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时报:养老,信托可帮忙
主 持 人:《金融时报》记者 胡萍
特邀嘉宾:南方科技大学副校长、中国信托业协会养老信托专业委员会主任 金李
中国信托登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委员、副总裁 刘铁峰
《金融时报》记者:养老产业日益发展,我们是否需要信托?
金李:人口结构的变化将深刻影响社会生活与各行各业。未来,养老产业的各个层面将会迎来井喷式发展,我这些年一直呼吁要做大做强中国的大养老产业,将其培育成为中国经济新的支柱。养老信托是支撑养老产业发展壮大的重要途径之一,这也是信托行业的重大机遇。虽然信托业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还经历过多次曲折,但是信托拥有极强的创新性和灵活性,随着我国老龄化加速和养老需求多元化,未来养老信托将迎来巨大的发展空间。
刘铁峰:养老需求具有多样性、持续性、多变性等特点。信托业在养老产业信托、养老消费信托、养老慈善信托等领域都有探索,取得了一些经验。从信托财产具有独立性这一本质特点出发,这也是其他金融子行业不可比拟的。虽然信托业近年来在养老服务领域做了一些探索,但重融资功能、轻服务属性的特点仍很明显,养老服务信托整体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制度优势发挥并不充分。
《金融时报》记者:养老信托可从哪些方面着手?信托服务养老产业有何特征?
金李:养老信托的发展,一方面,需要继续服务于高净值客户,提供综合性财富管理解决方案;另一方面,需要探索普惠性养老信托,因为中低收入群体和中等收入群体蕴含巨大的市场需求,这是养老信托可以开辟的广阔天地。
刘铁峰:养老服务信托应具有综合性。养老需求涉及医养康养、财产继承、财富管理等多方面,和谐的晚年生活不仅是“老有所养”,还包括财产传承无忧、精神生活无虑。在信托业务三分类改革背景下,一些新业务子类如家族信托、家庭服务信托、保险金信托、特殊需要信托、遗嘱信托、预付类资金服务信托等皆可衔接至养老领域。
养老服务信托应具有人民性。养老需求更加多元,涉及不动产、股权等家庭财产的传承规划需求也与日俱增。信托业务三分类改革将家庭服务信托门槛降低至百万元,令养老信托不再局限于此前的高净值客户,为更多百姓善用信托制度、改善养老质量增加了选择,这是信托业践行金融人民性的重要方面,有助于造福更多有特殊需要的社会群体。
养老服务信托具有工具性。作为一种提升养老品质的法律制度安排,信托在养老领域不应被强调产品属性,而更应被视为一种带有法律、金融和服务属性相结合的工具,提供诸如人寿保险的保障功能、遗嘱公证的法律保障功能、赠与和继承等传承工具的功能属性,旨在满足不同场景的养老需求,依据老年人的需求及实际情况,安全规划生前身后财产,满足资产隔离和资产管理的双重需求。
《金融时报》记者:发展养老信托有何意义?
金李:首先,发展养老金信托,能够有效弥补国家养老金的缺口。虽然去年国家已经推出了个人养老金,但仍然存在额度少、产品种类少、投资期限长、限制多等问题。养老金信托在应对全社会养老财富储备缺口这个问题上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其次,可以助力养老产业向市场化方向发展。因为养老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这就导致社会资本兴趣低,不愿进入养老行业。而养老产业信托,可以为养老产业提供长期资金,使资金来源与项目期限相匹配。与此同时,我们可以借鉴基础设施REITs的试点经验,设立养老REITs,通过税收激励、优先优惠长期供地、政府担保等降低制度成本,吸引社会资金进入养老产业。
最后,养老信托可以助力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养老信托可以盘活老年人手中大量的金融资源,投放到国家高质量发展最需要的领域,更好服务实体经济。
《金融时报》记者:信托业在布局养老产业过程中面临哪些问题?
刘铁峰:在信托业转型发展的当下,满足养老需求仍面临很多问题。
正面优势宣传待引导深入。不同阶段的老年人在自理、介助、介护等不同时期对养老需求有着较大差异,涵盖金融理财、财产管理、代为支付等多个方面。信托制度凭借资产隔离、灵活机制、综合管家、跨代传承的独特优势,有条件提供定制化的养老服务,尤其是在经济条件好、房地产市场较为规范的城市,居民所持有的不动产若能被有效盘活,则可成为提升养老品质的一个有益补充,但上述制度优势由于种种原因,并未被更多百姓知晓善用并受益。
信托业信任度有待加强。一方面,公众对信托业信任度有待加强。改革开放以来,信托业一直以资金信托、融资类业务为主要功能,但个别产品违约事件令多年来积累的口碑受损,公众对信托业的“信任焦虑”有待化解。另一方面,传统受众面有待扩大。传统信托产品仅是小众人群的特定金融工具,信托业务三分类改革后,应充分发挥在资产服务信托中的服务属性优势,助力提供高品质的养老服务。目前,不少机构已运用信托制度来进行预付费社会资金管理、物业服务、养老院费用直付管理等有益探索。
信托从业者各方面准备有待加强。一是基于原来的定位和布局,信托公司鲜为公众知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展业。二是养老人才储备不足。养老服务需求“千人千面”,尤其对综合事务管理的管家式人才要求较高,需要在信息系统的“加持”下重新布局人才架构,面向高净值客户的税务筹划,法律规划等人才也需降下“身段”,做好为更广泛社会群体服务的准备。三是信息系统准备不足。养老类等服务信托具有批量化、定制化等特征,多数信托机构需要从顶层设计搭建服务类信息系统架构。四是盈利模式待探索明确。养老服务信托前期投入较多,短期内实现较快盈利较难,需解决股东盈利要求与可持续发展模式的矛盾,坚定服务属性的方向与信心。五是信托文化宣导待深入。
《金融时报》记者:对如何发展养老信托有何建议?
金李:我们需要积极探索丰富的养老信托模式。例如,可以与医疗健康、适老科技、社会公益等领域进行有效结合,为养老客户提供优质的医疗资源和服务、智能的生活设施和体验、特色的慈善项目和活动等。
延展养老信托的社会支持面。养老信托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属性和公益性质的金融产品,应该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的政策支持和配套,推动养老信托行业的规范、健康发展。
通过养老信托发展综合性财富管理。养老信托作为一种创新型金融工具,可以通过综合性财富管理的方式,同时实现养老理财、养老服务及财富传承等诸多目的。
另外,在康养、投资、规划、传承、公益慈善等场景,信托服务有较大想象空间。
刘铁峰:构建信托养老产业体系需行业共建,需要大力宣传信托“工具”价值。信托行业需深入研究养老领域痛点堵点,各家信托公司禀赋资源不同。例如,保险系信托公司可发挥股东优势,深耕发挥养老医护等资源优势,按照先易后难、精准出击、差异竞争的原则,以寻求养老领域堵点,探索信托服务属性与盈利模式有效平衡的可持续商业模式。跨界合作构建养老服务生态。信托公司应做好贴身管家,牵头构建养老服务生态链,与银行私行、保险、房屋中介、康养集团、养老机构等机构广泛合作,共建和谐、多赢的养老服务生态圈,探索满足社会多层次养老需求的可持续发展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