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顶部

善养中国:香港长者“北上养老”,此心安处即是吾乡

来源:汇橙养老 发布时间:2024-01-02
字号: [小] [大]   
来源:汇橙养老 时间:2024-01-02

新年前夕,85岁的香港老人周志明在肇庆迎来了新生活。

  1个多月前,当他走进香港赛马会伸手助人肇庆护老颐养院(下简称“颐养院”)时,目光便被门口的一棵棵大榕树所吸引。榕树茂盛的根须密如发丝垂直向下,奋力扎进泥土里。犹如离家的游子,对故土的无限向往。

  周志明祖籍揭阳,故乡的村头巷尾随处可见榕树,这是记忆里最美的乡愁。阔别40年重回内地生活,他心中虽有不确定,更多是兴奋和期待。

  颐养院由香港伸手助人协会负责运营,在2001年迎来首批入住院友。2014年,颐养院入选香港社会福利署推行的“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该计划由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符合条件的香港老人在院舍的食宿、护理服务、个人照顾及基本医疗等费用,为轮候资助护理安老床位的香港老人提供在内地养老的新选择。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纵深推进,三地人员往来日益频繁。2023年岁末,粤港发布新消息,两地将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纳入更多养老机构。伴随着新年的钟声敲响,越来越多“周志明”的故事将在大湾区上演。

新生活:回内地落叶归根

  2023年11月16日,从香港搭乘约1小时40分钟高铁,再转乘40分钟左右汽车,周志明抵达了位于肇庆市高要区白土镇的颐养院。周志明此前从未来过肇庆,但踏上这段陌生的旅程,他却很安心——虽是走向陌路,却是去往归途。

  过去40年里,周志明经常往来粤港两地,足迹遍布广东许多城市。对他而言,广东是一片从未真正长期停驻,却始终萦绕在心间的故土。

  1938年,周志明出生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个华人家庭。19世纪末,其曾祖父曾在广东积极参与救亡图存运动,后因受到追捕,漂泊至南洋落地生根。虽然背井离乡,对故乡故国牵挂始终刻在周家人心里。忆及童年,周志明一直难忘长辈对自己的谆谆教诲。“回家看看”的心愿,自小深埋在他心里。

  新中国的诞生,在国际上产生巨大影响,海外华侨奔走相告、欢呼庆祝。在东南亚,大批华侨纷纷回国支援建设。1957年,周志明如愿踏上归国旅程。

  回国后,周志明来到南京学习俄语专业,并在毕业后成为一名俄语教师。1957年起的26年间,周志明在南京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年华。1983年,为了方便与还留在印尼当地的亲人相聚,他才和妻女离开南京前往香港工作。

  因为割舍不下的情结,周志明定居香港后仍不时回内地走走看看。近些年,随着年龄增长,他的身体明显不如从前:血压、血糖和血脂不断升高,腿脚不再灵活,出行需要拄拐杖。不仅往来两地不便,独立生活更成难题:女儿们为工作忙碌,孙女们在国外留学。单是为了解决一日三餐,他都要颇费周章。

  进养老院成了一个现实选项。起初,周志明去看过几家香港的养老院,可只望得见天空一角的逼仄环境让他非常犹豫。恰巧,有朋友介绍了这家位于肇庆的颐养院。他觉得这或许是一个回内地落叶归根的机会。

  经过几天试住,宽敞的院舍、静谧的环境、细致的照料,让周志明很快决定在这里长期住下来。

  最初,对于父亲入住内地养老院,家人们也有顾虑。每晚7点半,他大女儿都会准时打来电话询问情况,周末还会专程从香港赶来肇庆探望。

  “多亏了梁姑娘,我女儿才放下心来。”周志明指着颐养院工作人员梁晓华说。因为腿脚抬不高,又长有灰指甲,剪脚指甲这样原本稀松平常的小事对周志明来说却非常困难。尽管周志明羞于开口,但注意到这个情况的梁晓华找来专用指甲钳,为他细心剪去了变厚变长的脚指甲。

  听到这件事,周志明大女儿起初有些“吃惊”,“责怪”父亲怎么好意思让工作人员干这样的“脏活”。但看到父亲得到如此细心的照护,她又安心了不少。现在,她总和父亲打趣:“有什么问题,找梁姑娘比找我这个女儿还要靠谱!”

