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安宁疗护医生王红:把话说开,生命才能不留遗憾

来源:京报网 发布时间:2023-04-04
字号: [小] [大]   
来源:京报网 时间:2023-04-04

        北京市隆福医院,是北京市安宁疗护示范基地之一。来到安宁疗护病房住院的病人,生命已近终点。在这最后时刻,病房负责人王红经常会鼓励家人陪病人多说说话。把想说的和该说的都说出来,坦然面对生死,生命才能不留遗憾。


生命末期 依然还有“盼头”

        “您好,您爱人血压已经有些下降了,快来医院吧。”早上8点半,王红在巡房时,看到病人杨丽(化名)的生命体征已经减弱。此时陪床的只有杨丽的女儿,王红给杨丽的丈夫、儿子都打了电话。虽然用词比较委婉,但对方一听就能明白,病人的生命到了最后的时刻了。

        53岁的杨丽是肿瘤晚期患者,大约10天前转诊来到了隆福医院,为的就是住进安宁疗护病房。来到这里,病人和家属已经有了默契,治疗以减少痛苦为主,不再做无谓的抢救,也不刻意回避生死的话题。

        住院期间,安宁团队也会想办法疏导病人和家属的情绪。王红在交流时发现,杨丽和家属都十分认可安宁疗护的理念,便询问是否愿意配合院方拍摄一个安宁疗护题材的纪录片,杨丽和家人欣然同意。

        拍摄持续了两天,王红明显感觉到,杨丽在这两天里更有“盼头”了。“感觉自己睁开眼还有想干的事儿,最后的这段时间还可以为别人留下点什么,挺有意义的。”说完这些,杨丽脸上也露出了久违的笑容。

        而就在拍摄结束后没几天,或许是认为自己“完成了任务”,杨丽陷入了昏迷,直到今天。电话打完后,杨丽的家人很快来到了医院。“病人到了最后时刻,你们一起陪陪她吧,再跟她说说你们最想说的话。”和家属交代之后,王红退出了病房,让家人陪伴杨丽走过最后这段时间。11点,杨丽平静离世,因为家属已经有了心理准备,病房里并没有嚎啕大哭。

全程昏迷 眼里却流了泪

        安宁疗护病房近期还接诊了一个从ICU转诊而来的病人。老人今年68岁,在ICU期间,医生判断已经无能为力,病人生命也十分有限。因为ICU没法探视,家人希望能最后陪一陪父亲,因此联系到了隆福医院。

        老人是头一天下午过来的,全程都是昏迷状态,还用着呼吸机。老人的四个子女在第一时间来到了病房。大儿子握住父亲的手,诉说着自己对父亲养育之恩的感激。

        “大夫,我爸爸流眼泪了!”不一会儿,老人的大儿子找到王红,话语有些激动。王红告诉他,病人虽然昏迷了,但他的听觉还是存在的,依然可以听到家人说的话。“趁着这个宝贵的时间,多跟他说说让他放心的话吧。”

        老人的子女都在40岁左右,心理承受能力还算强一些,可孙辈该怎么办?当天晚上,安宁团队特意指导老人的四个子女,让他们告诉自己的孩子,老人目前的状况是怎样的,明天去见的时候应该做什么样的心理准备,不用害怕等等。但即便如此,第二天一早孙辈过来探视时,有的小孩看到陷入昏迷的老人,还是忍不住哭了出来。那个时刻,即使是见过太多次生离死别的王红,也有些情难自禁。

        第二天中午老人就离世了,距离他转诊到隆福医院安宁病房还不到24小时的时间。儿女们对王红说,如果老父亲在ICU里离世,这最后一面恐怕就看不到了。“感谢你们能收治,让我们最后时刻能陪伴在父亲身边,相信他泉下有知也会欣慰的。”

把话说开 心态才更坦然

        隆福医院的安宁疗护病房成立于2017年,至今已有6年的时间。平均每年在安宁疗护病房离世的病人约有100多人。

        在安宁实践的过程中,王红也见到过很多个案例,虽然有家属在旁陪床,但平时病人和家属之间都不知怎么交流,双方尤其对病情和死亡“讳莫如深”。有的家属,还会特意避开病人,偷偷向大夫询问病情。

        “遇到这种情况,我们会首先给家属做工作,引导家属如何与患者打开这个话题,再去探寻病人自己的想法,他想不想知道,想知道多少。”聊着聊着,王红经常会发现,无论是病人和家属,双方其实都已经接受了现状。但就怕自己一旦把窗户纸点破,对方会难以接受。此时王红要做的,就是让双方明白彼此的心意,引导他们慢慢打开话题。“把话说开之后,房间里的气氛明显就轻松多了,病人和家属的心态也更坦然了。”

        和病人聊天时,王红也会让他们多说说过往的经历,一辈子最得意的事情。“这种对生命的回顾,能让病人以更淡定的心态面对死亡。因为在回顾过程中,病人能够明白,他这一辈子是有意义的,在这个世界上留下了自己的印记。”

来源:北京日报客户端 记者 莫凡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