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应对“银发浪潮”?四川泸州两会期间,多位代表委员关注养老之“痛”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中国60岁及以上人口约2.8亿,占全国人口19.8%,预计到2035年将突破4亿。据媒体公开报道,2022年,泸州市60周岁及以上人口为97.11万人、占比22.86%,比全省平均占比21.71%多1.15个百分点。
在12月26至29日举行的泸州两会中,泸州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关注养老服务话题,呼吁要充分发挥政府相关部门和养老服务机构的作用,以完善的养老服务为支撑,更好地满足老人的生活需求和增强老人的幸福感,让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乐、老有所安”。
建立推广社区+物业养老助餐服务
“民以食为天,吃饭是大事。”泸州市政协委员、民盟泸州委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泌尿男科教授罗松涛在接受封面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建立并完善新型的社区+物业养老助餐服务模式迫在眉睫。
罗松涛以自己的家庭举例,家有80多岁的高龄老人,因生活习惯和下辈工作原因,老人们单独居住。尽管老人们腿脚灵活,但烹饪一日三餐,采买、清洗烹煮是一个耗时费力的过程,对他们而言显得比较困难,尤其是精力体力不济且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更为困难。此外,老年人做饭大部分认为便宜、吃饱就行,并不注重营养搭配。
如何让老年人吃得健康又吃得放心?罗松涛建议,通过建立推广社区+物业养老助餐服务,可为老年人有偿提供营养餐食的服务,这种将餐饮与养老服务相结合的模式,不仅可以让老年人享用到营养均衡、健康卫生的餐食,也能解决很多家庭尤其是独生子女家庭的后顾之忧。
在罗松涛看来,养老助餐服务,有着广阔的市场需求。政府可以出台具体的扶持和奖励政策,引导有条件的社区、小区物业中心等建立老年人助餐代餐食堂或服务点,鼓励社区餐饮企业切入社区养老助餐市场,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社区养老助餐服务市场的建设。
而从具体操作来看,在此服务模式下,老年人可以自愿选择就餐方式,比如自行到所在社区或物业中心老年人助餐食堂或服务点就餐;也可以提前一天电话或微信预约订餐,由代餐服务人员将需要的餐食送至家中。
强化社区养老服务人员专业性
在老龄化进程中,养老服务人才越来越成为业内所需。养老行业就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也是委员代表们关注的重点。
泸州市政协委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学检验部主任刘靳波告诉记者,目前,泸州在养老行业就业人员多数是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且年龄在50岁左右的临时工,极少具有专业知识持证上岗的养老护理人员。
养老服务人员工作强度大、工资低,许多年轻人不愿意选择养老行业,导致专业技术人员缺口大。缺少高素质的社区养老护理服务专业人才,是社区养老服务体系中的一大薄弱环节。
怎样破解这一问题?刘靳波建议,相关职能部门和培训机构重点开展养老服务技能人才的技能提升培训、基本照护科目和基本职业素养培训,着力培养骨干力量,提升综合能力和职业素养,按照“培训成熟一批、组织认定一批”的原则,有序推进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建立智慧养老系统信息系统,提供培训和管理支持,帮助养老服务人员提升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提高线上需求的岗位服务,使养老服务技能人才才有所用。
关注失能老人 专业医护是核心、人手紧缺亟待解决
“老人失能后,如果家里没有专职人员照护,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都不太现实。”泸州市人大代表、西南医大民革支部党员、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肾病内科教授曹灵说,对于上班族来说,将家中失能老人送到专业的养老机构,是大多数人的选择。但经过自己前期调研,她发现,在泸州,不管是养老院还是医养结合的养老院,对于失能老人的照护,护理人员专业医疗知识和技能缺乏、人手紧缺几乎是各大养老机构面临的一大问题。
对于此类特殊老人来说,“他们最大的需求之一还包括精神慰藉,这不是简单地陪老人聊聊天就能解决的。”曹灵介绍,除了精神方面的需求,失能老人在生活、健康等方面对照护者提出了“高要求”:陪伴外出就医、协助移动、身体清洁、喂饭、排泄护理……在曹灵看来,照护者不但要有照护的意愿和爱心,也要有专业能力:除了基础护理和日常生活照料,也需要具备一些医学知识包括观察老人的身体情况变化和判断老人精神状态决定是否及时送医、帮助失能老人进行康复运动等。
养老机构如何破解失能老人养老之痛?曹灵提出了四点具体的建议。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护理人员的岗位培训,增加精神慰藉知识、基础医学知识和康复运动知识及能力的培训内容;另一方面,针对不同失能老人,应配置相应级别的护理人员。
此外,曹灵认为还应该扩大护理人员培训规模,提高护理人员工资待遇,吸引更多的人加入养老护理员队伍。养老机构也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护理人员数量,通过以上措施,如此才能保障失能老人的养老服务质量和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