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理想的居家养老究竟什么样

来源:上观新闻 发布时间:2023-12-04
字号: [小] [大]   
来源:上观新闻 时间:2023-12-04


截至去年底,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达553.66万,占户籍总人口的36.8%。人口老龄化时代的到来,给养老服务带来诸多挑战。

一方面,机构的养老资源有限;另一方面,居家养老如果缺乏专业支持,对老人来说保障又不够。如何在两者之间架好桥梁?

从2019年起,上海探索家庭照护床位(以下简称“家床”)的养老新模式。一句话概括,就是把养老院的专业服务搬到家里。

养老院能做的服务上门也能做,如烧饭、做家务、助行、陪医、保健、夜间照护,甚至24小时全天陪护等,涵盖市场上常见的多个门类,还可任意选择和组合,为老人定制个性化需求。黄浦区、静安区在全区试点运行,有的区在部分街道试点。

“家床”似乎让人们心中的“居家养老”真的可行了。那么实际效果如何?这种新模式有何特色?老人接受度高吗?本期周刊,让我们带着问题去调研。


问题一:与家政保姆有何区别

黄浦区老西门街道是全市第一批试点“家床”的街道。街道的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于2022年11月率先投入使用,由辖区内快乐之家养老院的团队负责运营。

93岁的钱奶奶是老西门街道较早申请“家床”的老人。谈及为何成为这一养老模式的首批“尝鲜者”,她说,在老西门住了40多年,对这里非常有感情,不愿意随孩子迁往浦东。听街道和居委干部介绍了这种新模式后,她认为这种新模式能够满足她这种高龄老人的养老需求:“80多岁的时候,我还能做饭、洗衣服,照顾自己。现在年纪过了90岁,很多家务事就做不动了,但我基本行动还利索,不高兴为此去养老院。”

钱奶奶申请每天1小时的“家床”服务。39岁的苏阿姨每天上门,擦灶台和桌子、拖地、做饭等,将钱奶奶小小的居室打扫得干净舒适。有时,钱奶奶身体不舒服,苏阿姨还会为她轻轻按摩、推拿。护理部的杨春花作为上门护士,会每个月定期提供一些健康服务,比如监测钱奶奶的血压等指标,提醒她按时服用治疗高血压、支气管炎的常用药。

“家床”服务的内容,听起来似乎与市场上的家政保姆类似,它与家政保姆有啥区别呢?

老西门街道家庭照护床位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海水举了一个一天之中有多位护理员上门为老人服务的案例。

根据这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3个护理员分别于上午8点、下午2点、晚上7点30分来到老人家中。第一个护理员擅长烧饭,服务2小时,负责烧好一天的饭菜,并打扫卫生。第二个护理员擅长保健,负责帮午睡后的老人进行康复按摩。第三个护理员的主要任务是陪夜,并且负责老人的洗漱。

“请到的家政保姆,不可能既是好厨师又是好护理师,还是家务能手。但是‘家床’服务可以让老人同时享受不同专业团队的照料,兼顾日常生活照护、日常健康管理、康复训练、康乐活动等不同内容。”王海水说,个性化定制是“家床”的一大特色。

此外,不少家庭都碰到过“急寻保姆”的情况。保姆有急事需要请假几天,那该怎么办?如果是“家床”,就不存在这个隐忧。机构服务的优势在于,一个护理员请假,可以立即调剂另一个护理员代班。

对老人来说,健康管理等服务也十分重要,“家床”也考虑到了康养类内容。除了日常的血压、血糖、血氧等指标检测,还有一项服务是“陪医”。老人如需到大医院就医,可提前联系服务中心的养老管家安排陪医人员。如果儿女在外,老人需要长期住院陪护,也可定制相关服务。

总而言之,“家床”的服务内容更加全面、系统。政府寻找的供应商必须具备机构养老资质,所以其背后有完整的服务团队。而传统的家政保姆只能“单打独斗”,在服务的全面性、专业性、延续性等方面,与养老机构仍有一定差距。

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长者享受“家床”服务。


问题二:收费性价比如何

“家床”服务是怎样收费的?对老人来说性价比又如何?

