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超2000万人退休,“新老人”如何养老?
中国经济周刊消息,“到了退休的年龄,回头再来看我们这代人,好像还挺特别的。比如说,我们是改革开放以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代人、恢复高考的第一批大学生、第一批打工妹、第一代承受独生子女压力的人。”60岁的黄伟刚从湖南一家国有企业办理了退休手续,从今年10月开始领取退休金。
黄伟的总结大体是这个群体的素描。正因为这些时代烙印与群体特征,像他这样的60后——上世纪60年代出生,如今60岁左右的人们,被称为“新老人”,近年来陆续进入退休年龄。
60后是一个超级庞大的群体。统计数据显示,上世纪60年代是我国人口出生高峰期,人口出生率超40‰,总出生人口数为2.45亿,其中,1963年出生人口最多,达2934万人。
这意味着60后将以每年2000多万人的规模进入退休年龄,有媒体将此称之为“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
中国社科院副研究员杨舸认为,60后这批人将于“十四五”期间逐步进入老年期,推动老龄化进程的突然加速。据预测,“十四五”期间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规模年均增长约1000万,远高于“十三五”期间年均增长700万的增幅。老龄化进度的加快带来劳动力结构的迅速变化,也引起医疗保险、养老金等公共支出的快速增长,给社会运行机制的及时调整带来挑战。
挑战,也是机遇。
《“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趋势,我国具备坚实的物质基础、充足的人力资本、历史悠久的孝道文化,完全有条件、有能力、有信心解决好这一重大课题。
《北京市“十四五”时期老龄事业发展规划》认为,“十四五”时期,“60后”群体将成为老年人消费主体,他们具有更高的自主意识、消费意识、参与意识。老龄产业将成为拉动内需、扩大就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1
“现在才是干事创业的最佳年龄”
黄伟自称是时代的幸运儿。读大学的时候,他们是真正的天之骄子,毕业分配工作到了一所大学教书,成为一名教授,在业内颇有名声;20年前,他转型去了一家大型企业,成为一名上市公司高管。
尽管已经开始领退休金,黄伟仍在公司照常上班,其收入远高于退休金。他说,在这家公司,像他这样的60后同事还有不少,继续担任着重要岗位。
58岁的邱小英退休前是一名事业单位中层干部,她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我觉得现在才是干事创业的最佳年龄,工作经验丰富、社会资源多,而且孩子们都大了,没有家庭顾虑,一心扑在工作上。”
“我从来不把安逸和快乐看作是生活目的的本身——这种伦理基础,我叫它猪栏的理想。”邱小英很喜欢爱因斯坦的这句话,“如果不上班,天天在家里,我可受不了,从更大范围来说,我觉得现在完全不干活,只拿退休金,是浪费国家资源。”为此,她退休后又去了一家民营企业担任管理人员,干劲十足。
作为一名60后,湖南一家民营医药上市公司董事长说:“我现在身体很好,每天运动两个小时,要两个年轻人陪练,一个人还陪不动。”在他未来10年的计划中,“退休”两个字还有点遥远。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统计发现,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上市公司董事长共有2625人,在董事长总数量中占比54%;已经超过60岁的董事长有774人,占比16%。1960年后出生的总经理共有4564人,在总经理中占比95%;已经超过60岁的总经理有461人,占比10%。
毫无疑问,这个群体是我国企业界的顶级精英,虽然年届花甲,但可以预期的是,在未来10年,他们仍将是我国绝大部分上市公司的掌舵者,“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是他们的写照。
此外,有些公司的基层岗位也倾向于聘请60后。《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不少物业公司保洁、保安岗位员工年龄普遍在50岁、60岁以上。某物业公司管理层员工说,保安保洁工作又脏又累,时间长,工资还低,招不到年轻人。
相对于城市里的同龄人,农村60后的生活是另一番截然不同的景象。
“农村人哪有退不退休的,该种田还是种田。”63岁的杨桂荣说,两个小孩一个远在南京,另一个在当地县城买了房,他自己则住在乡下老家,种田种果树,养鸡养鸭。
他觉得这样的日子很好,不像年轻的时候要拼了命地干农活养家糊口,“现在是干点‘养生活’,想做多少就多少,想什么时候做就什么时候做”,每年的收成也算不错,“不用买米,小菜也够吃,上街称点肉才要花钱”。
杨桂荣的小学同学尹鹏非常怀念几年前在一所高职院校当门卫的工作,“做了5年,晚上做门卫,白天在餐厅帮忙,拿两份工资,一个月到手有5000多块钱,只是时间长了一点,每天要干16个小时。”尽管如此,他还是强调,“年龄大了,反正睡不着,有8个小时休息也够了。”3年前,临近60岁的他被辞退,“学校说是要遵守劳动法,我不能再接着干。”
回到乡下老家,尹鹏曾去过采石矿抬石头,却发现终究顶不住,“一两百斤一坨的石头,腰承受不起了”。不过,他并不缺活干。“现在,60多岁在农村算是年轻人,只要愿意做,就有人喊你做工”。
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就业人口中,60岁以上人员占比为8.8%。BOSS直聘平台数据显示,2022年以来,该平台上活跃的55岁以上求职者数量同比上涨27%;岗位描述里明确“欢迎退休人员”的岗位同比上涨33%。
