社区助餐、助洁、助浴、助行等服务覆盖率,全市建成12家县级居家养老服务指导中心、60家街道养老服务中心、486家城市社区养老服务站,实现城区全覆盖。截至2021年底,已建成养老助餐机构294个,特色嵌入式养老服务综合体20余家,社区试点养老合作社15个,打造公益互助养老服务品牌。
通过组建医联体、签订协议合作等形式,引导支持养老机构与各类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合作,为入住老年人提供多种形式的医疗保健服务。依托医联体,积极推进分级诊疗,使社区和居家养老的老年人慢病有管理、疾病早发现、小病能处理、大病易转诊。开展老年友善医疗机构创建工作,遴选合肥市老年友善医疗机构364家上报省卫健委进行评审。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截至2021年底,合肥市创建2个省级医养结合示范基地、7家省级医养结合示范机构、32家省级医养结合示范中心。
庐阳区庐园长者照料中心老人的春晚大合唱
四、效果良好:养老服务改革试点获评优秀
合肥市2017年11月被民政部、财政部确定为全国第二批中央财政支持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地区,以老年人需求为导向,提出了7项改革任务和7项创新试点,出台《合肥市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明确8个方面、25项重点改革任务,并按年度分解重点工作任务,从细化养老服务清单、优化服务供给、探索智慧养老、推进医养结合、养老融合发展等方面,努力打造可推广、可复制、可持续的养老“合肥模式”。在2018年底中期绩效评估中,合肥市被民政部、财政部评为“优秀”试点地区。
政府购买居家养老服务建立全市统一的平台支付结算系统
五、智慧养老:开启养老“新模式”
近年来,合肥市智慧养老快速发展。依托科技资源优势,围绕“温度+精度”的服务目标,广泛应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品,在机构、居家、社区、医养等领域赋予养老服务无限潜能。《合肥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从立法层面要求各地大力发展“互联网+”居家养老服务。合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开展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方案》,将大力发展居家和社区智慧养老服务作为国家级改革试点任务加以实施。2017年,合肥市在无先例的情况下,创造性地打造“1+3+5+N”智慧养老院架构体系,在全省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开展智慧养老服务示范基地、街道、社区和企业的创建,智慧养老服务系统、智能穿戴设备、智能辅具等,在合肥市街道、社区和养老服务机构推广运用,提升了养老服务的智慧化管理和供给水平。目前,合肥市已创建国家级智慧健康养老服务示范企业6家、示范街道10个、示范基地2个,省级智慧养老示范项目19个。2019年,合肥市被国家确定为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三个实验区之一。2021年,合肥市“‘1+3+5+N’智慧社区居家养老”等6个应用案例入选全国人工智能养老社会实验地区典型案例,占养老领域入选案例的50%,同年合肥市成功入选国家智能社会治理特色实验基地养老领域名单,根据专家的评分位列第三。
合肥市瑶海区接待机器人发挥智能迎宾功能
合肥市瑶海区老年人使用智能健康亭自助测量生命体征
六、老年助餐:铸就“舌尖上”的幸福
合肥市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群众身边天天有感的小事抓起,以解决居家和社区高龄、孤寡、独居、空巢老人吃饭难为重点,兼顾解决其他老年人吃饭难问题,通过改造提升社区老年食堂、社区老年助餐点及集中配送、送餐入户、自助堂食等形式,开展老年助餐服务工作。2022年,全市将建成城市老年食堂、助餐点不少于826个,实现街道、乡镇老年食堂全覆盖,城市社区老年助餐点全覆盖,经济困难老年人发放就餐补贴全覆盖。目前,全市建成运营老年助餐机构328个,受到广大市民特别是老年人的广泛欢迎。
老年人在包河区芜湖路街道城南社区食堂就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