新趋势:“北上养老”成为港人新选择

  香港社会正面临人口高龄化。由于地少人多,香港老人如果要入住养老院,往往面临公立养老院轮候时间长、私立养老院收费贵等问题。

  随着大湾区加速融合,不少香港长者选择“北上养老”。他们有的自行挑选养老机构入住,有的则通过“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来到内地养老。

  在颐养院,像周志明一样回内地养老的香港老人共有30多位。

  比周志明早1个多月入住颐养院的冼励志便是其一。

  每天清晨,82岁的冼励志总会吃上几口最爱的麦片开启新的一天,正餐荤素搭配的三菜一汤她总能“一扫而光”。补充好能量,她常和其他老人来到颐养院的露台,在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打八段锦;或者慢悠悠下楼,在菜园和羊圈前晒太阳……在大城市“钢铁森林”中生活数十年后,他们很享受这里的慢节奏生活。

  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后,颐养院收到的来自香港的入住申请明显增多。2023年10月以来,已有6名香港老人前来颐养院入住。

  港人到内地跨境养老渐成趋势的背后,离不开粤港两地的“双向奔赴”。

  基础设施“硬联通”不断补齐,给湾区养老按下“加速键”。

  冼励志还记得,上世纪70年代末来广东旅游时,很多路还是坑坑洼洼的土路,汽车一路走一路颠。有一回,由于汽车故障,她和团友们还要下来推车前进。那时,交通不便极大地限制了人们的出行意愿和出行范围。

  如今,“轨道上的大湾区”四通八达。每天,数百趟列车从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发出,直达大湾区内地城市,让出行不便的老人获益良多。冼励志说,想念亲人或需回香港办事的时候,她可以很方便地坐高铁返港。

  规则标准“软联通”不断完善,为跨境生活注入“润滑剂”。

  对于香港老人来说,来颐养院养老意味着要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为了让他们更加适应新生活,院舍引入了香港的很多设计理念和标准。伸手助人协会营运总监朱可您举例说,颐养院特别注重人性化理念,如针对有的老人坐轮椅、有的手部力量不足等问题,院内灯控开关根据老人的高度和力度进行专门设计。此外,在香港经营养老院需遵守社会福利署的16项服务质素标准(SQS),香港伸手助人协会在颐养院采用了比SQS更细致的标准。

  同根同源“心联通”不断加深,给粤港老人搭起“连心桥”。

  粤港澳三地民俗相近。每逢传统节日,颐养院会为老人准备特色美食,如汤圆、粽子、月饼和饺子等。颐养院还会定期举办集体生日会,邀请当地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中小学师生相聚一堂,为老人的生活增添了更多温馨。

  来到颐养院后,周志明很快结识了一帮“老伙计”。他的“室友”是一位94岁的内地老人。尽管两人人生经历不同,但都讲粤语,都爱看球赛、拉家常,双人房里常欢笑不断。

  来内地养老,不仅让香港老人“老有所养”,更为他们打开了深入了解祖国的广阔视角——

  每隔一段时间,颐养院都会带老人走出去看看:在高要猫爪谷景区,感受马鞭草花海的浪漫;在肇庆市博物馆,触摸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在佛山祖庙,领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无穷魅力……以前在课本或长辈口中了解到的祖国内地,那么近、那么真实、那么可爱,让这些香港老人们深深喜欢上这里。他们也会把在这里的所见所闻分享给亲人,让家人们更加深入了解国家的崭新变化。

  虽然目前只住了1个多月,周志明最初对内地新生活的“不确定性”早已烟消云散。他越来越觉得,回内地养老是一个重要且正确的决定。

新愿景:迎接更多归家的“孩子”

  新趋势之下,不免潜藏新问题。

  对于香港老人来说,在内地如何更方便看病就医,成为绕不开的话题。

  朱可您说,香港长者医疗券适用范围受限、跨境医疗系统不联通等问题,让不少香港老人对于“北上养老”有所顾虑。冼励志举例说,她2023年11月底回香港做了心脏手术,后续还需要时不时返港复诊拿药。

  有关探索正在积极推进。比如,香港大学深圳医院和深圳龙岗区荔枝苑社康服务中心正在开展试点,允许符合相关资格的香港长者使用医疗券。在肇庆,颐养院和高要区人民医院开展合作,为入住老人购买医疗保险,保障范围涵盖门诊、住院期间的医疗费用,报销额度最高达45000元。如果香港老人参与了“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他们的医保费用则由服务计划提供补贴。

