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老年医学与健康,上海有一块“试验田”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老年医学与健康成为关注焦点。在上海,老年医学科研临床有一块专门“试验田”。位于闵行区梅陇镇的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于2023年5月试运行,10月正式运行,时至今日已小半年。
作为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同质化管理运营的三级综合性医院,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有哪些不一样的科室布局与流程设置?针对老年医学学科发展,“试验田”将发挥怎样的作用?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近日走进中心深入采访。
创新一组全新诊疗模式
数据显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总建筑面积约13万平方米,中心设置床位1000张。中心从“出生”就被赋予不一样的使命:这是一家市政府为推进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而建设的三级综合性医院。此前鲜有探索经验可借鉴。
如何与中山医院同质化管理运营,又实现针对老年医学与健康的差异化发展?成为一道全新命题。
“试验田”从一开始就在学科设置、服务流程上摸索。中山医院副院长、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党委书记阎作勤教授介绍:学科设置倾向性地重点开展老龄化人群常见病、多发病诊疗。例如,心血管科、神经内科、内分泌科、肿瘤等科室人员重点配置,相应地年轻患者较多的科室则配置略微保守。
传统科室布局在这里也被打破。记者走进门诊区域发现:诊区布局打破传统内科、外科、专科检查分离的布局模式,设置为围绕消化系统、血液循环系统、神经系统、生殖泌尿系统等的综合诊疗病区。
以脏器功能疾病来区分,在物理空间上就实现了一站式诊疗。例如,心脏内外科、呼吸内外科、普通外科和消化科、内镜中心等,在中山医院内分设病区,老年医学中心里则实现“有机组合”,如此既方便医护联合查房、提升临床效率,更能让老年患者感受到流程便捷,实现“以病人为中心”。
据统计,中心已逐步开放至34个科室,来自中山医院近90位知名专家出诊专家门诊。截至目前,中心门诊量已超过20万人次,10月以来日均门诊量已达1654人次,单日门诊量峰值超过2238人次。
探索一套科学康复模式
98岁的陈奶奶走路摔了一跤,辗转多家医院因年事过高被婉拒,最终在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进行多学科会诊、针对性治疗。由骨科林红主任医师团队为老人实施“股骨粗隆间骨折闭合复位术”,次日老人安全返回普通病房,随即启动骨科加速康复,恢复相当顺利。
这是一例典型的高龄老人诊治康复案例。在中心里记者发现:整个六号楼均为康复医学楼,B1层是高压氧舱,2、3楼是评估及治疗大厅,5楼则是康复医学科住院部。康复医学科内,由中山医院康复专家团队进驻,最前沿的智能化康复医疗设备、常规康复治疗器械均能在其中找到。
这幢康复医学楼,将成为探索可操作性、可推广康复模式的平台。“老龄化社会需要治疗,还需要康复”,中心党委副书记楼文晖告诉记者,“许多人误以为康复就是针灸、推拿或骨关节康复,事实上,各科临床医疗与康复对接结合,可以拓展更多外延。”
康复医学科。
进入老龄化社会后,未来医疗机构、社区、居家养老该怎样联动?记者了解到,中心也将以此为切入点,有的放矢创新探索。老年患者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失智失能,需要康复治疗,包括肿瘤相关康复、中风相关康复、心脏支架术后康复等专业康复,亟待尽早形成规范模式,推广到社区乃至下沉居家。
值得一提的是,中心日前已与闵行区卫生健康委签约,下一步携手闵行区内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创新联动可穿戴设备的物联网,摸索出完善的康复计划与方案,结合前沿康复科学,最终形成一套适合上海的社区康复模式,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承担一方科研教学重任
从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院区瞭望,二期规划业已跃然纸上:未来中心除了逐步有序开放病床、提供标准诊疗服务外,还将建设科研楼、图书馆、样本库等,承担上海乃至长三角老年医学科研教学的重任。
临床科研课题设置上,中心针对老龄特定人群将建设四个中心,具体为老年代谢研究所、老年肿瘤研究所、老年骨关节研究所、老年心血管研究所。
“目前我们的研究仍是经验式积累,缺乏老年人群前瞻性研究。例如大家都知道老年骨质疏松、肌肉萎缩很多,但相关研究很少;此外,针对相对薄弱的老年心理健康,也将结合疾病种类进行深入研究。”常务副院长孙湛说。
教学领域,未来中心定位上海乃至长三角老年医学教育核心基地,将为老年人照护培训一支具备医学知识、具有医患沟通能力的专业照护师队伍。这支队伍将承担机构、社区养老照护功能,更将成为“种子照护师”,为这一新兴行业建立标准。
中山医院院长、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院长樊嘉院士表示,上海市老年医学中心将以其独特的学科定位和区位优势,在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医疗服务、老龄人群综合康复等方面不断探索进取,作为中山医院国家医学中心建设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服务于老龄化社会。
本文作者:顾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