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把养老院的床位搬到老人家里!是“创新者”,还是“孤勇者”?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发布时间:2023-08-14
字号: [小] [大]   
来源:东方网纵相新闻 时间:2023-08-14


上海,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05年,上海率先提出构建9073养老服务格局,即90%的老人居家养老,7%的老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人到机构养老。

对于大多数老人而言,居家养老是首选。但居家养老,对于老年人而言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子女无法照顾怎么办?独居、高龄老人万一有事怎么办?非活力老人要去看病怎么办?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位于上海市中心的老西门街道,在“家床”服务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个新生事物——24小时为老服务应急中心,采用政府补贴和机构运营的创新方式,把养老院搬到了家里,让享受服务的老人们能安享晚年。

△老西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姚恒衡介绍情况

老西门街道位于上海的老城厢,虽然人口不多,但按户籍人口来算,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45.8%。“针对此,我们结合了区情、街情,结合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借鉴国际先进的通行做法和经验,将其本土化,因地制宜地开展24小时不间断、15分钟到家的应急服务,更适合我们社区的需求。

“具体而言,这项服务包含五个一的概念,即一个后台系统,一系列的智能、智慧检测设备,一个有经验的专业护理团队,街道出台的一套政策和相应补贴,一个完善的工作机制,我们把政府力量、市场力量、基层自治组织协同起来,共同做好服务。”老西门街道党工委书记姚恒衡向记者介绍道。

△24小时为老应急服务中心平时为老人们举办的活动

这项创新举措,直接面对老年人的是护理团队的护理员们。杨春花,就是他们其中的一员,她是24小时为老应急服务中心的护理部主任,服务过300多位老人,现在主要负责老人的生命体征监测、老人风险评估、护理员的招聘和培训等。

杨春花说,将心比心、责任心、超强的技能是他们团队服务老人的三个锦囊。

△钱奶奶(左)说:“小杨真的像是我的孙女一样啊!”

住在大兴街附近的钱奶奶,今年92岁,由于儿子住在浦东,有第三代要照顾,因此,她只能一个人住在老西门。儿子给她购买了基础套餐,可享受每天1小时的护理员上门服务,有时候身体不好,还会升级成每天2小时的服务,另有每周生命体征的监测服务,应急铃、睡眠监测带、煤气探测器等。

杨春花每周都会上门去看望钱奶奶。“小杨和她的团队真的很好。除了帮我擦窗、擦地板等清洁工作外,我身体不好的时候还会帮我烧菜、配药,陪我聊聊天,我天天都盼望着他们来。小杨真的像是我的孙女一样啊!”钱奶奶有点激动地说道。

△李奶奶在护理员的陪同下,做康复训练

走进另一家90岁的李奶奶家,奶奶正坐在轮椅上喝桑葚茶。“这是我们护理员给我煮的,对心血管好的”。这位奶奶由于几年前脑溢血,半边身子有点不利索,所以使用了24小时为老服务中心的最高档套餐,有位护理员24小时陪护。除了生活照护外,护理员还会给奶奶进行康复训练以及按摩,早晚各一次。

李奶奶的女儿也告诉记者,“我们3个月前,刚刚了解到这个为老服务中心,得知他们的护理员经过专业培训,还有一个团队的服务,所以我们立即辞退了之前中介的保姆阿姨,使用了这个服务。他们除了专业之外,还有一本24小时照护手册,记录我妈的生命体征、兴趣爱好、提供的服务等。另外,他们还以诚相待,非常有爱心、责任心,把我妈当自己的妈妈一样照护,我们很放心”。

“能得到老人和家人们的认可,我们是最开心的。”杨春花说。但在护理过程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有的老人有认知障碍,会打我们护理员,还有的会小便小在地上,虽然我们护理员很委屈,但我们护理员仍然会去擦,耐心地为他们服务;有的老人会嘲讽我们,时间到了要结束服务的时候,让我们做这个做那个;还有的一直对护理员不满意,我们给她换了9位护理员。尽管如此,我们都会承受压力,服务好每一位老人,用真诚打动每一位老人。”她含泪告诉记者。

24小时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海水接受采访

记者在为老服务中心,看到服务提供的套餐时,每项都有政府补贴,机构补贴和自费部分。24小时为老服务中心负责人王海水表示:“这是我们中心为老年人提供的补贴,希望更多的老年人能享受到这个服务中去”。

王海水告诉记者,“目前,改项目仍处于亏损状态,但我们是带着情怀在做这件事的,因为上海处于老龄化社会中,老年人需要这些服务,家属也需要这些服务。虽然市场有需求,但有需求的家庭还习惯于找钟点工和保姆,我们现在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项服务,让老年人的晚年能够被尊重,安心享受生活。”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