  朱可您注意到,疫情前香港老人往往选择舟车劳顿回香港就医,如今得益于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不少香港老人开始接受在内地就医开药。

  对于老人来说,既要“老有所医”,也需“老有所依”。

  在颐养院,香港老人的年龄从70多岁到100岁不等。他们人生经历、家庭条件、生活习惯不尽相同,待得久了难免会思念远在香港的亲人。

  如何填补他们的精神寂寞?不少老人直言,除了吃好喝好睡好外,他们渴望更多情感寄托,但这不止于简单的“唱唱歌、跳跳舞、下下棋”。游历河山、制作非遗、创作书法、开展寻根之旅……业内人士建议,策划更多体现粤港澳三地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民俗相近的文娱活动,让香港老人更有归属感。

  如何进一步扩大“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覆盖面,是另一个重要问题。2023年11月,广东省民政厅与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签署了合作意向书,双方同意就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开展进一步合作探索:在粤港澳大湾区内双方共同指定的内地城市,共同选取由内地机构营办的养老机构参与“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并推动落实相关事宜。

  值得一提的是,广东近年来正积极联动推进大湾区养老事业与产业协同发展。目前,港澳服务提供者来粤兴办养老机构,在市场准入、土地供应、税费减免、财政补贴、购买服务等方面已与内地机构享受同等待遇。广东省内现已有7家由香港服务提供者开设或运营的养老机构。

  新年的第一缕阳光洒在颐养院的大榕树上,即将完成新一轮升级改造的颐养院,准备好迎接更多归家的“孩子”。


更多:

一、这个签约为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

12月28日,深圳幸福健康集团与香港仁爱堂有限公司举行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仪式。双方计划在养老人才培训、跨境养老服务和乐龄科技产品推广等领域展开深入合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养老”注入新活力。香港劳工及福利局署理局长何启明,深圳市民政局养老服务与儿童福利处处长钟汉,仁爱堂第四十四届董事局主席戴凯伦、行政总裁赵文坚,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胡月明,党委副书记麻美玲,副总经理倪赤丹等出席签约仪式。

粤港澳大湾区的老年人口呈现快速增长的趋势。根据相关资料显示,截至2021年底,广东省及港澳地区合计已超过1200万老年人口。随着老龄化问题的日益凸显,“大湾区养老”对于高品质的养老服务有着迫切的需求。由于香港的土地资源有限,养老院缺口将持续扩大,社会养老资源将愈发紧张。相对而言,大湾区的城市拥有更为宽裕的土地空间和更为优质的护理员资源,未来香港老年人到大湾区养老已成必然趋势。

仁爱堂领导戴凯伦表示,仁爱堂作为香港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慈善团体,一直致力于为香港市民提供多元化的服务,尤其在老年关怀和人才培训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仁爱堂作为率先与深圳合作的慈善团体,希望可产生表率作用,与深圳幸福健康集团通力合作,促进深港两地养老产业的发展。

深圳幸福健康集团总经理胡月明表示,深业集团作为深圳市政府在香港的经贸代表机构,已成为深圳市与香港政商界联系的桥梁之一,也为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在民生领域开展对港合作奠定了深厚基础。深圳幸福健康集团将以本次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契机,依靠产业基础、政策优势,与仁爱堂在养老人才培训、跨境养老服务与乐龄科技产品推广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共同探索粤港澳大湾区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南方+记者 戴晓晓


二、全球最长寿地区面临养老难

香港,人均寿命高居全球之首。据2017年日本厚生劳动省统计,香港连续三年蝉联全球最长寿地区。香港男性平均寿命为81.7岁,女性则为87.66岁。

但在香港,贫富悬殊也随着人口老龄化而变得触目惊心。接近一半的老年人在贫困线以下挣扎,他们退休没有保障,就业空间被压迫,到了60岁本该退休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却因为无钱养老,面临困境。

依靠援助津贴远远不够

长期以来,香港以“自力更生”“效率优先”的理念主导着社会福利政策的走向,选择市场为主、政府补助为辅的退休保障制度。高龄津贴为每月1345港元,针对70岁及以上的老人;最贫困和护理需求最高的老人每月可领取5930港元,而身体欠佳的老人可领取每月3485港元的补助。但这相对香港的物价来说只是杯水车薪,单纯依靠政府的援助津贴很容易陷入晚年贫穷的境地。

