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评线】彩云网评:“低龄老年人”也可大放光彩
“积极老年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低龄老年人灵活就业、释放“银发红利”的强大基石。
彩云网评特约评论员斯涵涵
最近,促进低龄老年人灵活就业登上了微博热搜。“低龄老年人”和“银发红利”两个名词,引发社会激烈争论。
乍一看,“低龄老年”与“银发红利”,是两个矛盾十足的词组,尤其对于那些徘徊在35岁就业“门槛”的焦虑群体来说,更是显得十分刺眼。
其实,“低龄老年人”并非一个生造的词汇。人口学中,年龄在60到69岁的人,被认定为低龄老年人口。人的一生分为童年、青年、中年、老年等不同阶段,将老年分为“低龄老年”和“高龄老年”,是对老年人口的科学化的细化分层,合理有据,并不突兀。
理性看待“低龄老年人”的定义与作用,是激发“银发红利”的前提。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为2.8亿人,占比为19.8%。有人口专家指出,从人口结构看,未来30年是一个低龄老龄化的时期,60-69岁的低龄老年人会大幅增加,这为延迟退休、低龄老年劳动力灵活就业提供了机会。
对于有意愿、有条件灵活就业的低龄老年人来说,工作是一种丰富晚年生活、实现自我价值的方式,不仅可以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也有助于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减少子孙的后顾之忧。对于企事业单位而言,低龄老年人具有丰富的工作经验优势,促进其灵活就业有利于充实整个市场中劳动力供给数量,提高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一部分养老金支付压力;对整个社会来说,可以创新延迟退休的实现形式,有利于积极开发老年人人力资源,缓解劳动力供给减少带来的挑战,可谓一举多得。
但是,低龄老年人灵活就业遭遇诸多现实阻碍:一些企业出于各种顾忌,不愿雇老年人,导致所能提供的行业、职业及岗位数量十分有限、缺少针对低龄老年人灵活用工的法律保障、低龄老年人在身体素质、职业技能、数字化素养等方面有所欠缺、就业信息不对称、存在结构性矛盾……整体来说机会不多、渠道不畅。另一方面,社会缺乏宽松、平等的舆论空间,一些人认为,老年人再就业,是和年轻人“抢饭碗”,老人“再就业”或从事志愿者工作,会遭遇“沽名钓誉”“想钱”“不安生”“折腾”等冷嘲热讽,严重挫伤了其再就业、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凸显“积极老年化”重要性。国际卫生组织一直提倡的“积极老龄化”,其重点是人在进入老年以后,通过各种努力,继续在生理、心理、智能等方面尽可能延缓衰老,在较长时期继续保持良好的状态。“积极老年化”是老龄化社会的发展方向,也是促进低龄老年人灵活就业、释放“银发红利”的强大基石。
青年朝气蓬勃、中年年富力强,老年健康积极,方是现代中国的和谐美景。促进低龄老年人灵活就业需要多方协同,持续发力。完善退休人员、灵活就业人员的工伤保障制度与法律制度,明确风险责任分担机制,化解用工方顾虑;积极开展老年就业方面的教育培训和就业服务,提升老年人就业能力。同时加强老年健康管理,积极完善托幼支持体系,在兼顾低龄老人的身体及意愿,使其在自觉自愿、力所能及的前提下,帮助其实现健康、无忧的“再就业”,让“低龄老年人”展露身手,大放光彩,将老年化社会的压力转化为社会转型升级、稳步向前的不竭动力。
彩云网评所登载的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欢迎关注彩云网评,投稿邮箱yncywp@163.com,稿费从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