快乐之家按服务时长来收费,原价每小时50元,略高于市场上的家政收费。陪夜因为比较特殊,不计时收费,作为一个套餐包,每月收费一两千元不等。

“家床”服务基本以套餐包形式提供。比如“爱心体验包”,服务内容包括:健康照护(测量血压、血糖等指标,药品管理);康复照护(肢体按摩、肢体功能活动锻炼,餐食、居住清洁等生活照护,24小时智能监测、应急服务等);精神文娱(手工、益智游戏等)。

体验包价值1000元,每个月服务13小时,但老西门街道现阶段有6个月补贴措施,每月街道补贴300元、服务中心补贴340元,相当于老人只需支付360元即可享用。如果选择的是24小时住家服务,每月老人需支付7920元。

黄浦区五里桥街道和静安区石门二路街道也是全市第一批试点“家床”的街道,服务供应商均为福苑康养。在服务设计和服务提供上更突显“享老”与“整合”两个特色。相关负责人提到,过去的两年中,“家床”的建床模式通过不断的探索、钻研,既要在“长护险”以及形形色色的家政保姆服务中找到突破点,又要切切实实地为老人提供满足其需求的服务,确实走了一段不太好走的路。“长护险”提供给老人的选择相对比较局限,而老人的实际需求又是个性化、多样化的。尤其是“长护险”不能提供的做家务、烧饭、陪医出行等服务,是一部分居家老人的养老刚需,这正是“家床”可以有所作为的地方。

基于以上,福苑重新整合产品内容,从老人的需求出发,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以10个“关键字”即“医、护、康、养、健、食、洁、急、乐、行”为维度,通过专属的“享老规划师”对老人进行一对一评估,根据每个老人的服务需求制定专项服务方案。比如“行”,不仅为老人提供陪行服务,还可以全程对老人进行陪医、带老人出门逛逛,整个过程中适配了专业的福祉车,搭配了爬楼机,还配备了一名专业的陪行师,一站式解决了老人出行的所有顾虑,将传统的清单式“点单服务”升级到了一对一“专属服务”。

福苑在开展“家床”的过程中,也链接了其在街道运营的各类养老服务资源,包括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长者照护之家、日间照护中心、康复医学门诊部、护理站等,通过统筹管理为辖区周边的老人打造一个“家床”服务的综合平台。

除了基础的点单式服务外,福苑也提供24小时专业照护,既解决了很多家庭子女与老人分开居住无暇照顾的痛点问题,也解决了家政市场上部分保姆照护专业性不足以及子女对家政公司的“阿姨”素质不太放心的难题。


问题三:签约情况是否理想

截至目前,老西门街道“家床”累计服务用户292户,在黄浦区经历了大规模旧改后,目前仍在接受服务的用户还有近180人。

王海水告诉记者,根据快乐之家养老院和老西门街道“家床”服务中心的统计,享受“家床”服务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1岁,而选择入住养老院的老人平均年龄为89岁。

“失能失智老人可以去专业的养老院。而‘家床’让一些行动不便的高龄老人能够居家养老,同时又可以享受养老院的专业服务。‘家床’在某种程度上也推迟了老人入住养老院的时间。”

81岁的季奶奶对上门的“家床”护理员印象很不错。她说,自己行动还算利索,但83岁的先生眼睛不太好,一年多来,护理员上门帮先生推拿、按摩、做家务,现在老先生可以自己在家活动。“小马还会和老头子聊国际形势、社会情况等话题,也是对老年人的陪伴,我们感觉很温暖。”

季奶奶的朋友拉她一起去养老院,但季奶奶的想法是“去了养老院就没有家了”,现在有“家床”,能够居家养老,孩子也可以每周回家看望。这是季奶奶心中理想的养老状态。

记者调研时了解到,在首批试点过程中,不少街道都面临推广难题,面对这一新兴事物,一些老人和家属还是感觉陌生,或者将“家床”服务与家政服务、“长护险”等混淆起来。

“我们目前服务的独居老人数量很大,占一半比例,不少还是高龄独居老人。老人对‘家床’的信任感需要慢慢培养。”王海水说,街道、居委也会帮助推广,走进小区摆摊,让更多老人和家属了解这种养老新模式。