养老制度算不上全民保障

香港现有的养老制度还远远算不上是全民退休保障。在实行该制度前已经失去工作能力的老人无法受惠;家庭主妇、残疾病患等没有正式工作的社会弱势群体,由于没有向强制性公积金账户供款,老来就没有保障。在这座繁华喧闹的城市里,不难见到两鬓花白的老人做着最低等的工作,年过六十、辛苦了一辈子仍为着两餐一宿奔命,不敢懈怠。

一床难求

香港人口急速老化,老人患病、残疾比例也有所增加。据统计,2013年60岁及以上人士中,61.8%患有至少1种慢性疾病,28.4%至少有一项残疾。这些老人中,又有60%是独居老人,缺乏亲人照顾。但是,香港安老服务长期存在供给不足问题。香港2017年有6259名老人在轮候期间离世,人数创过去5年新高。至2018年5月,仍有3.8万名老人正在轮候政府资助床位。

“出口老人”遇冷

面对排队等待补贴型养老服务的老人,压力之下的香港政府正在寻求广东省和福建省的养老合作,这也可能成为其解决长远人口问题的方案的一部分。

但不过有不少老人对此没有兴趣,很多老人已经等待政府养老床位4年,不愿意放弃机会。

另外,很多老人不愿意返回内地养老,因为在家中仍承担照料的任务。有些老人觉得家人前来探望不像在香港那么方便,老无所依非常孤独,他们更愿意和自己的子女一起生活。而且一旦离开香港,就无法享受香港老人的许多福利,在内地居住的香港市民能得到的政府津贴有限。 澎湃


粤港签署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合作意向书 香港老人可选择到内地养老

羊城晚报讯 记者高焓,通讯员莫冠婷、宣力报道:11月17日,在广州举办的第九届中国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开幕式上,广东省民政厅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签署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合作意向书(以下简称“合作意向书”)。

根据合作意向书,双方同意就扩展《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开展合作探索,于粤港澳大湾区内双方共同指定的内地城市,共同选取由内地机构营办的养老机构参与香港特区政府的《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并推动落实相关事宜。

记者了解到,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社会福利署从2014年6月开始推行“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2020年1月将试验计划恒常化,现名“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该计划包括香港非政府机构在深圳和肇庆运营的两间安老院舍,为正在轮候资助护理安老床位并有意在内地养老的香港老人提供更多的资助服务选择,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的资助已包括老人在院舍的食宿费用、护理服务及个人照顾费用以及基本医疗费用,老人在入住后无须再支付这些费用。

香港赛马会深圳复康会颐康院于2014年成为“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的院舍。该院副院长古亮辉介绍,该院于2006年开始运营,共有321张床位,占地2.8万平方米。自2014年以来,共有约300名香港老人通过该计划入住该院,在2023年10月,该院有134名香港老人通过该计划入住。“相比香港的养老院舍,这里面积更大、环境更好,且轮候时间更短。”古亮辉说。

今年10月,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李家超发表2023年施政报告。其在安老服务方面提及,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会探讨明年把“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扩展至由内地机构营办的指定安老院,让老人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养老有更多选择。此外,还将探讨资助领取综合社会保障援助的老人选择入住“广东院舍照顾服务计划”的安老院。

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统计处数据显示,2022年底有50.5万香港居民通常逗留在广东省(指在统计时点前的6个月至统计时点后的6个月的1年内,在广东省逗留6个月及以上的香港永久性居民),其中8.8万人的年龄在65岁或以上,占比为17.43%。


多家险企布局“跨境养老” 如何抢占香港市场?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周妙妙 深圳报道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跨境养老”趋势愈发明显。

所谓“跨境养老”是指部分香港老年人选择回到内地养老。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香港已步入超老龄化社会,即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超20%。

并且,香港未来人口老龄化速度将进一步加快。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推测,到2050年每3名港人中就有约1名老人。

然而面对老龄化带来的挑战,香港仅有的社会养老资源并不能满足日渐增长的养老需求。香港社会福利署数据显示,有超3万人正在轮候政府资助的养老院床位,且平均等候时间达2年。

在此背景下,“跨境养老”成为不少老年人的选择。据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统计,截至2022年底,约9万65岁或以上香港居民在广东生活。

“跨境养老”不仅缓解了香港养老资源的不足的困境,也为内地险企带来了发展机遇。今年以来,泰康、中国太平、中国太保等多家险企均为香港居民推出了相应的“保险+养老”服务方案。

据了解,上述三家险企布局“跨境养老”市场的主要模式为在香港提供相应保险产品,购买一定金额的客户继而获取入住险企在内地实体养老社区的资格。

在竞争积累、几近饱和的香港保险市场,上述险企将如何挖掘新的增量业务,有何差异化发展模式?

