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对外贸易:养老产业呼唤新模式、新生态
文 / 本刊记者 艾渺
近年来,我国的人口老龄化趋势愈发严峻。2021年第7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5岁以上人口已经达到1.9亿。占到总人口的13.5%。我国正在向中度老龄化迈进,且速度越来越快。未来5年,预计将新增老龄人口2300万人,失能老人将达到5000万。
因此,大力发展养老产业,是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强大推动力。今年的中国国际服务贸易交易会首次以专题形式单独展现“养老”主题,足见养老产业的受关注度。
养老插上金融翅膀
“人口老龄化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呈现四个特点:数量多、速度快、差异大、任务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表示,“然而,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也有体制优势、经济优势、文化优势、后发优势,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下,有雄厚的经济基础和源远流长的孝亲文化,同时能够汲取以往的经验,少走弯路。”
今年4月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动个人养老金发展的意见》,确立了政府政策支持、个人自愿参加、市场化运营的个人养老制度框架;5月10日,银保监会发布《关于规范和促进商业养老金融业务发展的通知》,明确支持银行保险机构开展个人养老金业务,并规定了基本标准和原则。同时,各地区也相继出台了发展养老金融、推动金融服务适老化改革等相关举措。
北京康养集团副总经理李洋表示,人均GDP到1.3万美元以上对养老产业化需求将进入到爆发阶段,养老产业进入新的爆发阶段,标志就是产业和金融有效的融合,通过金融促进产业的快速发展。有关机构预测,2030年康养产业的规模将达到22万亿元,2020年是8万亿元,因此,养老产业有望超过房地产成为中国经济的新动力。
自个人养老金制度之落地后,金融机构亦是摩拳擦掌,抢占市场蓝海。其实,养老产业投资规模大、回收周期长,亟需金融机构发挥金融优势、创新金融产品,持续探索融入养老“生态圈”。
北京人寿董事长郭光磊谈到,面对长寿时代养老保障挑战,金融业应当发挥自身优势,将与养老息息相关的保险、健康与财富管理进行科学地整合,来满足全社会医养结合、富足养老的目标。
在北京银行监事长曾颖看来,国务院办公厅推出关于推动个人养老发展意见明确要求参加人应当指定或者开一个本人唯一的养老金资金账户,用于个人养老金。以北京银行为例,在北京地区,北京银行有2600万零售客户,收集的资金量达9500亿元。在客群当中50岁以上客户占比近31%,北京银行一直做一老一小的服务以及工会卡的服务,具有非常好的客户基础,因此从银行角度来说,在账户方面具有天然的优势。而在产品上,银行的产品更加稳健,可以给老年人提供一个低频的,或者相对收益没有那么高,更稳健、更安全的服务。
专业人才需求大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民商法系教授刘引玲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未来将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快等特点。当前居家养老仍面临诸多困境,其中人才紧缺是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瓶颈。她表示,应把居家养老服务教育培训融入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进行社会化管理,建立社会福利的人才高地。
根据我国人口发展趋势,2030年65岁以上人口占比超过15%,2050年将超过25%,从老龄社会到超老龄社会发展进程飞快。而居家社区养老人口在我国老年人口中占90%,政府、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把养老服务延伸到居家养老的群体,满足他们对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需求,是必须着力解决的紧迫问题。目前社区居家养老可以分为政府主办、层级联动,政府主导、中介运作,政府资助、机构主办和政府购买、市场运营四种模式,每一种模式都有各自的利弊。
刘引玲表示,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呈现老年人口规模庞大、老龄化速度快、高龄化空巢化问题日益突出、老年抚养比大幅上升、养老负担加重、未富先老等特点。“中国人的养老观念倾向于选择居家养老。根据有关调研,选择居家养老的老年人占90%,只有约10%的老年人选择机构养老。然而当前,居家社区养老还存在不足,未来,空巢老人、独居老人会越来越多,对养老服务的专业人才需求会越来越大。”她说。
刘引玲认为,人才紧缺是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瓶颈。能否培训一支业务精、素质好、热情为老年人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队伍,是居家养老服务事业成败的关键。“在开展居家养老服务培训中,应有统一的大纲、教材,有一支优秀的师资力量,有一批经有关部门审核认定的社会办学机构,并颁发经国家认可的全国,或者至少是省市通用的资格证书,从而把居家养老服务的教育培训融入到社会的大教育系统之中,进行社会化管理,建立社会福利的人才高地。”她建议。
除此之外,刘引玲建议要加快培养老年医学、康复、护理、营养、心理等服务人员,以及涉老社会工作、养老服务机构经营管理等人才。同时,大幅度提高养老从业人员收入,让更多人愿意学习养老护理并从事这个行业。
数字技术赋能健康养老
随着老龄化进程加速,帮助老年群体跨越巨大的“数字鸿沟”,已是一个刻不容缓的民生问题。
智慧养老弥补了传统养老模式成本过高、服务品质不高的问题,已经成为广受行业关注的新型养老模式。泰康健投助理总裁兼首席科技信息官李斌认为:“对于智慧养老而言,‘养老’才是核心和根本,‘智慧’只是支撑和手段。”
如何让智慧养老由“虚”向“实”转变,为老年人及养老机构提供真正的价值赋能?李斌基于泰康之家在智慧养老领域多年的运营实践经验,现场给出了五点建议:第一,注重应用场景,明确产品定位,以老年人真正的需求为导向;第二,注重适配度,要做到技术适配,价格可控;第三,一定要简易化,方便老年人上手,且性能稳定;第四,注重服务配套,线上线下融合,构建服务闭环;第五,要有针对性,聚焦照护和人文,实现精准服务。
面对养老需求日趋多元化,养老压力居高不下的社会痛点,科技企业大力探索用信息技术助力健康养老的智慧化、适老化,与传统的居家、社区、机构养老模式融合,发挥技术对健康养老产业中的提质增效支撑作用。
百度智慧医疗总经理刘军伟谈到,百度智慧养老聚焦老年人实际需求,用AI技术和科技硬件打造智能化、适老化的服务理念,实现老年人“老有所医”“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让科技赋能有“智”也有“情”。
而海信智慧生活构建了从感知、计算到服务的全流程家庭健康系统,方案涵盖了包括智能家电产品、智能家居产品以及多种多样的监测设备在内的全产品品类;通过数据传输、数据处理、AI计算等全方位的平台能力,提供健康管理、健康咨询、健康饮食、健康睡眠、安全防护等适老化场景服务。
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主任高成运表示,从品质消费角度来说,当前我国老年人有四个方面的需求尤为突出,分别是健康消费需求、文娱消费需求、数字消费需求和价值消费需求。“以国内老龄群体的文娱消费需求为例,伴随着我国50后、60后人口进入老龄,老年人综合素质越来越高,对文化活动的需求层次也在不断上升,文化养老市场很大,需要丰富的文化娱乐活动来满足老年人的需求。”他指出。
清华大学互联网产业研究院院长朱岩表示,随着数字技术尤其是可信计算等技术在康养行业的广泛应用,会使得原来在行业里面数据缺乏、数据可信度差等问题得到逐步解决。在越来越多的企业参与到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之后,康养数据将会变成康养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