同时,老年就业得到了政策层面更多支持。《“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指出,加强老年人就业服务,鼓励各地建立老年人才信息库,为有劳动意愿的老年人提供职业介绍、职业技能培训和创新创业指导服务。支持老年人依法依规从事经营和生产活动,兴办社会公益事业。按照单位按需聘请、个人自愿劳动原则,鼓励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延长工作年限。
摄影:《中国经济周刊》首席摄影记者 肖翊
2
“我们这代人,养老更多靠国家,靠自己”
59岁的王建军去幼儿园接儿子的时候,常常被误会成爷爷,次数多了,他慢慢习惯。一直等到二胎政策放开,他才有机会实现二胎梦。当时,女儿已经大学毕业。
王建军说,像他这样追求二胎的同龄人虽然不多,但身边也有小群体,“我们赶上了计划生育政策特别严格的时代,夫妻两个又都在体制内,想生二胎不容易。”
1982年9月,计划生育被定为基本国策,同年12月写入宪法,60后恰逢其时,独生子女家庭是普遍状态。
薇姐,今年已经56岁,去年退休。年轻时,夫妻都忙于工作,没有要小孩,直到她45岁才生一胎,今年儿子11岁,正读小学五年级。“退了休,就是管孩子;不过,别人是管孙子,我是管儿子。”薇姐说,至于养老,既很现实,也很遥远。
从另一个方面看,杨舸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相对于40后、50后的多子女家庭,独生子女政策让60后在退休之时有更多的积蓄,更轻的家庭负担。
而在黄伟看来,“我们这代人,养老更多靠国家,靠自己,养儿防老有点谈不上。如果现在不上班,我现在的退休金要生活是够了”。
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自上世纪90年代建立以来,从县级统筹起步,逐步提高统筹层次。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末,全国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10.3亿人。2012年以来,企业退休人员月人均养老金从1686元增长到2987元,城乡居民月人均养老金从82元增长到179元。
身在农村,年收入微薄的杨桂荣目前也没有考虑靠儿子养老,现实考虑就是孩子经济压力大,“他在县城买了房子,每个月要还房贷,孩子上学要花钱,买根葱、买兜白菜都要钱”“能不给小孩增加负担就不错了”,他的这种想法似乎颇有代表性。
更重要的是,作为改革开放后参加工作的第一代人,60后普遍有更厚实的家庭积蓄,能够支撑自己的老年生活。
央行发布的《2019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资产负债情况调查》显示,户主年龄为56~64岁的家庭户均总资产最高(355.4 万元),且户主年龄为65岁及以上居民家庭投资银行理财、资管、信托产品的均值为23.9万元,是总体平均水平的1.4倍,远高于其他年龄段水平。
此外,《中国经济周刊》接触的多位60后表示,自己身体条件好,孩子成家以后,自己单独生活更自由,也能避免家庭纠纷。
未来,选择专业养老机构的60后也会有更大的选择空间。据规划,“十四五”期间,全国养老服务床位总量目标是达到900万张以上。
3
旅游、抖音、网购、广场舞,一个都不能少
“刚刚退休,每天出门,老公女儿以为她去跳广场舞了,结果,她去说脱口秀了。”9月14日,长沙市政协主席陈刚为长沙代言,提到了一位“只应长沙有”的大妈,就是《脱口秀大会》热门选手58岁的黄大妈。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了解到,黄大妈退休前是长沙一家大型商业公司的基层工会主席,工作时就很活跃。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黄大妈说:“脱口秀丰富了我的退休生活。我一直觉得不管推开哪一扇门都会看到不同的风景,讲脱口秀是我的同龄人可能不会去推开的那一扇门,我推开了,那我就看到了完全不同的风景。”
另一位大妈主播说:“忘记年龄!开开心心做抖音!60后的我在抖音找到存在感。”
60后确实看到了不同的风景。在工作年龄段,他们亲历改革开放40余年,特别是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大潮,让他们的退休生活显得更加多元化。
60后对移动互联网玩法一点都不陌生,而且,随着他们步入退休阶段,银发经济随之爆发式增长。
杨舸认为,相对于以前的老人,60后有更强的消费能力,而且人数有规模效应,今后会给养老产业、医疗健康、旅游产业等带来新的增长潜力。
京东消费及产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银发经济崛起——2021老年用户线上消费报告》显示,2021年前3个季度,56岁以上用户在旅游度假上的成交额同比增长超过10倍,本地周边游、园艺生活、花卉绿植、文玩收藏成交额均有明显增长。2021年前3个季度,56岁以上用户网购手机的成交额同比增长99%。此外,老年人在新型家电上的消费也明显增长。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旅游绿皮书:2020~2021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显示,有超过23.9%的60后个人旅游消费开支超过5000元,高于70后、80后,也高于90后、00后。
从江西一家出版社退休后,老丁和妻子过上了让很多人羡慕的神仙日子——夏天在庐山避暑,冬天去广西北海,其他日子在南昌,短期旅游同样必不可少。10多年前,他们在庐山就买了一套房子;过冬时的北海公寓是租赁。“房东是30多岁的年轻人,平常在北京,我们每年都租他的房子,他每年也会优先考虑把房子租给我们。”
尽管暂时没打算离开工作岗位,黄伟还是设想过今后悠闲自在的生活,为此,他几年前在湖南浏阳农村与当地村民共建一套住房,租期20年,村民平时自住。等到正式退下来,他期待着归隐田园。
(应采访对象要求,文中均为化名)
原标题:每年超2000万人退休,“新老人”如何养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