“跨境养老”潮涌 粤港澳大湾区加速养老服务融合

“跨境养老”潮中,一部分老人是“落叶归根”,另一部分老人则是在衡量两地养老性价比之后做出的现实选择。

“我们的香港客户中有一半左右过去是从内地到香港生活,现在选择‘落叶归根’,回到内地养老。而土生土长的香港居民因为看重的内地相对更具性价比的养老服务而选择在内地养老。”泰康保险集团管委会成员兼泰康之家CEO邱建伟向记者表示。

“香港无论是房价、服务价格均远高于广州、深圳的价格,所以在广州和深圳这样一种高品质的养老机构里的费用可能比他在香港非常普通的养老机构的费用还有优势。”邱建伟分析。

实际上,“跨境养老”这个趋势并不新鲜。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便有一批早年从内地到香港生活的老年人希望在退休后“叶落归根”,返回内地定居养老。

香港也一直在推出便利长者在内地养老的措施。1997年4月,香港特区政府在综合社会保障援助计划(以下简称“综援”)下推出“综援”老年人广东省养老计划,为符合申请资格并选择定居在广东省养老的受助老年人继续提供现金援助。

2014年,香港特区政府社会福利署开始推行《广东院舍住宿照顾服务试验计划》,向两间养老院舍购买床位,让正在轮候养老床位的老年人自愿选择入住。

与此同时,近年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互联互通加速,粤港澳三地居民往来和交流更加便利。“跨境养老”也成为更多香港老年人的选择。

2019年,《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提出,要推进社会保障合作,加强跨境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的衔接,提高香港长者社会保障措施的可携性。推进医养结合,建设一批区域性健康养老示范基地。 

2020年起,在内地居住但未就业的香港居民可以在居住地按规定参加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截至2023年2月底,港澳居民在粤参加养老、工伤、失业保险已超30万人次。

今年5月,香港特区政府与广东省民政厅签署合作备忘录,共同推进粤港两地养老服务领域交流合作与优势互补。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及福利局局长孙玉菡表示,双方将用好大湾区机遇处理香港安老、养老的挑战,为长者提供多一个养老选择并推动湾区发展。

“港澳安老养老服务多年来供不应求,价格也相对较高,港澳老人去内地养老是未来的大趋势,也是更好的选择。”香港安老服务协会主席陈志育表示。

除了港澳居民北上养老外,未来广东省养老需求也会进一步增加,粤港澳大湾区养老市场迎发展机遇。

广东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熊松表示,据测算,广东省的人口老龄化系数将在“十四五”时期突破17%,到2030年突破20%,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

为何险企开始布局“跨境养老”业务?

随着“金融支持前海30条”等一系列政策落地,粤港两地保险市场互联互通进一步提速。

今年以来,已有多家险企布局“跨境养老”赛道,以期填补港人“北上养老”服务缺口。

8月,慧择香港与中国太平洋人寿保险(香港)有限公司(简称“太保寿险香港”)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并面向香港市场联合推出相关“北上养老”储蓄险产品。同月,中国太平推出“港人湾区养老太平方案”。

8月底,泰康香港子公司筹备组负责人尹奇敏在深圳鹏园向媒体宣布,泰康正在向香港保监局申请保险牌照,其香港子公司有望明年开业,目标也瞄向了“跨境养老”服务市场。

为何险企纷纷布局“跨境养老”市场?“申请设立香港子公司,是希望能为中高端客户一个差异化的养老选择,鼓励更多香港长者北上养老。未来,也希望能在更多有华人的地方推广我们的商业模式。”尹奇敏表示。

除了一直存在的市场需求外,这一现象也与“金融支持前海30条”等政策支持保险创新、粤港互联互通提速有关。

“在响应国家新政策、把握湾区新机遇、满足客户新需求方面,慧择香港和太保寿险香港目标一致,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探索模式创新。”慧择控股董事长兼CEO马存军表示。