静安区的“家床”目前成为全国试点项目。福苑的最大感受是,政府在宣传推广中亲力亲为,起到极大作用。静安区民政局为“家床”举办了各类相关活动,组织集体宣传,甚至连宣传单都统一设计、印发好后提供给各服务方,在服务质量上,区民政局与各街道也定期开展不同形式的抽查。

福苑目前在石门二路街道累计服务用户160人,全市“家床”累计签约已经达到1300余人,其中一半以上为纯自费用户。像陆家嘴街道,建床的300多户老人100%为纯自费建床。在福苑的“家床”服务中,“24小时专业照护”成为最受欢迎的“点单王”。

浦东新区陆家嘴街道长者享受“家床”服务。


多床联动,统筹资源成为趋势

在老西门街道,老人可享受“两床合一”的服务,即“家庭照护床位”与“家庭病床”合一。老人可签约“家庭医生”建“家庭病床”,由市、区级公立医院医生提供长期的上门服务,同时享受“家床”服务。

家住大林居委的高美凤今年79岁,她与老伴都患有小儿麻痹症,常年靠轮椅行动。老两口在家中建立了“家庭病床”,社区医生每两周上门一次,为两人测量血压等生理指标,查看日常血压记录,并根据病情的变化开出处方,如病情异常,则建议去上级医院就诊。

老两口还同时购买了“家床”服务。每周一,“家床”专业护士会上门查看老人的身体情况,并指导护理员为老人进行下肢康复训练,将医生开好的各种药物归纳到药品盒里,每顿吃哪种、每次吃多少、什么时间吃,都列得明明白白。护理员同时进行打扫房间、洗菜、做饭等工作。

每月两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医生上门为老人开具治疗基础病的处方药品。腿脚不便的老两口不用亲自去,一个电话打给“家床”的养老管家,就可以享受“代配药服务”,有专人准时将老人需要的药物取回。

石门二路街道则采取静安区正在推广的“五床联动”模式。

“五床”,即家庭照护床位、养老机构床位、家庭病床、医疗病床(区内一级、二级医院的治疗病床)和安宁疗护病床(临终关怀病床)。通过这五张床,建立服务转介、信息互通、资源共享的联动模式并在全区范围内试行,从而满足辖区老人在居家、社区和机构的日常照护及疾病诊治、健康管理等综合需求。

孙爷爷今年91岁,女儿长期定居国外,只剩孙爷爷孤独一人。老人时常有心绞痛发作,病情恶化,住进了医院。一个月后,孙爷爷的身体有所好转,可以出院,可身体机能明显减退,回家后的照料问题让远在国外的女儿又犯了难。女儿为老父亲选择了比较放心的“家床”服务。

福苑通过评估,为孙爷爷制定了专属的照护计划,安排了24小时专业照护。白天,照护师会为孙爷爷测量生命体征,做手法按摩,耐心帮助孙爷爷进行简单的康复训练。晚上,照护师会精心为孙爷爷擦身、洗漱,协助夜间如厕,确保老人安全。福苑“家床”团队还会定期派出护士、康复师上门为孙爷爷进行更加专业的监测和训练,通过整合式照护,让孙爷爷享受到了专业康复训练、健康管理、代配药、陪诊等服务。

从“医院床”到“家庭养老床”,孙爷爷解决了“出院了怎么办”的问题。

为了进一步满足老人多元化、个性化的原居安养需求,福苑还为“家床”设计了24小时专业照护、12小时专业照护等多种服务包。

“家床”服务在试点过程中赢得许多老人及家属的认可,同时也遇到了一些潜在的问题及挑战。

比如,“家床”作为一项市场化项目,当自费比例有所增加时,如何让更多老人愿意为养老服务买单,形成一定的养老消费意愿,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难题。

再比如,“家床”服务机构规模化受限,运营成本偏高。王海水告诉记者,对于企业而言,它不是一个高利润业务,根据财务估算,至少要做到1500户的规模,才能实现良性循环。初级阶段,如何提高养老机构的积极性,将“家床”服务做得更深入和专业,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