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创造更包容可持续环境 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

来源:中国社会报 发布时间:2024-01-11
字号: [小] [大]   
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24-01-11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和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积极老龄化课题组

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态势不仅是我国面临的现实问题,也是一种全球性趋势。可以说,长寿时代正在静悄悄地走近我们。它不仅是人群生理寿命的延长,也在同步改变经济结构、社会形态和生活方式,快速地将我们推到一个新时代,需要我们更新老龄观和发展观,以更加积极和主动的态度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到来。

中国人口福利基金会、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公益研究院、智睿养老产业研究院共同发布的《持续高质推进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建设——“积极老龄化”理论与实践研究报告》,对如何构建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进行了探讨,认为积极老龄化社会是一个关注老年人需求和贡献的社会理念,社会应该适应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创造一个更包容和可持续的环境,强调老年人是社会的积极参与者和贡献者,应该受到尊重和支持,以实现更加充实、更有价值感的晚年生活。这样的社会应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机会,使他们能够维持身体、心理健康,继续参与社会、经济和文化生活,从而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我国自“十一五”规划纲要首次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以来,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路径经历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阶段,已经开创了具备战略性和全局性特点的中国模式。

我国积极老龄化社会的特点

我国正快速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目前正处于应对人口老龄化的过渡阶段。我国长久以来形成的持续劳动传统,补充老年期经济收入的社会现实,儒家为本兼具“家国情怀”与“孝亲伦理”的传统文化根基以及新中国塑造的奋发进取与使命担当相结合的民族精神,让整个社会从个人、机构、组织和政府层面充满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积极元素。其中以人民为中心治理理念的先进性、多元主体老年组织的基层能动性、老龄群体积极参与的广泛性,及其社会参与领域和形式多样性的特点充分证明,这些因素形成了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的基本雏形。

处在一个积极应对老龄化的有为治理时代,我国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呈现如下特点:尊重与融入政策推动成效显著,但仍需关注时代发展并细化需求;健康关怀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健康保健服务仍待提质增效;老年教育受到广泛重视,但终身学习理念与区域均衡发展尚待加强;适老化环境建设则随老年友好型社区推进有明显改善。

应该说,前所未有的长寿时代,老年群体逐渐由社会的边缘群体转变为重要的参与力量,为积极老龄化理念的酝酿并逐渐传播提供了良好前提和基础,社会参与也迎来更多元化的实现路径。但也要看到,社会整体对人口老龄化的认知仍停留在比较粗浅的阶段,在不同层面均存在一些认知误区,比如把赡养老人视作“负担”,把老龄化问题窄化为老年人问题或养老问题等;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工作尚未形成系统的政策支撑体系,缺乏合力;由于渠道不足、组织发展不均衡等,老年人通过组织进行社会参与的机制比较欠缺。此外,在积极老龄化实践层面,还存在中老年人力资源闲置问题,志愿服务观念、制度、组织等不够完善,老年教育覆盖面和专业性不足等问题。

定位、目标与发展方向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是中国式现代化下的老年友好型社会。构建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题中之义,是挖掘我国人力资源潜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传承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构建共建共治共享国家与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的定位应是在继承传统文化的同时,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创造一个兼顾全面福利保障、数字智能、文化愉悦、社会融合的老年社会模式。它既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关注老年人的个体需求和尊严,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服务,让老年人真正得到尊重和关爱,又倡导尊重生命、珍惜时间的长寿文化,使老年人在心态上更加积极向上,享受晚年生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贯彻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老龄观、健康老龄化理念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过程。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的目标是强调老年人个体尊严与社会尊重、实现医疗与健康服务的全覆盖、促进老年人全面参与社会建设、强调社会关爱与社区邻里共融,以及促进社会创新和文化传承。

构建积极老龄化社会应逐渐推动实现以下六大体系:一是健全鼓励支持老年人社会参与、实现老有所为目的的政策鼓励支持体系;二是健全推进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的机制体系,完善老龄政策,实现老龄工作专门化运行和跨部门协作;三是构建多层级多类型便于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服务体系;四是构建提升管理与服务能力的智慧化技术支持体系;五是建立枢纽型平台,完善社会支持体系;六是构建促进中国式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的监测评价体系。

推进积极老龄化的建议

积极老龄化社会建设是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推动实施:

首先,加强积极老龄化理念倡导与认知教育,提高全社会对老年人和老龄社会的全面认识。开展人口老龄化国情教育、树立老年人正面积极形象;畅通老年群体价值实现的渠道,积极开展各类社会志愿互助服务实践,创造有利于老年群体价值发挥和社会参与的社会支持环境和文化包容氛围,逐步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树立和接纳积极老龄化理念,更全面地认知老年人的价值和贡献。

其次,完善政策保障。在制度和政策保障层面,完善老龄事业发展的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出台保障老年人的劳动就业权益和创业权益的针对性规则;在老龄事业促进上,推动老龄事业与产业、基本公共服务与多样化服务协调发展。

最后,优化社会行动支持体系。充分利用政府、慈善组织等正式的社会支持系统和来自亲友、邻里、同事等非正式社会支持系统,建立全面的医疗保健支持服务体系,推动全龄化教育培训,构建社区智慧服务平台,拓展社区老年人活动中心功能,加强社区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为老年群体提供情感支持、物质援助、服务保障、信息传递与社会参与途径等。

以发展的眼光来看,我国隐藏着一座积极老龄化的金山,有待于进一步探索和挖掘。蓄力未来,打造和形成更加成熟的中国式积极老龄社会,不但能适应老龄人口不断增多的社会结构,还会实现一种价值观上的根本转变,将老年人视为宝贵的资源,为他们在整个生命周期提供实现个人价值的机会。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