又如,中国太平与大湾区医疗集团签署战略合作,为入住的香港老人提供包括跨境转诊、返港疫苗、粤港药械互通等服务。

从供给端来看,险企布局“跨境养老”业务也与近年来寿险企业发力布局养老社区有关,而设立养老社区或与养老社区合作,主要是为了吸引更多高净值人群购买相关保险产品。

对于“人海战术”难以为继的寿险业而言,近年来,打造“保险+服务”生态圈,建设健康养老服务生态已成为一个重要的转型方向。

险企进军养老产业也有着天然优势。险资体量大、久期长,与养老地产建设周期长,以租赁为主的盈利模式有助于获取稳定现金流,符合险企中长期投资需求。同时,保险公司及其代理人在与客户建立信任关系和提供更为广泛的康养服务方面有着天然优势。

经梳理,上述险企布局的养老社区入住门槛均超百万元,客户通过购买相关保险产品,可获得养老社区的入住资格,保险产品通常以年金险和增额终身寿险为主。

社区类型上,险企多借鉴CCRC社区模式。其中,泰康在标准化CCRC社区的基础上,构建旅居养老模式;太保推出旅居养老、健康养老、康复护理三大社区;太平自建CCRC社区,并通过品牌授权、租赁、合作运营等模式发展全国连锁布局旅居养老社区。

在“保险+养老社区”模式下,险企除了可获得相关险种保费的运作收益、养老社区的运营收益(如月费、护理费)、押金或会籍卡沉淀资金的投资收益之外,还能获得养老险、健康险、长期护理险等多险种增量销售带来的收益。

内地险企如何抢占香港保险市场?

多家险企在香港推出“跨境养老”服务,其商业模式并未改变,仍以“保险产品+养老社区”为主。而这套模式能否打开香港市场呢?

香港劳工及福利局副局长何启明表示,险企提供的养老方案与香港特区政府的福利措施形成互补,能为香港长者养老提供更多元化的选择。

然而,香港保险市场竞争激烈,本土业务几近饱和。数据显示,香港保险渗透率、保险密度均位列全球前列。一名保诚保险经纪人曾向记者透露,目前,香港保险市场已趋于饱和,新的增量主要来自内地访客贡献的保单。

因此,内地访客赴港买保险热潮下,内地险企能否在香港保险市场撬动当地新的业务增量值得探究。

在泰康香港子公司筹备组负责人眼中,香港保险市场缺乏的便是能提供高品质养老服务的保险机构,因此,市场供给无法弥补“北上养老”的需求缺口,这恰恰是其切入香港市场的差异化赛道,也符合其本身一以贯之的商业模式。

据了解,作为首家将保险和医养产业一体化发展的险企,该保司已在粤港澳大湾区建立起一个涵盖支付端和服务端的完整网络。其中,在服务端,除了3个养老社区外,该司也正在建设深圳前海泰康国际医院(筹)。

而服务是内地险企在香港差异化发展的重要优势。“香港保险公司发挥的大部分是它的金融属性,如多元货币储蓄险,很少有公司重资产投资在服务领域,泰康从2007年开始做养老社区,投进去300多亿资金,这种‘支付+服务’的模式要投入很多,也要有很强的管理能力才能做到,这是我们特殊的竞争力。”尹奇敏表示。

上述负责人透露,泰康在香港将仍以“年金险+养老增值服务”作为主导产品,其养老社区为CCRC养老社区模式。而香港安老院绝大多数并不能提供CCRC养老社区模式下的一体化服务。“香港安老院相对而言条件较差,主要照顾失能老人,并且很难排上床位。”邱建伟表示。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很多老人会等到生活无法自理,才选择入住安老院。与泰康之家主打的活力养老有所区别。

“我们希望更多香港长者逐渐去尝试活力养老文化,同时,也会思考在香港的产品设计里加入一些护理方面的元素。”尹奇敏向记者表示。

尽管上述险企能为香港居民提供更多元的养老方案,但对于许多仍在观望的香港老人而言,医疗服务的难以携带仍是北上养老的主要阻力。

记者了解到,在香港,老年人能以较低费用获得公立医疗服务,每年能领取一定金额的医疗券,用于各类预防性、治疗性及康复性服务。

而在内地养老,香港老人目前只能够通过参加居民医疗保险或自行购买商业医疗保险以应对医疗需求。因此,许多有意愿去香港养老的老人期望也能在内地享受香港特区政府资助的养老服务。

“香港居民医保的报销问题,目前确实还存在政策性的障碍,目前我们也在积极和香港特区政府协商,共同探讨整合和打通粤港澳大湾区的养老和医疗政策,目前还在推进过程中。”邱建伟表示。

(作者:周妙妙 编辑:孙超逸)



内页通栏广告 内页通栏广告