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层面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作者:王璐
2024年1月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23年度人口数据。数据显示,2023年出生人口902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39‰;死亡人口1110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87‰;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人口负增长下,“少子老龄化”成为常态。今天,我们邀请南京大学社会学院陈友华教授来谈谈人口老龄化的影响以及应对措施。
人口老龄化超过预期
《金融时报》记者:请您谈谈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陈友华:相对于中国的庞大人口规模,中国的国际人口迁移可以忽略不计,因此,中国的人口变动是出生与死亡两者综合作用的结果,当然也决定了中国的人口老龄化进程。这里特别要指出的是:
一方面,中国妇女生育率下降速度超过预期,202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降至1.30的超低水平,2022年更是降至难以置信的1.07,总和生育率位列世界倒数第三。中国人口底部老龄化速度超过预期。另一方面,中国的死亡率下降速度超过预期,1981、1990、2000、2010、2020年中国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分别为:67.77岁、68.55岁、71.40岁、74.83岁与77.93岁,可以发现,自1990年以来,中国人口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呈现出直线增长的态势,大大超出了以往人类社会对出生时预期寿命变动的认知。中国人口顶部老龄化超过预期。这两者共同导致了中国的“少子老龄化”速度大大超过了人们的预期。
《金融时报》记者:人口老龄化对我国社会经济有哪些影响?
陈友华: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增大;二是社会养老保障制度可持续性挑战持续增大;三是医疗卫生服务负担持续增加;四是养老服务需求持续增长;五是统筹城乡协调发展难度持续增大;六是政治生态变化与社会治理难度持续增高。当前,在人口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影响的研究与认知中出现了很多认知上的偏差。例如,有人认为人口老龄化会开启第二人口红利,促进银发经济发展,进而为整个经济增长提供新引擎。事实上,经济增长短期看需求,长期看供给,人口老龄化不仅会改变人口内部年龄结构、生产结构与消费结构,而且也会导致劳动力结构出现老化,进而对经济长期增长带来影响。人口老龄化是人类文明与进步的结果,同时也是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
《金融时报》记者:我国目前养老体系的建设如何?
陈友华:一方面,截至2022年年末,全国共有各类养老机构和设施38.7万个,养老床位合计829.4万张,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3.0%。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另一方面,少数公办养老机构一床难求与多数民办养老机构床位大量闲置。目前,全国养老机构床位空置率在50%左右,而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入住养老机构比例维持在1%左右。
养老是一个与时俱进的概念,老年人的生活水平与要求也会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提高。传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很低,养老基本停留在吃饱穿暖水平上。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大大提高,养老要求也随之大幅提高,现在的老年人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而是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养老已经由传统社会的生存必需型向现代社会的享受型、发展型、参与型转变,实现从养老到享老的历史性转变。这恰恰是问题症结之所在,国家、社会与家庭的养老能力并未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明显提高,甚至在家庭养老服务等方面还出现了弱化倾向。
积极应对老龄化的举措
《金融时报》记者:您认为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
陈友华:在国家层面,应当认清形势,合理引导预期。当前,我国的人口形势及婚育年龄继续延迟的格局不会改变;生育、养育与教育成本一旦上去,很难再降下来;超低生育率格局仍将延续,总和生育率甚至会跌至1以下的水平,少子化格局不会改变;人口死亡率持续下降与平均预期寿命逐渐延长的格局不会改变,老龄化趋势不会改变;人口加速负增长的格局不会改变;乡村人口持续外流与城市化快速推进不会改变;伴随着人口加速负增长与人口迁移流动,中国人口空间再分布将愈演愈烈,不仅中国乡村人口早已出现收缩与部分乡村消失的现象,而且中国城市也早已进入扩张与收缩并存阶段。扩张型城市将越来越少,而收缩型城市越来越多,区域人口增减分化与城市伸缩分化格局不会改变;中国式现代化的人口基础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劳动力减少与大学生就业难并存,劳动力结构性短缺与过剩格局不会改变。当前,养老金可持续性面临挑战,人口高质量发展面临许多结构性难题。我们应当树立积极应对老龄化的观念。一是科学认识。遵循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规律,辩证分析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对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二是主动适应。人口负增长和老龄化趋势不可改变,我们应该丢弃幻想,主动适应。三是积极应对。首先,采取综合措施,促使生育率止跌回升;其次,延迟退休年龄,不仅增强社会养老保险基金的可持续性,而且增加劳动力供给,进而促进经济增长;再次,建立健全覆盖全体国民的基本养老与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最后,促进农村人口转移与城市化;充分发挥人工智能在积极应对老龄化挑战中的作用。
在市场层面。一是市场应始终遵循公平交易原则,负责提供有偿养老产品与服务;二是应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市场是高品质老年生活的有偿提供者与最主要来源。市场通过等价交换方式满足人类绝大部分需求。还有少量需求靠政府与社会发展老龄事业来满足。需要强调的是,市场没有法定责任给老年人养老送终。一方面,要积极倡导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另一方面,更要避免用道德绑架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进而影响其财富创造能力与积极性。
在社会层面。首先,弘扬孝道,实现从传统孝道(子女行孝)到自我行孝与新型孝道(子女花钱让市场行孝、子女纳税让政府行孝)的历史性转变;其次,建设老年友好型社会环境;最后,倡导志愿服务行为,完善志愿服务制度,促进志愿服务发展。
在个人与家庭层面。一是养儿防老永不过时,人口可持续是一切制度可持续的基础与前提条件,尽管人类由传统社会的家庭养老逐渐转变到现代社会的社会养老,但“养儿防老”的内在本质至今未发生任何本质性的变化。二是养老问题本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财富创造与积累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挑战中极端重要。三是配偶不仅是自己身体不适需要他人照顾时的最主要照顾来源,而且也是经济与心理支持的最主要来源,因而,善待配偶就是对自己的现在与未来负责。四是在多子女家庭内部建立分工协作制度,让财富创造能力更强的子女更多承担父母经济支持责任,而让财富创造能力相对较弱的子女更多承担照料父母的责任。五是在社会急剧变迁,家庭养老服务功能弱化,而家庭养老经济功能分化的大背景下,一味要求子女侧身父母左右照料,对很多家庭与子女也是不现实的,在此情况下,要利用现代社会分工,实现家庭服务社会化,并实现孝道转型,即从传统的子女行孝到自我行孝、子女花钱让市场行孝与子女纳税让政府行孝的新型孝道的历史性转变。
《金融时报》记者:养老金融是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做好的五篇大文章之一。您认为金融在养老方面应发挥怎样的作用?
陈友华:养老金融是利用金融工具解决养老问题的金融活动,也是积极应对老龄化的重要措施之一。养老金融主要包括养老财富管理和养老金融便捷性支持两方面。在老龄产业领域,金融机构可以围绕老龄产业发展,从投融资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在养老金领域,金融部门除了提供支付结算、账户管理、基金托管、基金投资等服务外,在个人养老金发展中也从产品创新等方面提供金融服务。尤其是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金融监管政策等都为养老金融发展提供支持,以推动养老金融更好发展。而数据科技等手段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养老金融的便捷性、亲民性、简便性和高效性。
在发展养老金融方面,我国金融部门进行了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在促进老龄产业发展、养老金保值增值、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投身养老市场、开发更多安全稳健的养老金融产品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图片 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