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除“养老之困”迫在眉睫,每经专访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达2.64亿。预计“十四五”时期这一数字突破3亿。破除“养老之困”迫在眉睫。
养老事业作为包含多金融主体、多方专业机构的多元生态,需要银行、保险、基金、证券、养老服务机构、养老地产等机构的共同参与,分工协作。养老事业发展对保险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未来中国保险业还有哪些新机遇?如何才能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应重点发挥保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的‘带客优势’,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
2024年全国两会召开前夕,原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以下简称NBD)专访时作出如上表述。梁涛表示,保险业传统的铺摊子、扩机构等粗放式竞争策略已经难以奏效。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速,人们对保险有更加强烈的需求。此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也为保险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插上了翅膀。
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
NBD: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养老事业发展对保险业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梁涛:保险业在筹资、投资、服务、经办、保障和科技养老等方面都能发挥独特的作用。这里我仅从“保险+服务”一个角度谈谈这个问题。
养老产业的内在特点与保险资金属性天然匹配,为保险资金投资养老产业创造了条件。一方面,养老社区进入成熟期后可以提供相对稳定的回报,能够满足寿险资金的长期配置需求。另一方面,保险公司投资布局养老产业,能够发挥自身资金、品牌和经营优势,打造专业高效的养老服务运营体系,降低运营环节的不确定性。
同时,养老产业投资本身具有较强的社会正外部性,也对支付、医疗、财富管理等领域需求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保险资金投资养老服务产业、构建综合服务体系,能够发挥保险金融与养老实体的协同效应,更好满足客户综合化、多元化、差异化的服务需求,提升客户黏性,较大程度上实现外部性内部化。
近年来,我国保险行业在做好风险有效隔离的前提下,采用债券、股权、物权、相关金融产品等多种方式参与养老产业投资,形成了“保险+养老社区”“保险+居家服务”“保险+旅居康养”等多种形式的“保险+服务”,主要以“保险+养老社区”为主。保险公司已成为我国养老机构重要的投资和运营主体。“保险+服务”模式构建的养老支付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综合保障能力,对保险消费者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应重点发挥保险公司经营寿险业务的“带客优势”,将保险业务、资产管理与养老服务相融合,充分满足老年群体的多元化需求。从制度、产品、服务等多方面推动保险业与养老服务融合发展,由偏好重资产模式逐步转向轻重资产结合、以轻资产为主的模式,增加居家养老、社区养老、旅居康养服务覆盖面,构建“保险+养老+投资”服务体系和产融结合的全产业链康养生态。
全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近3亿
NBD:您认为未来中国保险业还有哪些新机遇?
梁涛:在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过程中,保险业传统的铺摊子、扩机构等粗放式竞争策略已经难以奏效。高成本盲目扩张不仅无法带来竞争优势,还可能造成沉重负担,高定价、高回扣、高手续费不足以支持市场主体走外延式扩张的老路。
随着我国老龄化步伐加速,人们对保险有更加强烈的需求。此外,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的发展,也为保险业走高质量发展之路插上了翅膀。因此,保险业要主动拥抱科技,以数字化支撑服务效率,在产品设计、流程管理、服务提供和业务拓展等各环节上,不断加强新技术的应用,以科技支持行业做强做优。
可利用新的算法模型创新产品研发,实现不同需求客户的产品定制化和计价,尤其要顺应老龄化趋势,为带病生存人群提供可保方案,打破行业长期存在的超龄投保难、非标体承保难等瓶颈;可利用大数据技术,改进以往盲目营销的模式,实现高效获客和精准销售;可利用人工智能和影像处理技术,提高理赔效率,改善客户体验。
保险业会逐步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到追求价值增长
NBD:今年1月份发布的《关于规范人身保险公司银行代理渠道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聚焦“报行合一”,请问这传递出什么信号?
梁涛:监管部门连续发布有关银保渠道“报行合一”的政策文件,对行业产生了巨大影响。“报行合一”,简而言之就是保险公司销售各环节的实际费用应当与产品报备时的费用一致。以前之所以不一致,一方面是因为各保险公司为了保费规模和市场份额恶性竞争,另一方面,银行也会利用网点优势,哪家保险公司给的费用高就准入哪家。
这种现象如果长期持续下去,表面上保险公司保费规模年年大幅增长,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也年年增长,但保险公司费用年年超支,最终导致险企产生严重的“费差损”,行业潜藏巨大风险,处理不好会衍生出金融风险。
监管部门连续发布政策传递出严监管、防风险、保护消费者长远利益的强烈信号,要求行业彻底摒弃粗放式的发展方式,坚决走高质量发展道路、防范金融风险。
NBD:从目前公布的数据看,A股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收入并不理想,您认为导致这一现象有哪些原因?后续银行与险企合作积极性是否会降低?
