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养新经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保险业加快推进“保险+养老”布局
新华财经北京12月26日电(记者张斯文)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事关国家发展和民生福祉,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近期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在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要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兜住、兜准、兜牢民生底线。
业内专家预计,2024年我国将加速发展养老金融,着力补齐第三支柱养老短板,扎实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保险+养老服务”布局将进一步完善。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不断完善老龄事业顶层设计
近年来,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民政部、全国老龄办近期发布的《2022年度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公报》显示,截至2022年末,全国参加基本养老保险人数105307万人,比上年末增加2436万人。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万人,占总人口的19.8%。全国65周岁及以上老年人口20978万人,占总人口的14.9%。
如何应对老龄化社会,我国在“老有所养”上持续发力,将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确定为国家战略,专门出台并实施中长期规划,推动老龄事业顶层设计更加完备、重大改革措施落实生效,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奠定了坚实基础。
十年来,我国统一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机关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并轨,实施企业养老保险全国统筹,建立职业年金制度,出台个人养老金制度填补多层次、多支柱养老保险的制度空白,实现失业保险省级统筹……
业内人士认为,妥善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中国特色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必将越走越宽阔。
完善长期护理保险 扎实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
近年来,国家陆续颁布系列政策规定,引导保险机构积极参与老年人群风险保障体系建设。我国保险业充分发挥保险主责主业优势,积极参与国家应对老龄化有关工作,在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个人养老金业务和大健康大养老生态建设等方面积极探索。
随着年龄增长,身体机能逐渐下降,老龄人群对抗意外风险的能力也逐渐减弱,成为意外伤害事故的高发人群。我国保险业不断完善并创新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产品,有效缓解家庭和社会压力,为老年人幸福晚年生活增添保障。
中国人寿寿险公司有关负责人介绍说,全系统大力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推广工作,为广大老龄人群提供涵盖疾病身故、意外身故、意外伤残、意外骨折、意外医疗费用补偿、意外住院津贴等责任的全方位保险保障,满足老龄人口的保险保障需求,进一步提高老年人的抗风险能力。
业内人士认为,要扎实打通养老“最后一公里”,就要重视长期护理保险的发展。
“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推广,一方面降低了老年人个人及家庭的负担,另一方面极大撬动了市场需求,针对失能(失智)、半失能老人的长期照护服务迅速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世界社保研究中心秘书长房连泉说,2022年,49个试点城市中参加长期护理保险人数近1.7亿人,享受待遇人数近121万人,基金支出104.4亿元,长期护理保险定点服务机构近7700个,护理服务人员超33万人。特别是农村地区,长期护理保险的实施带来了多重利好。
房连泉举例说,在山东日照市岚山区,因为有了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供的费用支持,医务人员在村卫生室集中为村中失能、半失能老年人提供日间健康照料,让这些老年人以较低的花费享受到专业化的医疗照护服务,大大减轻了家庭负担。
专家建议,进一步细化优化培育扶持政策,引导更多为老服务专业机构以保本微利为原则提供持续稳定的服务;推进完善长期护理保险适用于社区养老的相关政策,提高老年人对养老服务的支付能力。
构建“产品+服务”核心竞争力 推动“保险+养老服务”布局
近年来,国家重大报告和重要会议多次定调支持养老产业发展,“保险+养老服务”将成为保险业转型发展、动能切换的重要方向。
业内人士认为,要加快推动“保险+养老服务”布局,就要着力打造老龄健康产业体系、老龄制造产业科技创新、老龄服务产业质量提升、适老化环境改善、老龄产业金融支持体系构建等重大工程,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
当前,我国社会养老服务需求大幅增加,但家庭养老功能难以满足养老需求,养老供给仍面临着发展不充分和不平衡等问题,一些长期影响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问题仍然存在。比如,社区基层为老服务机构数量和当前社区居家老人的照护需求仍有差距,服务人员尤其是健康服务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也亟需提高。
专家建议,继续健全可持续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服务体系,不断推进长期护理保险建设,提升养老人才培养质效,强化服务能力;着力完善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的“养老服务+保险”模式;充分利用保险保障天然属性,将养老服务与保险充分融合,互为补充,努力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需求。
多家保险机构表示,将加快“养老+保险”业务布局,推动“养老+保险”业务继续扬帆远航,助力广大老年群体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