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养翁:老有善养,才是产业发展新契机
“新老人”就是善养翁!
爱上网、爱购物、爱旅游、爱运动、爱美容……这些过去属于年轻人独有的标签,正越来越多地被60后“新老人”群体所分享。处于活力老人阶段的60后,对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有了更多新想法,其释放出的新需求也让养老涉老产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10月12日《工人日报》)
“新老人”,是指20世纪60年代出生、如今60岁左右的老年人群体。他们近年来陆续进入退休年龄,每年2000多万人的规模,被称为“史上最大规模退休潮”。与人们对老年人群体的传统认知不同,这批“新老人”进入职场和社会后的人生轨迹,几乎与40多年的改革开放进程同步,其退休后的生活、兴趣和爱好发生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变化。“新老人”与时俱进,跟得上时代发展的潮流,对高质量的老年生活有更为多元和个性化的需求。
关爱和服务老年人,应该正视老年人的需求。梳理媒体报道,“新老人”普遍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开放、财富拥有程度高;他们身体健康、心态年轻、生活时尚、爱好广泛,乐于参加各类社会活动;他们不甘于平淡,渴望享受生活,发挥自身价值,得到社会认可。有人总结“新老人”是“有钱有闲,更潮、更阔、更懂、更会玩”的一代。满足“新老人”的新需求,既要依靠他们自身的努力,也给政府、企业、社会出了一道新考题。
从基础的吃穿住用行,到提升生活品质,如娱乐、保健、旅游、社交等,“新老人”新兴的消费需求,对供给端提出了更高要求。旅居养老、抱团养老、智慧养老、田园养老等新型养老模式方兴未艾,给养老涉老产业带来了新的契机。应针对“新老人”的新需求,进一步深耕、细分养老涉老产业,创新老年康养模式,开发适老化产品,发展老年自驾旅游、老年新潮体育、老年在线教育、老年智慧娱乐等消费新业态,提供有效供给、精准服务。
老有所学是许多“新老人”步入人生后半场的精神追求。当前,老年大学“一座难求”已成常态,折射出“新老人”对知识的普遍渴求。各地应坚持以老年人的文化需求为导向,在加大投入扩大老年教育资源供给的同时,不妨依托社区党群中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现有资源对老年人就近施教,或引导社会力量加入办学、鼓励老年人自发组织办学,还可通过“送课上门”打通老年教育“最后一公里”,多方合力保障“新老人”群体老有所学。
在老年人力资源构成中,低龄、健康的老年人是主体。“新老人”虽然从岗位上退休,但仍然在不断扩展自己的生活半径,继续发挥余热投身公共服务和社会建设的意愿更强。比如,江苏无锡每年都会举办“银发专场”公益招聘会,每场招聘会约有200至300名离退休专业技术人员参加。重庆正大力探索面向低龄老年人的志愿服务新种类,拓宽“新老人”志愿服务社区的参与渠道,适时发展更适合他们的志愿服务项目,令老年人才老有所为。
“新老人”已从单纯追求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医,扩展为老有所乐、老有所学、老有所为。
老有善养,只有精准聚焦“善养翁”的需求,才能更好地服务老人、挖掘老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