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会观察 | 原新:应对老龄社会问题,要避免仅将目光聚焦在养老问题
原新 南开大学经济学院人口与发展研究所教授
从老龄社会角度看,五年来,我们的社会发生了很多重要变化。
从老龄化背景来看,最重要事件就是人口负增长与人口老龄化终于握手了。二者的交汇将使人口老龄化进程在人口负增长的加持下变得越来越快,人口年龄结构将加速老龄化,未来人口老龄化的前景供给严峻,让我们非常震动。《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2》预测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将从2020年的2.64亿人增长到2054年的峰值5.2亿人;与此同时,人口老龄化水平从18.7%增加到40%以上,也就是说老年人绝对量和相对量都将在现在的基础上翻一番。刚才梁春晓老师说人口老龄化只是人口现象,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才是问题。同样的,人口负增长也只是长期少子化的结果,经济社会的不适应才会形成人口负增长问题。人口负增长社会与老龄社会交叠且形势不断加剧,超级老龄社会的问题讲更加严峻。从应对战略来看,第一,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与乡村振兴、新型城镇化,人才强国,科教兴国、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同位,促使我们更综合地在国家战略框架下思考和研究老龄社会的相关课题。第二,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两个很重要的战略文件,一是2019年出台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为中国从现在到2035年中期和2050年长期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做出具体的战略安排。二是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指明了在未来养老服务体系,老龄健康支撑体系,老年人社会参与以及老年人保障和老龄友好环境建设等方面的具体工作任务。从实践和行动来看,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长期照护保险试点扩面,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以及家庭养老回归到“十四五”规划中都是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任务落地的具体行动。
面对老龄社会的未来,本人并不乐观也不悲观,而是立足中间角度保持中观态度。今天的主题“更长寿,更美好”就是对未来的展望。更长寿是客观事实,谁也无法改变,这是老龄社会的未来前景。更美好是我们要去努力的,能否实现不取决于我们是否乐观或悲观,而取决于我们为此付出怎样的努力。更长寿,今天中国人预期寿命达78岁以上,60岁的平均余寿约21年,这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人均余寿从11年增加到21年,平均预期寿命从43岁延长到78岁,根据联合国预测,2050年中国平均预期寿命将达到83岁,在现在的基础上再增加5岁;60岁人口的人均余寿就是21岁至25岁,长寿是我们的共同前景,是人类文明的结果,也是人类社会追求的目标。长寿的挑战之一让我想到当下日本很时髦的一个热词“长寿破产”,因为寿命的延长,工作一辈子为退休以后20年的生活积攒财富和所有的准备,没想到退休后竟然活了25年甚至30年,相对于延长的寿命出现了准备不充分的问题,怎么办?中国的未来也同样会面临这样一个更长寿带来的问题,要提前准备。
在更长寿的基础之上是人口规模依然巨大,虽然我们已经进入人口负增长社会,但是我强调,千万不能被“负增长”三个字所迷惑。我们需要清晰地认识到即便我们的总和生育率比现在的1.3略有增加,到2050年达到1.4左右,或者生育率继续下降,到2050年达到0.9左右,到2050年,中国仍然是一个拥有12~13亿人以上的人口大国,虽然总人口世界第一的位置将被印度取代,但直至本世纪70年代我国仍然是世界第一老年人口大国。人口老龄化是人口整体年龄结构的变化,不单纯是老年人口的增加,人人都在其中,到本世纪中叶以前,人口老龄化表现为“一稳一减一增”现象,稳的是少年儿童人口,减的是劳动年龄人口,增的是老年人口,少年儿童人口比重稳定在15%上下,劳动年龄人口从60%减少到40%—45%,老年人口比重增加到40%—45%,最终劳动年龄人口将和老年人口基本持平。
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绝对不能把眼睛仅仅盯在老年人身上,因为老年人是养老金的接受者,年轻人是养老金的缴费者。同时,老年人也是养老服务的接受者,而为其服务的除机器人外更需要中青年人。因此,面对老龄社会,应对老龄社会问题,事关社会中的每个人,要避免仅将目光聚焦在养老问题的狭隘认知。老龄社会是我们的未来生产与生活的底色,应对老龄社会的本质问题是经济社会的发展,应对老年人问题的本质是民生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