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发经济:“夕阳红”映照发展新蓝海
■ 本报记者 刘旭颖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今年两会期间,银发经济成为高频热词。全国人大代表白玛措建议医养结合模式创新,推动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建立合作关系,确保老年人就医的便利性。全国人大代表张壮建议重点推动智能养老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数智康养生态体系建设,制定和发布智能养老场景应用规范以及国家标准,开发社区服务机器人租赁模式,推动地方形成智能养老产业集群。
全国人大代表罗卫红提出,应加速人工智能在养老领域的应用,释放陪伴机器人、远程监护系统等产品的“情绪价值”。全国人大代表杨震生提出构建“银发文旅+医疗”“银发文旅+农业”等融合模式,打造集康养、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综合产业园区。全国人大代表张学武在强化政府在产业发展中的支持保障职责、开展公私合作机制养老服务试点、推进建设与运营分离、鼓励机构研发适合的养老金融产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提出方案。
从政府工作报告的顶层设计到代表委员的建议提案,从智慧养老的科技赋能到银发文旅的消费升级,中国正以一场“适老化革命”重构经济增长逻辑与社会价值坐标。
银发经济的前景令人期待。赛迪顾问最新发布的报告显示,银发经济的核心在于以满足老年人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为目标,通过合理配置各类资源,推动相关产业发展。当前,银发经济发展面临多方面机遇,包括政策支持助推银发经济发展壮大,老龄化程度加剧带来了巨大市场需求与商业机会,以及跨界融合为银发经济持续注入发展活力。
据测算,目前我国银发经济规模约7万亿元,预计2035年将达到30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重达10%,而未来随着进入“长寿时代”,银发经济在GDP中的占比还将进一步增加。
不过,在快速发展的同时,银发经济也面临着政策制度体系尚不完善、前沿产品创新能力不足、市场仍存供给缺口、消费潜力难以有效释放等问题。综合来看,银发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且机遇大于挑战。
赛迪顾问研究团队认为,产业间跨界融合、协同发展已成为银发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当前,“医、养、康、文、旅、金”等相关产业通过业态创新打破传统边界,催生出如“医疗+地产”“非遗+康旅”“AI+养老”等全新业态,成为推动银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跨界融合相关业态市场规模已突破3.2万亿元,约占银发经济总量的38.6%。未来,随着产业间跨界融合模式逐步成熟、业态不断拓展,相关市场有望进一步扩容。预计2030年,中国银发经济跨界融合相关业态市场规模将突破15万亿元,驱动老龄化社会从“被动应对”向“主动创造经济价值”转型。
消费升级的浪潮也席卷至银发经济。当下,中国银发经济市场正加速从“生存保障型”向“品质发展型”跃迁。近年来,老年人的品质型消费持续呈现规模扩大化、需求品质化、种类多元化的发展趋势,有力拉动了银发经济生活享乐等新兴领域市场规模快速扩容。
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银发经济生活享乐领域市场规模已达到2万亿元,同比增长14.3%,发展势头迅猛。未来,随着活跃老人,即身体机能良好、积蓄充足、消费观念积极的老年人群体数量持续增长,高端型、品质型产品及服务的需求将进一步增长,市场结构或将重塑,这将有力推动银发经济市场消费升级。
值得关注的是,中国银发经济正逐步形成“梯度适配、错位协同”的空间发展格局。赛迪顾问研究团队相关负责人表示,在老龄化率高、经济发达的一二线城市,智慧康养、高端医疗地产等高附加值业态是发展重点,如上海高端康养社区入住率已超90%,服务水平与产业价值持续提升。而以三四线城市为主的下沉市场,则依托生态与文化优势大力发展特色模式,如贵阳推出“爽爽贵阳”城市品牌,积极发展特色休闲度假康养旅游产业。
上述负责人认为,未来,在增发银发旅游列车等举措的带动下,各地银发经济相关产业发展空间将进一步拓展,银发经济有望从“发达地区引领”向“全国协同发力”加速转变。
来源:国际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