梁涛:我认为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各家保险公司开始注重平稳经营,调整了“开门红”工作力度,导致保费收入有所下降;另一个原因是受“报行合一”影响,银保渠道整体的费用率较之前已下降了约30%,导致银保渠道产能下降,其中,以银保业务为主的公司下降幅度较大。
但我认为这是暂时的,考虑到随着利率持续下滑,银行会更加重视中间业务收入,尽管银保手续费下降,但银行并不承担保险风险,且降低的手续费仍维持相对较高水平,预计经过一段时间市场博弈后,银保双方会慢慢适应监管要求,保险业务也会逐步走向正常。
开年首月,五大上市险企保费承压
NBD:在“报行合一”持续推进的背景下,未来保险行业格局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梁涛:在持续严监管的背景下,保险业会沿着高质量发展的道路前进,市场格局也会随之发生重大调整。总体来讲,整个行业会逐步抛弃粗放的发展理念,从追求规模增长转到追求价值增长,保费结构从以趸缴为主转到以期缴为主,以短期为主转为以长期为主。
此外,评价体系也会有相应的调整。原来“以规模论英雄”的市场环境会逐步消失,并形成正向激励机制,各主体会按照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指挥自觉开展经营活动。原来以规模为导向的保险公司会调整经营方向,发挥自身特长,市场上就会出现一批“小而美”“小而精”的公司,进而让整个行业走上健康发展之路。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是要坚持,监管部门要持续严监管,尤其要抓大公司,大公司带头从严执行,保险市场秩序自然就会好转。
NBD:长期来看,如何才能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
梁涛:实现保险业高质量发展,一是要坚持保险要“姓保”,提高保障功能。行业长期以来片面规模扩张,甚至开展跨界业务,造成“重理财、轻保障”的现象广泛存在。回归保险的主责主业,需要不断提高保险产品的保障功能。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发展健康险、意外险、定期寿险、终身寿险以及长期护理保险等产品,提高保险有效保额,推动保障责任进一步升级。
二是坚持保险为民,持续提升供给质量。要让商业保险成为社保的有效补充,通过参与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和医疗体系建设,持续扩大保障人群覆盖面。
一方面要加强消费者普及教育,提升民众对风险和保险功能的认知水平;另一方面要重点关注60岁以上老年人群体、非标体、慢病人群、低收入人群、残疾人及未成年人的权益保障,加快发展面向新市民的保险保障服务。
三是坚持价值增长,确保业务可持续性。任何商业活动要想实现可持续经营,关键是收入能够覆盖成本。保险业是长期经营的行业,也要遵循商业运行的一般规律。保险业的定价是建立在精算假设的基础上,只有当各项经营活动的费用支出总和没有超出精算假设的各种费用总和时,保险业才会有盈余,才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监管部门出台的“报行合一”监管新规恰逢其时。
理赔纠纷与销售误导投诉量仍处高位
NBD:从消费者权益保护来看,中国商业保险还存在哪些有待解决的问题?
梁涛:目前,从保险产品和服务供给看,不适应人民群众生活需要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问题仍然存在。消费者满意度不高,投诉率居高不下,保费收入结构失衡,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匹配,过往的发展模式不可持续。其中,最突出的是理赔纠纷投诉量与销售误导投诉量仍处高位。
这个问题经过长期治理已经得到明显改善,但仍然存在,要彻底解决这个问题,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一方面,要在发展、改革和科技等方面采取措施加以解决。通过发展,进一步提高保险市场化程度,通过市场竞争,提高保险公司的服务水平;通过改革的办法,如制定保险公司理赔服务标准,同时公布理赔服务投诉情况,以提高透明度倒逼公司改进服务;提高保险公司理赔服务的科技化水平,进一步缩短理赔时限,改善消费者的体验感。
另一方面,销售误导是投诉争议产生的重要根源之一,要加强销售行为的管理,坚决杜绝销售误导。
同时,还要加强消费者教育,提高消费者风险意识,增加对保险的认识,要让大家知道自己缺什么保险,需要什么保险,这样才能更好识别和避免销售误导,减少理赔争议。
NBD:现在不少人对保险行业仍存在一些固有偏见,如何引导大众重新认识保险的市场价值?
梁涛:要彻底解决保险业在民众心目中地位不高、形象不佳的问题,保险业要不断深化改革。一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强化重点领域风险治理,加强关联交易管理,持续推进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增强股东约束,让股东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破除挣快钱、规模导向的发展方式。
二是推进营销体制改革,从制度设计上引领从业人员走专业化道路。
三是不断创新产品和服务,开发名实相符、运作安全的商业养老保险和长期护理保险产品,并将保险的服务与支付功能融入优化到服务流程中,更好地为全体老年人提供高水准的养老服务。
四是要牢牢守住风险防范的底线。持续关注重点公司流动性风险,强化对行业“重理财、轻保障”倾向和险资集中举牌、跨领域或跨境并购扩张等激进投资乱象的有效管理。在市场利率长期趋势向下的形势下,完善加强资产负债管理,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