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遭遇护理产业短板 保险业能否助以一臂之力
本报记者 付秋实
策划人语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在众多养老服务需求中,重点在护理,薄弱点也在护理。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和市场护理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满足目前巨大且未来将持续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今年以来,国家多个部门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推动护理服务发展。本期报道从护理产业发展的现状入手,探讨保险业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动护理产业发展。
近日,由泰康溢彩公益基金会主办、上海抚理健康管理咨询公司承办的2023年第一期“泰康溢彩养老从业人员培训”正式开班。其中,护理骨干培训班面向养老机构护理主任及五年以上经验护理员,培训就养老照护中的沟通共情、抑郁症老年人的照护、老人饮食照护、老年人多发疾病和日常照护等主题进行了生动的演示讲解。
康喜 摄
6月28日,“北京养老服务网”上线第一天,访问量达到144.8万次,注册用户1244人,同步上线的北京养老服务网小程序访问量达到13.23万次,双双流量爆表。
这个网站汇集了北京市574家备案养老机构、11.3万张养老机构床位、1469家养老服务驿站、1476家养老助餐点的详情介绍,实现了从“查找”“预约”到“咨询”“办理”的一站式、全过程服务,方便老年人随时随地了解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资源。
人口老龄化必然带来巨量的养老服务需求。《金融时报》记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国家多个部门在政策层面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具体规划,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基本养老服务重点在护理
今年5月底,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这是中央文件中首次确定了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和主要任务,明确了政府、社会、市场和家庭在基本养老服务中的职责定位,基本养老服务的主要内容突出了对老年人生活安全与失能长期照护服务保障,回答了基本养老服务“服务谁”“服务什么”“如何服务”等关键问题。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意见》是我国养老服务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是推动解决老年人在养老服务方面“急难愁盼”问题,不断增强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老有所养的重要制度设计。
与《意见》一同发布的还有《国家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值得注意的是,这份清单包含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三大类16个服务项目,其中照护服务达到7项。比如,为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提供能力综合评估,做好老年人能力综合评估与健康状况评估的衔接;为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提供家庭适老化改造等。
从这份清单的侧重点可以看出,基本养老服务的重点在护理。
一位不愿具名的养老服务公司创始人对《金融时报》记者说:“人口老龄化会导致各种慢性疾病、失能失智多发。比如,2019年我国认知症患者约为900万人,2025年将达到1100万人,基本家庭养老不足以提供基础的生活保障,对于专业养老机构、护理服务机构的需求将会大量产生。另外,少子化将进一步加剧这一趋势,2020年我国独居和空巢老人约为1.2亿人,这些老人都具有潜在的护理需求。”
基本养老服务的薄弱点也在护理。
北京市政协调研组刚刚发布的调研结果显示,本市户籍人口中有26.5万重度失能失智老年人,养老护理人员约1.45万人,二者比例为18∶1。按照国际通常标准,失能老年人与护理人员比例在3∶1范围内比较合理。调研组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护理人员缺口有进一步扩大的可能。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家庭中和市场上照护服务的数量和质量都难以保证。”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表示,“对失能失智的老年人而言,没有照护服务,即使有钱在手也没有意义。而在照护服务稀缺的情况下,其价格可能会非常昂贵,所以比起财力储备而言,人力储备更为重要。”
上述养老服务专业人士告诉记者,目前,我国照护服务产业链残缺。在照护人员招聘、培训、考核、就业的供给链条中存在诸多断点,且缺乏标准的管理体系。
多个部门推动护理产业发展
面对目前巨大且未来将持续增长的护理服务需求,国家多个部门从自身角度出发,积极推动护理服务发展。
今年6月底,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提出,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基于社区的集团化、连锁化的护理中心、护理站等医疗机构,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服务、巡诊等方式积极提供老年护理服务,切实增加社区和居家老年护理服务供给,精准对接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
