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有善养:成都老年课堂新趋势 老年人学年轻人教
伴随着老龄化趋势持续深化,老年大学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踏上了老年大学的讲台。讲台下是认真听讲的双鬓渐白的学员们,讲台上是一张张年轻面孔。他们年纪尚轻,从专业院校毕业到兼职任教,成为了受到退休老人尊敬的老师。
“90后”年轻人扎进“50后”“60后”里当老师,这样的课堂和谐吗?老师与学生之间又是否存在代沟?连日来,记者多次探访老年大学课堂,并采访多位“90后”老师与课程学员。在这里,抛开年龄,跨越代际,“朝”“夕”相伴的课堂既专业又独具活力。
“朝阳”初升:
“90后”老师广受好评
13日上午10点30分,某区老年大学的舞蹈教室中传出一阵阵优美旋律,记者循声来到这里,看见学员们正排列整齐地练习台步。她们穿着色彩亮丽的旗袍,脚踏高跟鞋,伴随音乐的节奏,身姿挺拔且优雅地从教室尾端走向正前方的镜面墙,镜子中映照出一张张洋溢着自信的面庞。
而在讲台上一边喊着节拍,一边摆出示范动作的正是这堂时装表演课的老师周宇,今年29岁的他专业能力强、教学十分认真,深受学员喜爱。周宇仔细观察并纠正学员们的动作,一遍又一遍地喊着节拍,如班主任刘莉梅评价,“周老师上课很认真,课后带学员比赛还会帮忙找音乐、编排动作、排练,十分尽职。”
这样的评价,在葫芦丝课与素描课的学员口中也能听到,而这些课程的老师梁磊、许明天也都是“90后”。“老师虽然年轻,但是既耐心又负责,人老了有时候记性不太好,他们就会一遍遍地重复教我们。”学员刘阿姨说道。
“夕阳”正好:
打破老年群体刻板印象
被问及是否与比自己年长的学生存在代沟时,三位“90后”老师均给出了否定的答案。
他们表示,课堂是跨越代际的,并且学员们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也感染了他们,打破了以往对老年人群体的印象。
梁磊回忆起自己大二时第一次站上老年大学讲台的场景,面对比自己年长、有着丰富阅历的学员们,他深感压力。但当看到讲台下认真记笔记,还在拍自己示范视频的学生时,他悬着的一颗心也放了下来:“他们尊重课堂与老师,所以只要我能上好课,就不存在任何压力了。”
周宇也向记者感叹道,面对心态年轻、积极乐观的学员们,自己时常受到鼓舞。课上课下,他都亲切地称呼学员们“姐姐”。“其实提起学员们的年龄段,大家会用‘大妈’‘广场舞’来描述,但解下围裙,穿上高跟鞋,她们就不仅仅是生活中的奶奶、婆婆,还是一群热爱生活,勇于尝试、充满活力的姐姐们,感染我更加积极、乐观地去生活。”周宇说。
“朝”“夕”相伴:
老年教育队伍年轻化
今年9月,成都市发布《2022老年人口信息和老龄事业发展状况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成都市户籍人口1571.57万人,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324.2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0.63%。
越来越多的退休老人选择重新回到课堂,进入老年大学学习。而随着“90后”甚至“00后”参与老年教育工作,“老年人学,年轻人教”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青羊区老年大学执行校长谢珊娣表示,老年教育队伍年轻化专业化是一件喜闻乐见的事,年轻人的朝气给老年大学带来了更多活力,让“夕阳红”更青春。与此同时,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年人的智慧和经验,以及“活到老学到老”的精神,也能够助力自身更好成长。
据成都市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介绍,老年大学对老师的招聘标准十分注重专业性,从目前的教学来看,舞蹈类、器乐类等课程的老师整体更为年轻。“无关年龄,最重要的是专业。”工作人员强调。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教授朱耀垠曾表示:“老年教育是比较灵活的教育类型。如果使用全职老师面临困难,就应该发展社会资源,尤其是吸引志愿者资源参与其中,动员低龄、健康、有知识文化的专业人士,补充到老年教师队伍里面。”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副院长吴玉韶也坦言:“应拓宽师资来源渠道,鼓励各行各业优秀人才到老年大学任教或从事志愿服务。”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朱馨月 张伟进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