3月底,原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明确自5月1日起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
文件发布之时,银保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在现阶段人民群众长期护理保障需求增长、商业长期护理保险供给不足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存量寿险产品开展转换业务,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提升长期护理保险供给能力,缓解失能人群护理费用压力,同时也创新了保险服务的内容和形式,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对长期护理保险的理解和认识,推动行业为进一步发展长期护理保险积累经验。
从近几年护理产业的发展情况来看,国家政策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以长期护理保险为例,截至2022年底,长期护理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69亿,累计支出基金624亿元,累计195万人享受待遇。同时,试点地区的护理服务体系得到发展,试点地区服务机构总数达到7600家,是原来的四倍,护理人员数量从原来的3万多人增加到33万人。
《金融时报》记者多次到江西上饶采访长护险时体会到,上饶的护理机构已经慢慢培养起来。目前,已经有定点护理服务机构99家,护理服务人员8437名,长护险相关产业投资规模达到8.84亿元。
保险业是重要的市场力量
对于保险业而言,养老被视为打造第二增长曲线的基础。特别是在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抓住养老这一机遇,相当于获得了高质量发展的密码。保险公司根据自身实力、特色优势积极布局养老服务产业,并赋能养老服务产业。
“保险公司在养老服务市场中扮演着绝对重要的市场化角色,从财力和人力储备方面为社会提供养老资源,而不仅仅是养老服务的支付方。”王国军认为,一方面,养老保险以强迫储蓄的形式,为投保人均衡好跨期消费,使老年生活获得一定的经济保障;另一方面,保险业还可以凭借资金优势和客户数量庞大的优势,利用现代科技解决护理人力不足的问题。
上述养老服务专业人士表示:“如果保险行业能顺利搭建养老服务体系,不但能解决商业保险客户的照护问题,还能极大扶持供给侧企业的发展,从资金、资源、人才、经验等多方面推动我国照护产业的发展。”
按照2020年原银保监会等13个部门发布的《关于促进社会服务领域商业保险发展的意见》规划,力争到2025年,为参保人积累不低于6万亿元养老保险责任准备金。在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的同时,促进养老服务产业发展。
目前来看,虽然近两年监管部门出台多项政策推动强化商业养老保险保障功能,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接下来,外部环境需要做哪些引导、保险业自身还需要做哪些改进?
“从外部环境来看,首先,应加强保险机构的筹资能力,加大个人养老金等政策推行力度。其次,加强保险产品与养老服务相融合,比如,像‘健康险+健康管理服务’一样,政策支持其在养老保险产品中占据一定比例的保费。”上述养老服务专业人士建议,保险机构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进入养老产业的合理战略路径;理解“保险+养老服务”的底层逻辑,通过搭建养老服务体系提升筹资效率,实现保费持续增长。“不能以营销作为唯一导向,需要同时满足营销需求和服务需求,满足客户真实的养老需求;同时,给优质的服务商合理的支持,实现战略层合作和持续双向共赢。”
相关链接
今年以来,国家在政策层面对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具体规划,推动养老服务产业发展,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3月,原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的通知》,决定自2023年5月1日起开展人寿保险与长期护理保险责任转换业务试点,试点期限暂定两年。转换业务是指人身保险公司根据投保人自愿提出的申请,将处于有效状态的人寿保险保单中的身故或满期给付等责任,通过科学合理的责任转换方法转换为护理给付责任,支持被保险人在因特定疾病或意外伤残等原因进入护理状态时提前获得保险金给付。
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基本养老服务在实现老有所养中发挥重要基础性作用,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任务。基本养老服务是指由国家直接提供或者通过一定方式支持相关主体向老年人提供的,旨在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务,包括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等内容。
6月底,国家卫健委、国家中医药局发布《关于印发进一步改善护理服务行动计划(2023—2025年)的通知》提出,增加老年护理服务供给。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基于社区的集团化、连锁化的护理中心、护理站等医疗机构,鼓励医疗资源丰富地区的一级、二级医疗机构转型为护理院,有条件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通过签约服务、巡诊等方式积极提供老年护理服务,切实增加社区和居家老年护理服务供给,精准对接老年人多元化、差异化的护理服务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